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蜀漢的國力不如東吳,為何在劉備伐吳初期,蜀軍連戰連捷?

在魏蜀吳三國中,曹魏在整體實力上,明顯領先於蜀漢和東吳。彼時,曹魏所處的北方中原地區,人口密集,在經濟、文化等領域也比較領先。在曹魏之後,蜀漢和東吳,本來是旗鼓相當的。但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20年,東吳偷襲荊州,也即從蜀漢手中奪走了荊州之地,而這,無疑改變了蜀漢和東吳之間的實力平衡。換而言之,此消彼長之後,東吳因為佔據荊州、揚州、交州等地,所以在整體實力明顯力壓只有益州這一州之地的蜀漢。那麽,問題來了,蜀漢的國力不如東吳,為何在劉備伐吳初期,蜀軍連戰連捷?也即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反而在初期佔據上風。

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就夷陵之戰來說,是指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此戰,劉備大軍共有5萬人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派給陸遜等人的兵馬,也在5萬人左右。也即從兵力上來看,蜀漢和東吳是旗鼓相當的。不過,在夷陵之戰初期,蜀漢大軍連戰連捷,一直攻打到了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也即深入到東吳境內了。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在士氣上,劉備一方可謂是哀兵必勝。眾所周知,就夷陵之戰的起因,是東吳背信棄義,偷襲荊州,斬殺關羽。

同時,除了關羽,就殺害張飛的張達﹑范強(三國演義中誤寫作范疆),也投奔了孫權。因此,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一方可謂眾志成城,以此在士氣上佔據上風。面對士氣佔據上風的蜀漢大軍,東吳大將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決定采取了主動避讓的策略,也即陸遜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由此,在筆者看來,在夷陵之戰初期,劉備大軍之所以能夠連戰連捷,也和東吳一方的退讓存在直接的關係。

另一方面,在夷陵之戰中,蜀漢大軍是從長江上遊,進攻中下遊的東吳,也即劉備大軍時順流直下的。與此相對應的是,處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吳國,想要直面蜀漢大軍,自然需要逆流而上。因此,地理位置上的優勢,也是蜀漢大軍能夠在夷陵之戰初期佔據上風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夷陵之戰的過程中,不管是東吳,還是蜀漢,都需要防備曹魏的進攻。不過,蜀漢的防禦壓力,主要是在漢中地區。而且,魏延鎮守的漢中,因為地形上的易守難攻,所以只需要投入較少的兵力,就能拒敵於門外了。與此相對應的是,東吳的防禦壓力,則要遠遠大於蜀漢。

最後,就東吳來說,不僅需要在荊州地區防禦曹魏的進攻,還需要加強江淮地區的防禦,也即東吳和曹魏的接壤區域,遠遠大於蜀漢。因此,儘管東吳的國力在蜀漢之上,但是,因為需要防禦強大的曹魏,東吳在夷陵之戰中沒有辦法投入更多的兵力。此外,在夷陵之戰的過程中,東吳還需要穩定荊州地區。眾所周知,在呂蒙偷襲荊州之前,關羽長期鎮守荊州地區,促使蜀漢在該地區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力。等到夷陵之戰爆發時,東吳還需要投入較大的精力來安撫荊州地區的將士。而這,也是東吳在夷陵之戰初期處在下風的原因之一。綜上,儘管蜀漢的國力不如東吳,但是,在劉備伐吳初期,劉備一方依然連戰連捷,以此攻打到東吳境內。

文/情懷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