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天我們該如何讀《論語》

《論語》是國人必讀之書。唐文治先生說它是一部當今世界的救世之書。錢穆先生甚至說“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勸讀論語和論語讀法》)。

《論語》記錄了至聖先師孔子講學論道、修身處事的言行,是群經的指要,真理的匯集,自然成為我們希聖希賢必讀的寶典。因而我們可尊之為中國的聖經。它指引著一代代讀書人修齊治平,塑造了中國的人文精神,形成了中國的文化傳統。

然而,要受到聖賢的熏陶,必須要讀懂《論語》。至於如何讀懂《論語》?歷代大儒留下了甚多的寶貴經驗。孔孟之後,繼承道統的大儒首推程朱,他們梳理出了“四書”的體系,《論語》的地位也隨之提升。程朱在《論語》義理上作了最為精深的探求,將孔門的精神徹底呈現了出來,所以他們讀《論語》的方法,最值得我們學習。朱子在《讀論語孟子法》中精選了程子的話說:

“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

這些話說得實在太妙了!不但指明了《論語》的重要地位,還開示了讀《論語》的心法,以及告訴我們具體的修習方式,可謂詳明之至。朱子的《論語集注》就是這些理念的具體落實,所以能得孔子之神氣,顯儒門之精義,後世學者對此推崇備至。

朱熹

唐文治先生評價說:

“昔朱子殫畢生之精力,以為集注,且複涵養德性,閱歷人情,體之於身,驗之於心,夫然後發於言,故其為意也,如日月之經天,江河之行地,後世學者,其奚容複綴一辭?”(《施刻十三經·論語定本跋》)

所以,我一直主張,要學習《論語》,不得不參照集注。因為在集注中,朱子經常會揭示出孔子的言外之意,這對我們吟誦或學習都大有裨益。只有這樣,讀了《論語》才能變化氣質。

然而,新時代的讀經的口號也喊了二十年,卻很少見到這樣氣質變化了的實例,問題又出在哪兒呢?其實程子早就批評過,他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論語集注卷首》)我們不要做那個“讀了全然無事者”,而要致力於成為“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程子語)。那麽,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在此,我向大家介紹唐文治先生在《國文經緯貫通大義》中提出的“三十遍讀文法”:

前十遍求其線索之所在,劃分段落,最為重要。次十遍求其命意之所在,有虛意,有實意,有正意,有言中之意,有言外之意。再十遍考其聲音,以求其神氣,細玩其長短疾徐抑揚頓挫之致。三十遍後,自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雖讀百遍而不厭矣。能得斯境,方能作文,然實各有其性之所近,至易而無難也。

唐先生指明了要達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境界的辦法,與先賢一脈相傳,為後人指示金針,最值得現在讀經界的參考。這裡面還涉及到儒門心法的問題——這是讀《論語》的妙法。朱子曾引程子話說:

“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雖孔、孟複生,不過以此教人。若能於《語》、《孟》中深求玩味,將來涵養成甚生氣質!”

這其實已經指明了讀《論語》的要訣,在於揣摩聖人的口氣,從而直接身臨其境得到聖人的教誨。這其實便是科考中作八股文的要求——代聖人立言,實在是讀書的妙法。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

“凡古文、時藝,讀之至熟,閱之至細,則彼之氣機,皆我之氣機,彼之句調,皆我之句調,筆一舉而皆趨赴矣。苟讀之不熟,閱之不細,氣機不與我浹洽,句調不與我鎔化,臨文時,不來筆下為我驅使,雖多讀何益乎?”

要讓作者的氣機與句調都融化為己所有,其實就是情通古人,身臨其境。這對於我們了解古聖先賢的言外之意最有益處。後來桐城派將這種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瀏海峰在《論文偶記》中做了較為詳盡的論證:

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論文而至於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蓋音節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之矩也。神氣不可見,於音節見之;音節無可準,以字句準之。

瀏海峰提出了文字—旋律—神氣這樣一種探求古聖賢作者神氣的方法體系,從而能獲得作者真意,使得文章達到一定的境界:

學者求神氣而得之於音節,求音節而得之於字句,則思過半矣。其要只在讀古人文字時,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爛熟後,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

桐城派提出的通過文章的音節(即旋律)去推求作者神氣的辦法,就是著名的“因聲求氣”之說。他們在理論上具體指出怎麽通過聲音推求文章神氣,以及如何通過文章字句來得到旋律。這種讀書方法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依字行腔的“吟誦”方法。這種言論可謂是聖門心法的真傳,對後世的影響極大。曾國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古文四象,剖析得更為精細,發展得更為完善。不但要求旋律要合乎文字,還須與文章的陰陽剛柔性質相配合,這無疑在吟誦的發展史上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後來曾門高足吳汝綸先生將此讀法傳授唐文治先生,最終發展成為了20世紀最重要的一個吟誦流派——唐調。

唐文治先生是清末、民國以至解放後的國學大師、經學家、古文家、教育家、工科先驅。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他堅守傳統,繼絕學,正人心,救民命,為中國文脈的傳承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唐先生在二十世紀的國學教育中,可謂成就最高的一位。他一生講學不輟,培養了眾多德才兼備的優秀弟子,如朱東潤、王蘧常、唐蘭、馮振、蔣庭耀、蔣天樞、錢仲聯、范敬宜等文史大家,成為後來文史哲各個方面的中流砥柱。這對於當代的文化複興來講,意義尤為重大。

唐文治先生

在唐先生一生眾多的學問之中,唐調吟誦可算是最為獨特的。唐調是桐城派、湘鄉派古文理論的具體實踐者,也是傳統吟誦的集大成者,在近代吟誦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唐文治先生把桐城派的古文理論落實到具體的吟誦教學中,並且還創造性地在陰陽剛柔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了要根據文章的作法來安排旋律——他歸納為《讀文四十四法》。至此,吟誦的三個層次才算完備了,唐調也成為迄今為止最為完善的吟誦理論體系。並且,唐先生還親自兩度錄音,發行中外,垂范當世,可謂用心良苦,他的吟誦錄音可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吟誦專輯。我們今天還依然能聽到他的黃鍾大呂,緣情發聲,因聲求氣,抑揚頓挫,尾腔跌宕,別具一格。唐文治先生的吟誦於近世可謂泰山北斗,所以現在有的專家稱他為“二十世紀吟誦第一人”,把唐調也稱為“二十世紀吟誦第一調”。

近年來,唐調備受關注,研究者、學習者也越來越多。我因參與首師大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而有機緣到全國各地采錄碩學耆老,拜訪過數百位吟誦傳人,其中以唐調傳人最多。在我所接觸的各種吟誦流派中,也以唐調吟誦的腔調優美和體系完善,最令我心折,最終我選擇唐調作為了博士論文題目。於是得有機會經常聯繫唐門弟子,在與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經常被他們的人格精神所打動,那種正直、豁達、溫厚的品格與博學、嚴謹、務實的精神,都值得我高山仰止。在唐門弟子身上,我仿佛看到唐文治先生的教誨。

其中,蕭善薌先生便是唐門女弟子中的傑出代表,她的吟誦也是唐門在世弟子中比較優秀的:鏗鏘有力,潛氣內轉,深得唐老夫子真傳。蕭老1925年生於江蘇海門,1949年1月畢業於無錫國專滬校。曾在上海市複興學校、上海師大附中等學校任教三十餘年。曾任上海師大附中語文教研組長。現為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2009年作為唐門代表參加“第一屆中華吟誦周”的“唐調儒風”吟誦專場展演,受到了海內外吟誦界同仁的崇敬。蕭老對唐調吟誦的傳播也有一種深刻的使命感,他曾說吟誦是她生命的支柱,在動亂的年代,她以此度日,近年來她更致力於吟誦的普及推廣,先後出版了《蕭善薌古詩詞吟誦專輯》一二三集以及合集。現在,蕭老又錄完了《論語》全文的吟誦。

前面說過,要讀好《論語》,需要虛心涵泳之外,還要懂得因聲求氣的心法。唐調作為桐城派吟誦的代表,在這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況且,蕭老教了一輩子語文,精通古漢語,對《論語》也揣摩至深,為了這次錄音,她還說:“這次讀的時候,我又重新好好溫習了下,仔細琢磨,盡量體悟到孔夫子的語氣神態、喜怒哀樂的感情,希望通過聲音傳達一下。”真正做到了程子說的“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所以,我們可以從她的吟誦中聽出古漢語的文法、文章的段落,以及作者的語氣來。她的吟誦,真正能做到讓聽者身臨其境,如沐春風。再加上樸素乾淨的音色,從容不迫的氣息和四聲分明的腔調,更能讓人感受到《論語》作為經典的醇厚與典雅。所以,當她的吟誦專輯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等《論語》片段出來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愛不釋耳,並表達希望蕭老能將《論語》全本錄出,以供師生反覆聆聽。然而,先生畢竟九十多歲的耄耋老人了,我也不敢以此大部頭相求。

後來某天,蕭老來電,說已有上海的唐調愛好者請其錄音,並且持續到她家去學習,她為現在年輕人的好學而感到高興。她表示願意再為吟誦做出些貢獻,很樂意錄製全本《論語》,以報答唐老夫子,報答學校和國家,只是氣息不比從前,身體也虛弱了,不知老天是否給她這個機會。我聽了,既很開心,又很擔心。蕭老今年94歲了,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精神境界讓人感動。她不止一次向我表達過,要將唐調推廣下去,這是她作為唐校長學生的使命。所以我只能請她不要太過勞累,要多注意休息。

令人振奮的是,沒過多久,蕭老便告知她已經將上下《論語》都錄完了。我興奮之餘,在唐調微信群中跟諸同仁透露了此消息,大家也都很期待。畢竟,唐調吟誦經典的錄音太少了,以至於現在有一些人誤把讀文調拿來誦經了,這曾引起了唐門弟子諸如陳以鴻、蕭善薌等先生的憂慮。雖然,先生沒有公開批評,而此次《論語》錄音的出版,就用事實來證明了唐調中“誦經調”和“讀文調”並非一樣,或許就有正本清源的意思,只是老先生溫柔敦厚,未嘗明說而已,希望聽眾諸君能明辨其間差異,以不負傳人之用心。

因為唐調廣為人知的是其古文吟誦,這是唐調最具特色的地方。然而,唐調並不只有古文吟誦。唐先生的唱片中實際上包含了詩、詞、曲、文、賦、騷等多種文體,並且腔調還要隨文體而變化。就整體而論,唐調主要包括三類調子:吟詩調、誦經調、讀文調。而從實際的傳承情況來看,誦經調的傳播最少。因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采錄過很多唐門弟子,用唐調吟誦的時候內容主要集中在古文或詩經,至於詩詞則往往不用唐調(多為家鄉調或王蘧常所傳沈增植調),而四書五經的吟誦則較少采錄得到。所以,唐調中誦經調就顯得彌足珍貴了,在當前傳統文化複興和讀經熱的潮流中,弘揚儒家的“讀經調”,其意義就愈發重大了。

唐文治先生讀先秦散文的腔調,被譽為“儒家誦經調”,與出於桐城派讀書法的古文吟誦不同,我曾在博士論文《唐調吟誦研究》中詳細考證過,它其實就是唐文治先生故鄉太倉固有的讀書調。蕭老也曾告訴我,她的誦經調是四十年代在無錫國專(滬校)的時候學的,主要由當時唐校長的資深助手太倉本邑陸景周先生所教,同班同學范敬宜等先生亦是如此誦經。這個腔調與我們采錄到太倉張雲祥先生的吟誦調一致,可謂太倉調的真傳,屬於江南調的一種代表。太倉這一人文鼎盛之區,其吟誦調若能因此而得以流傳,亦是蕭老《論語》誦讀錄音的一大功德。

然而,功德又豈止在太倉而已!凡我讀經者,九州四海,莫不受益。

唐文治先生說:“《論語》一書,道德之淵藪,政治之綱領,與夫修身處世治人之道,悉備於此。尤要者,則在躬行實踐,如徒托空言,入耳出口,無益也。”《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自然最適宜學者修身誦讀之用。蕭老錄完的時候也說過“《論語》有助於青少年涵養品格、修身養性”。我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吟誦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後,唐調的影響也會與日俱增,而蕭老此次及時的出版《論語》誦讀,也必將把唐調讀經推向一個高潮。不遠的將來,能見到家弦戶誦,晝誦夜思,就能實現唐老夫子所提的教育宗旨“敦崇品行,涵養性情”,從而收到“淑人心、端風俗”的良效,則社會和諧、文明昌盛可望矣。

所以,當我得知蕭老《論語》誦讀錄完之後,欣喜異常,當即表示還願意為此次出版效勞。不意先生竟命序於我,我很惶恐,推辭再三,說應該找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作序,才能相得益彰。可先生說,她信任我,並且還希望我今後將唐調發揚光大。這是對晚輩莫大的鼓勵與提攜,我自知任重道遠,再不敢推辭,於是不揣淺陋,謹敘始末如此,供愛好唐調的同仁們參考。

唐調後學 朱立俠

2018年4月14日

(本文為《〈論語〉誦讀——蕭善薌敬誦》序)

《〈論語〉誦讀——蕭善薌敬誦》

作者:蕭善薌 誦讀

出版時間:2018年9月

內容:錄音製品

內容類型:雷射唱盤(CD)

製品類型:隻讀光碟

光碟數量:一盒一張

定價:68.00元

內容簡介

蕭善薌,女,1925年生,江蘇海門人,1949年1月畢業於無錫國專(滬校)。1948年秋起,先後在上海市複興中學、上海師大附屬中學等學校任教三十餘年。曾任上海師大附屬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現為中華吟誦學會專家委員會會員,教育部“中華經典資源庫”項目吟誦專家。

蕭先生受業於近代國學大師唐文治,乃唐門女弟子中以吟誦見長者,如今蕭老雖已年逾九十,但誦讀詩文時依然中氣十足,聲音鏗鏘有力,深得唐文治先生“唐調”吟誦之真傳。蕭先生晚年致力於古典詩文吟誦的普及推廣,曾在中華書局出版過《蕭善薌古詩文吟誦專輯》三輯及合輯,所誦作品在古典詩文領域內,而很少涉及儒家經典內容,因此,讀者聆聽到的大多是唐調的“讀文調”與其家傳兼自創的“吟詩調”。實際上,誦讀經典是蕭先生一直以來的願望。《蕭善薌古詩文吟誦合輯》於2017年出版後,蕭老即著手錄製《論語》誦讀音頻,歷時半年有余,終告完成。為使廣大讀者能早日欣賞到唐調“誦經調”的風采,中華書局編輯部經蕭善薌先生本人的同意與授權,整理出版了這部《〈論語〉誦讀》。

目 錄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裡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版式圖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