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學名師熊春錦談經典誦讀與養生


真正的「讀書」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大瑰寶,現代人把這個讀書的「讀」字已經誤解了,只是用兩隻眼睛看,中國古代文化當中,讀書是要求四動:眼動、舌動、手動、心動,要一起動起來,那才叫讀書。而且這個讀書,基本上分為三種方法,也就是儒家的呤誦,佛家的念誦,道家的觀誦。這三大方法當中,那一種比較好呢?

根據我研究道學幾十年的心得,我認為道家的觀誦法比較優秀。從漢字的演化過程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文化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文化。就是說,我們學習也好,誦讀也好,都是為了要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這個「思」字在早期的甲骨文當中,上面是個「囟」門的囟字,後來才變成了「田」字。這個「囟」字怎麼解呢?古代的「思」要求我們主動把囟門打開,將自己的心與天相連,主動獲得天德的能量。《黃帝內經》中有一句名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搏而生者也。」就是說:天給我們人類的是「德能」,地給我們人類的是「地氣」。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應當主動地獲得天德和地氣,否則僅僅靠我們自己體內有限的能量,是難以達到的,同時也難以實現誦讀中的高境界。

我們人體的營養,基本是兩個來源。一個是五穀雜糧,另一個就是精神系統的營養——金、木、水、火、土五種能量,道家就稱之為仁德、義德、禮德、信德、智德。五種德性的能量養精神,地上長出來的五穀養我們的肉身。經典誦讀是通過誦讀前人的著名的篇章,引導我們主動地獲得天德和地氣,來滋養我們體內的精神系統。我們的肉身系統通過一日三餐進食五穀雜糧,得到了足夠的營養,但是我們的精神系統,由於長期的忽視,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營養不良。其實,人體精神系統的自我營養機制在我們體內也是存在的。人類在大約15歲以前(男性16歲,女性14歲)都天然具備自動吸納天德和地氣的生理機制和心靈狀態。而且還在體內建立了一定的儲備。


但是大部分人15歲以後沒有繼續跟進,沒有用一定的方法輔助,繼續獲得充足的精神營養,那麼就只能不斷地調用倉柯瑞邊的能量。一般來講女子49歲,男子64歲,就把倉庫的儲備調用完了,人就會出現明顯的衰弱。大家可能有這樣的體會。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感覺精神不支了。「不支」的原因到底是肉體缺乏營養還是精神缺乏營養呢?你奮鬥了幾十年,物質條件豐富了,一日三餐吃得更好,比年輕時吃得豐富得多。為什麼反而沒有力氣,沒有精力了呢?實際上主要是我們的精神系統缺乏了營養。

古代祖先留下一個寶貴的、簡單的、滋養我們的精神系統的方法就是讀書。這個「讀」字,它所強調的,正如許慎《說文》裡邊談到的,「讀」的意思主要是開口誦讀。如果不主動開口,就不叫讀書。運用道家的方法去進行觀誦,實際上很快,只要想一想,自己的天門打開了,天上的能量進入到心裏面,心和天連起來了,然後再開口誦讀。

二、音聲相合

誦讀中還有個竅門,要找「聲」和「音」,不能糊裡糊塗地讀,一定要把自己的「音」找出來,這個「音」是什麼呢?學過音樂的人可能都知道,音是和諧的,是震蕩產生的。當我們真正讀到體內有震蕩的時候,那個音就出來了。「音」的生理作用、營養作用與「聲」是不可比擬的。你的精神就會百倍,你的兩眼甚至都會射出金光來,為什麼呢?因為聲音相合了。

中國有句成語:鐘敲罄響,是說十幾裡以外有個廟裡邊的大鐘,敲它的時候,結果這家人的罄跟著鳴響起來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這就叫同頻共振。因為這個罄的頻率和鐘的頻率接近,所以鐘的「音」傳到罄上時,罄也就響起來了。我們注意到沒有,中國的鐘跟西方的鐘是不同的。中國的鐘敲擊外壁,「梆、梆、梆」,對不對?而西方的鐘敲內壁,這個看似微小的區別恰好反映出是否把握住了其中的道。在木棒敲擊鐘壁的那一剎那,所形成的一種聲響叫「聲」,而鐘體內的太空裡邊發出的共鳴叫做「音」。西方教堂的鐘聲因為音聲混雜在一起,聽起來不如中國的鐘「音」柔和、雄渾,缺乏中國鍾音那種震憾心靈,震動身心的作用。

要使我們自己的音和聲發生共鳴,就得開口誦讀。並且主動在自己體內尋找這個「音」,這個「音」一旦找準了,那麼以後自己誦讀的興趣也就會來了。為什麼呢?同頻震蕩以後,我們體內的精氣神能夠比較快的提升起來,人要是有點小毛病不吃藥自己就好了,精神也回到了年輕的狀態,能夠保持旺盛的精力,對你倉柯瑞面能量的調用也減緩了,就不會還不到50歲就已經躬著腰咳嗽了,弄得毛髮也掉了,牙齒也稀了,真好像這一生已經過了半輩子了。我已經60歲了,但覺得自己像30多歲,為什麼?因為自己的精氣神還挺足啊,沒有那種疲勞感。

三、點點滴滴見智慧

我們大家注意到沒有,中國的古文文字都是上下排列的,不像現在西方的拚音文字,是橫著排的。古人對經文非常重視,讀一行點一下頭,給予肯定。西方排版從左到右,讀一行搖一下頭,像是在說「No」,在否定人家。這其中就有一個禮德的差別在裡面。這當然是個笑話,但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體生命機理了解的更為深刻。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頸椎會前後上下小幅活動,大腦和脊椎裡的腦脊液,也會隨之加速循環。腦脊液,古代道家稱之為天河水,這個水從大腦流到尾骶骨的終池,然後再循環上來,當我們讀書的時候,在點頭磕腦的時候,隨著腦脊液循環的加快,大腦的深層和表層都得到了更多的營養,使你越讀越精神。如果總是左右搖動呢?就會搖暈了,這也是有生理原因的。我們的頸動脈兩側,有兩個壓力感受器,當你這樣搖頭讀書的時候,壓力感受器刺激你頸動脈上的兩個化學感受器,會使你的腦壓降低,這樣讀長時間會很疲勞。

僅從這些細微的現象,就可以看到我們祖先的確是具有人天合一的大智慧。他們早已把我們生命的奧秘窺測得非常詳細,而且為我們的後代子孫,制定出了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讀書的方法。通過誦讀,去「與古人居,與古人謀」。古代特彆強調,臨江臨河,焚香而誦。

為什麼要到江河邊去誦呢?正如老子所說的「上善治水」。老子早在2500前就知道,人體內主要是水,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水有個最大的特性,就是與天德和地氣的親和力特彆強。有水的地方,有江的地方,天德地氣的飽和度就明顯地超出其他的區域。我們到江河湖海邊上去旅遊幾天常會感覺到心曠神怡,其中看不到的原因就是天德地氣的能量,通過水的攜帶和釋放,大量進入到了我們的體內,滋養了我們的精氣神,所以臨江臨海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誦讀。

孔子曾經說: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中國古代教育方法中,誦讀就是一個最強勁的法寶。通過誦讀,使我的思想境界逐漸與聖人接近,最終達到「與古人居,與古人謀」。一旦能夠「與古人居」,那麼你的語言,你的行為,你的舉止,你的作風也就合德了,具有了道德的品格。古人對誦讀是長期堅持的,而且契而不捨。

宋明以後基本不讀經了,不讀《黃帝四經》,也不讀老子《德道經》,改為隻讀《四書》。特別是八股文形成以後,中國人的精神面貌迅速衰落,科學創造力也嘎然喪失。這是因為「書」裡面的精神營養沒有達到「經」的層次,「經」和「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書」描述的只是肉眼可見太極白裡面的事物,只能對人的品格產生規範和較正的作用。但是「經」卻不同,「經」能夠自由的穿越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雙重世界,激活無相世界中高品質的能量源,既能提升品格也同時提供給我們精神系統能量。特別是我們成年人,格外需要將「經」和「書」一起讀。


實際上知識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丟掉哪一塊都不行。只有按照老子說的「執兩用中,知白守黑」高度重視德性品格的修養,抓住明明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奉獻這幾個環節,才能夠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

有很多的人說,這個經典我讀不懂,實際上不用懂,五千言早期你別想真正弄懂它,一但以為弄懂了,你就掉到陷阱裡面了,掉到什麼陷阱裡了呢?掉到後天智能的陷阱裡了。老子五千言是經,是古文,就是提供給我們讀的,進行能量式的誦讀。讓經典的能量進入我們的體內,與我們的心身引起共鳴。

舌是心之苗,心開竅於舌,舌頭一動,心就容易打開,心竅也容易放出光明。古代描述說,上智之人,心上有七個孔,所謂七竅玲瓏心;中智之人,只有四個孔是開的;那下智之人呢,叫做一竅不通。這是古人通過慧觀發現的。傳說蒼頡有四隻眼,其實是指的一個天眼,一個心眼,還有一個手眼,再加上肉眼(兩隻肉眼算一個)。我們與前人的智慧相差的實在太遠了,已經沒辦法達到他們的那種境界,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誦讀他們留下的寶貴經典來吸收、學習他們的智慧。

真正的古文經典,就是人類精神系統的食糧和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這種古文也就如同人們一日三餐需要進食養身的食物,患病時所要服用的藥物。當人們進食之時,並不需弄清楚糧食蔬菜是如何種出來的,並不需要弄懂每種食品中的蛋白質、脂肪、糖份、熱量的含量多少,進入人體以後如何消化與分配。人們在服用醫生所開出的藥物時,同樣不必弄懂藥物的成分和化學分子式,和各種成分的用途與作用,以及在體內的飽和、半衰、排泄時間。

為什麼單單對於經典這種精神系統的糧食和藥物卻如此挑剔呢?非要先當農民耕種,當工人加工,當營養學家分析,當醫生研究,當藥物學家探索,然後才肯服用呢?


我們為何不先實踐起來,先把能量吸收進去,等精氣神旺盛了以後,再慢慢的消化理解,能量達到飽和的時候,自然就會歸類、運用。很多德國人不懂中文,他們怎樣進行經典誦讀呢?藉助拚音。上面拚音,下面漢字,應當說比我們困難多了。但是有一個學生讀了不到半個月,跑來對我說:「熊老師,我讀『上德不德』(德篇第一句)的時候怎麼頭頂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再到後來,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能量開始自動分流了,這句話怎麼(能量)到了肝裡,那句話怎麼又到肺了,接著又到心了?」對於經典的意思他們根本就不懂,我沒有跟他們講任何一句話的意思。但是她卻能夠品出來其中的滋味,獲得其中的能量,那我們為什麼非得要弄得清清楚楚才肯去讀呢?

誦讀祖先們留給我們的經典,用它陶冶情操,防治疾病,強身健體,形成德性的品格,獲得道德的能量。但是從經典包含能量的豐富性上,我認為還是要推廣誦讀老子的五千言。


甘肅張掖高中的一位老師,他通過自身的實踐,非常相信經典誦讀的作用,並帶領全班的學生按照我的方法,堅持了兩年每天早晚誦讀雙一章15分鐘。結果06年的高考中,全班的學生只有一個沒有考取大學,其餘的被十幾位所重點大學和各大高校錄取了。那一個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是因為腿摔折了,休學了。這個班在學校裡面,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紀律、團結、友愛、舉止等也是全校的楷模。這說明經典誦讀能改變我們的不良稟性,校正不良習性,使我們的道德品質發生改變,能夠益智開慧,能夠發揮連鎖的、系統性的作用,並不是局限在某一個方面。

因此我們要重視道德的能量性,積極行動起來,用古代聖人的智慧,將我們體內的德性能量調動起來,改造我們的性命兩大系統,為道德的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中國德慧智研究中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