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偶然變成必然:司馬懿的篡權之路

2018.07.20

一起來讀《資治通鑒》

No. 153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奏免太尉,詔曰:“災異之作,以譴元首,而歸過股肱,豈禹、湯罪己之義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職。後有天地之眚,勿複劾三公。”

《資治通鑒?卷六十九?魏紀一》

1、

黃初二年,發生了一次日食。因此,有關部門向曹丕建議:

罷免太尉賈詡。

你要是賈詡,肯定會覺得自己躺槍了,MMP勞資跟哮天犬又不是親戚,出現了日食你跟我叫什麽勁!

但賈詡自己還真不會這麽想,因為這已經是大漢朝百年以來的傳統了:天象異常或者災異發生之時,會罷免三公,尤其是三公之首的太尉。

這聽上去很超前,在現代國家中,也有政府首腦會因為某些不可抗因素而引咎辭職。但是,你並不能因此就稱讚我國在大漢朝時便已經具備了這種現代意識,因為邏輯不對——你只要對漢朝宰相的職權演變做一個簡單的回溯,就能明顯地發現這當中的差別。

關於“三公的權力”這個問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做過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今天,隻把其中的一個問題拿出來單獨分析一下,那就是:

宰相的任期有多長。

秦始皇設立三公九卿的時候,肯定是沒有想過這個事的,而且秦國國祚不長,也沒有碰到這個問題。一直到了西漢開國之後,這個問題才逐漸顯現出來。

漢初的幾位宰相,如蕭何、曹參、陳平等,都是老死的。年紀大了之後還能不能堅持帶病工作,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而且,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就是皇帝沒有辦法把丞相給免了。

首先,這個職位沒有辦法考核KPI。

其次,丞相是百官之首,而且做丞相的人都自帶爵位,是沒有辦法通過明升暗降的辦法給丞相們挪窩的。

那能不能給丞相們挑挑錯呢?

這條路就更行不通了。漢初尚有古代貴族社會的遺風,對於上層精英來說,氣節重於生命。皇帝要是給宰相找茬,那基本上就是逼死宰相的節奏。

“刑不上大夫”,我們現在都理解為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而是說你身為士大夫階級,我就不羞辱你了,你自殺吧。

eg. 李廣的自殺,正是這種社會風氣的體現。

在實際中,有一部分宰相比較有自知之明,要是發現皇帝對自己不滿意了,就主動稱病退位。皇帝也樂得順水推舟,這樣大家都有面子。

但這種出於宰相個人自覺的退位,卻讓皇帝覺得很不安全。

到這個時候,你就能明白因天象而罷免三公(西漢以丞相為三公之首,東漢以太尉為三公之首)的原因何在了:

皇帝們是要借機掌握

免除三公的權力。

這是大漢王朝在多年以來的政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此外,東漢王朝還發明了另外一種辦法:

在新帝繼位時,

太尉例升太傅錄尚書事。

以現代語境來比方的話,大約就是:新一任的董事長上任之後,之前的總裁升任副董事長,並隨即免去總裁一職。

如此,這位副董事長便脫離了行政機構,其權力大小,就完全取決於董事長了。

如果董事長對他很信賴,那麽他就是太上總裁;如果董事長很討厭他,那麽他就變成了台上花瓶。

而等到這位太傅去世以後,本朝之內便不再設定,直到下任皇帝登基。

這當中固然充滿了爾虞我詐,但你卻不能把它簡單的理解為封建專製集權,這僅僅是皇帝為了保障自身安全,維護行政機構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

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一定要掌握高級幹部——尤其是最高級別幹部的任免權。否則,由於皇帝不直接接觸行政機構,宰相只要時間做得夠長,很容易就能架空皇帝。

以上這一整套制度,運行起來還是挺不錯的。

直到曹操出現。

從建安元年曹操自任司空開始,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期間曹操一直實際把握著朝政。而他霸著丞相這個職位不挪窩,目的就是為了掌握權力。

對於這件事,曹操自己也是承認的。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明確表示:權我是不交的。我要是交了權,免不了家破人亡。

因此,曹操的任職時間過長,其實是一種非常態。而在國家制度建設正常以後,便應當恢復之前的做法,讓皇帝們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手段,重新掌握三公的任免權——尤其是免職權。

到這裡,你再看有關部門對於罷免賈詡的提議,就知道他們真的不是在狗拿耗子了。

但提案交到曹丕那裡,曹丕卻並沒有同意。而且,他還反其道而行之,打算改變大漢王朝一直以來的一貫做法。

他說,天象異常,那是上天警示朕的,跟三公沒關係!以後,這種不合理的制度就把它廢除掉吧!

你看,新官上任,都喜歡清理政府不合理的規範和制度。

那麽,這項規定就真的不合理嗎?

曹丕在此事上算不算是不知輕重?

還真不是。

曹丕知道其中的利害,但問題在於,大魏和大漢朝的實際情況不同。相較於大漢朝的三公位高權重,在魏國,三公其實更像是榮譽性職銜。

賈詡死後,曾經有人跟曹丕建議,應該在重大的國政上多聽聽三公的建議;而且每個月最好專門抽出兩天時間,聽三公陳述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以備君王決策。

在這個建議的背後,正是魏國當時的現狀:三公名位雖高,但事實上並不管事;而且,基本連朝都已經不上了。

當然,不上朝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三公年紀都大了,身體不太好。

到了曹叡當皇帝的時候,太傅鍾繇腿腳不便,司徒華歆年老多病。為此,曹叡特命三公“肩輿入殿”,也就是用小車抬進殿中,然後坐而論道。

所以曹丕才用不著借用天象來罷免三公。這些職位,已經是拿來給元老重臣養老用的了,他們長期任職架空皇帝的可能已經不複存在。而且事實也確實如此,這幾位三公,都是曹丕的上一輩人,他們先後在幾年之內紛紛去世。

但一個新的問題卻出現了:三公是百官之首,如果任職三公的人不掌握權力,那麽權力到哪裡去了?

答案是,曹丕給別人了。

東漢時期,權力逐漸向內朝轉移,形成了以尚書台為決策機構的政治體制。在這當中,尚書台的長官是尚書令,副長官是尚書仆射。

不過一般而言,尚書令並不是一把手。真正的一把手,叫作“錄尚書事”,以元老重臣兼任——也就是說,這是個兼職。這些重臣的本職,基本上都是太傅、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等職位。

到了曹丕這裡,三公已經被用以優賞老臣了,自然不能延續東漢的傳統。因此,曹丕創造性的發明了一種制度,把決策權給了別人:

單獨授予大臣“錄尚書事”。

而根據史料記載,曹丕年間,只有兩個人榮獲過此職銜:

陳群和司馬懿。

曹丕繼位以後,司馬懿以驚人的速度得到升遷。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威震華夏”時,司馬懿的職位還只是丞相主薄,就是主管丞相府文字材料的官員。但轉年曹操去世,曹丕接任丞相,司馬懿立馬便升任為丞相長史——這已經是丞相府的第二號人物了。

曹丕當皇帝後,丞相府自然不複存在,司馬懿於是任尚書;第二年,升尚書右仆射,兼侍中。此時,尚書令是陳群。

請注意,當時是沒有人“錄尚書事”的,也就是說,這兩個人便是決策機構的真正負責人。

過了兩年,曹丕覺得這樣還是顯現不出兩人與眾不同的份量,又直接把“錄尚書事”的職位給了陳群和司馬懿。

陳群和司馬懿稍有不同。

後來,司馬懿逐漸轉任武事,基本上都在外征戰,朝裡的政事接觸的比較少了。

而陳群則一直以司空錄尚書事主持朝政,直到去世。

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會問:臣下在宰相的職位上待久了,必然會威脅到皇權。像陳群這樣長期主持朝政的情形,其實一直是東漢王朝在政治設計中所努力避免的。但魏國並未因陳群長期執政而產生什麽禍亂,那是不是可以說,東漢的這般設計有點杞人憂天了?

並不是。因為東漢和魏國的情形不同,東漢天下一統,而魏國時期天下則三分鼎立。

西漢初年,陸賈曾經說過:

天下安,注意相;

天下危,注意將。

因此,此時的危險並不在於執政朝廷的那個人,而在於在外領兵的那個人。

司馬懿。

(圖片來源於網絡)

2、

黃初三年,曹丕下了一道詔書:

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士之爵。以此詔傳之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

大致意思就是,后宮及外戚不得乾政這又是對東漢以來外戚專權的一種糾正。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專門分析過,東漢外戚存在的意義,在於代行皇權,尤其是軍權。

東漢雖然設有太尉,但太尉隻主管征兵、錢糧以及武官升遷之類的行政後勤工作。至於統兵調兵練兵以及征戰,則是大將軍(或大司馬)的職權。

這些大將軍,一般由外戚擔任,不是皇后的兄弟,就是太后的兄弟。

如今,曹丕不允許外戚輔政,那大將軍的職權由誰來承擔呢?

這種繁重而瑣碎的工作,當然不可能由皇帝親自來承擔。而曹丕也不是做事不過大腦,輕易地就做了這麽一個決定,而是他已經找到了替代品:

遠支宗室。

曹魏的遠支宗室包括曹氏和夏侯氏,他們的特點是人特別的多,而且其中很多人都能征慣戰。

這些人和曹氏皇族之間,血緣不近不遠,既無法威脅帝位,又能和皇帝持相同立場,拱衛皇權,因此成了曹丕得以取代外戚的不二人選。

曹魏時期,先後做過大將軍(大司馬)的宗室有:夏侯惇、曹仁、曹休、曹真、曹爽。而其他領兵的宗室,還包括夏侯淵、夏侯楙、夏侯尚、夏侯玄等。

這當中,

只有另外一個非宗室的人,

做過大將軍以及大司馬:

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這並不是司馬懿善會專營所致,而是當時的形勢使然。本來,司馬懿做文職做得好好的,但曹丕特別信任他,兩次征吳都讓他負責留守。於是自然而然的,司馬懿開始接觸軍事。

而真正領兵上前線,也是機緣巧合。當時,孫權派人攻擊襄陽,司馬懿作為曹丕的心腹重臣,督軍救援——這裡的“督軍”,並不是說要自己領兵,而是作為幾路大軍的出征協調者和最終決策者而存在。由此,司馬懿真正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如果不是諸葛亮,司馬懿不可能有後來那麽大的權威。諸葛亮反覆北伐,到了後來,曹氏宗室年紀大的早就死了,年紀小的竟然也死在了司馬懿之前。到最後,魏國境內能抵禦諸葛亮的,竟然只有司馬懿一人。司馬懿因此逐步樹立權威,成為了魏國軍界當之無愧的一號人物。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麽的讓人喟歎。諸葛亮的北伐,於複興漢室無絲毫之用。最終,竟然只是成就了司馬氏的篡權。

對此,魏國並非沒有預防措施。在諸葛亮去世後,關中安定,魏明帝馬上便將司馬懿調回朝中,而且將其官職從大將軍升為太尉,不再直接接觸軍隊。

然而沒多久,司馬懿就又領兵出征了,原因是無人可用。平定遼東叛亂這種硬仗,在當時還真的只有司馬懿能打。

而等到司馬懿帶著巨大的戰功回朝後,他的新任職位,已經是魏國的最高武職:大司馬。

魏國內部並非沒有意識到這當中的危險,他們依然不想讓司馬懿在這個職位上盤踞過久。畢竟,這與曹丕任用宗室典兵的原則是不相符的。因此,司馬懿在大司馬這個職位上沒有待多久就又升官了:太傅錄尚書事。

當時,朝廷給出的理由是很搞笑的,說是前後幾任大司馬都病死在了職位上,因此升司馬懿為太傅。但問題是,整個東漢王朝的太傅,就沒有一個人能活到光榮退休的……

此時再看,這個職位簡直就是給司馬懿量身定做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3、

在司馬懿的履歷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也需要提及,就是輔政大臣。

這裡,還需要再厘清一下東漢時期大將軍的職權:

如果皇帝已經成年,而且任大將軍的人是自己皇后家的親戚,那麽,這位大將軍代行的就是皇帝的部分行政權,決策權依舊掌握在皇帝的手裡

這種關係,有點像法國和俄國的制度,總理有行政權,總統有決策權。

但如果皇帝年幼,那麽,原本歸屬於皇帝的決策權,就交到了太后和大將軍手裡。此時的皇帝,更多的只是一個榮譽性的角色。

這種關係,類似於德國:總理有行政權,也有決策權;而總統,只是一個榮譽性的角色。

至於輔政大臣,則是代行皇帝全部職權的人。

司馬懿第一次成為輔政大臣,是曹丕任命的。曹丕在做皇帝的第七年即去世,當時,太子曹叡雖然已經二十多歲,但是從未接觸過朝政,的確需要一段過渡時間。

曹丕自己才把外戚的路給堵上,因此,他給曹叡準備的四個輔政大臣當中,兩個是宗室,曹休和曹真;另外兩個是心腹,陳群和司馬懿。

這次權力的交接相對平穩,既沒有輔政大臣威脅君主,也沒有皇帝卸磨殺驢。幾年後,曹叡平穩接掌了權力,而且從史料記載來看,曹叡對權力的駕馭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

但沒幾年,曹叡也病重了。

曹叡一共做了十四年皇帝,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五六歲,比他爸還早。而且,他比他爸更差的地方在於,他沒兒子,親生的全部都夭折了。

曹叡的養子曹芳,在繼位時年僅八歲,因此,又到了需要輔政大臣的時候。而到了此時,當年的四位輔政除了司馬懿,全都已經死了。

有鑒於司馬懿的權威過重,曹叡並沒有將司馬懿列入此次輔政名單,而是準備了另外一份五人名單——在這份名單中,有四人是宗室,都是姓夏侯的和姓曹的;還有一個,是曹操的養子秦朗。

但這份名單被內部人上下其手,到最終出爐的時候,變成了另一份兩人名單:大將軍曹爽——前任大司馬曹真之子;以及,太尉司馬懿。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回溯司馬懿走向權力巔峰的整個過程,你會發現,並沒有多少陰謀詭計,變化是一步步產生的。所有的人,包括司馬懿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最終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

因此,如果你要說司馬懿從很久以前就開始密謀篡位,肯定是談不上的,他不見得有這個能力。

但如果因此就歸咎於曹魏制度的缺陷,卻也有些避重就輕,因為從整體上來看,制度設計尚可,隻不過是出了司馬懿這一個bug。

如果司馬懿沒活那麽久;

如果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敗,

因此而喪失兵權;

如果曹氏宗親

都能活得再久一點;

甚至於,如果曹丕或者曹叡

沒有英年早逝……

以上這些如果只要有一個能成立,司馬懿都不可能篡權成功。

當然,所有的這些,都只是必要條件,並不是說有這些條件的人,就一定會篡位。

但是,當一個人的權位已經如此之高,有了篡奪皇權的可能,那麽,有些事自然難免會浮上心頭。

對司馬懿而言,他在幾十年間並沒有處心積慮,苦心經營,以篡奪曹氏江山為目的。只是時移世易,當他走到太傅這一步時,突然發現,不自覺中,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資本。

歷史證明,他已經開始準備。

《晉書?景帝紀》記載,在司馬氏父子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司馬師任中護軍,掌管宮門司馬門,但他所依靠的軍隊,並不是國家的正規軍,而是自己家的。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自己身為朝廷大臣,又是元勳重臣之子,偷偷養了這麽多的死士,是想幹嘛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讓我們回到文章的開始:

黃初二年(公元222年),曹丕下詔,不再因災異策免三公。這一年,司馬懿44歲,只是一個小小的尚書仆射,但已經算得上是曹丕親信中的親信。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駕崩,司馬懿再次輔政,時年61歲。同年,升任太傅錄尚書事,成為魏國朝官之首。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馬懿時71歲,其趁魏帝曹芳出城謁陵之時,發動政變,一舉奪權。——這其中,還有另外的故事,我們就到時候再講罷。

不過,有兩個小故事倒是可以附錄在文章末尾: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魏明帝曹叡病危,急召司馬懿覲見。司馬懿當時正從遼東平叛回師,聞詔星夜馳赴洛陽。

曹叡已經在病榻上難以起身,他跟司馬懿說:我拖著不死,就是在等著你回來。說罷,曹叡指著太子曹芳對司馬懿說,這就是我選立的太子,你要認清楚了,別被人掉了包。

當時,曹芳只有八歲,跑過來抱著司馬懿的脖子嗚嗚直哭。

司馬懿也激動不已,叩首流涕,向曹叡言道:陛下放心,當年先帝把陛下托付給臣,臣當年做到的,以後也能做到。(宣王曰:“陛下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

十年後,司馬懿發動政變。

又過了五年,曹芳被廢。

七十多年後,天下已分崩離析,晉室偏安於江東一隅。

有一次,二十多歲的晉明帝司馬紹讓丞相王導給他講講國史,也就是晉朝開國的故事。

王導於是便認認真真的開始講,從司馬懿受命輔政、發動政變、誅殺異己,一直講到了司馬師、司馬昭擅權。

說到司馬昭晚年甚至指使親信當眾刺殺魏帝時,晉明帝臉紅得甚至都抬不起頭來。他很羞愧地跟王導說:

你說的這些如果都是真的,晉朝的國祚怎麽能長遠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