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閑話水滸之二十四:西湖武松墓是真是假?

抗戰前夕,上海青紅幫大頭目杜月笙和虞洽卿(一說是黃金榮、張嘯林、杜月笙三人出資)在杭州西湖秋瑾墓附近修建了一座武松墓,墓碑上題為“宋義士武松之墓”。該墓位於杭州北山街西泠橋畔,蘇小小墓西邊50米左右,面對的是秀麗的西湖。武松墓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武松墓牌坊兩邊的石柱上刻著的一副楹聯“失意且伍豪客,得時亦一英公”,這是由著名作家馮驥才撰寫的。現在看到的武松墓修於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毀。重新修複的墓都是根據老照片上的圖案“依樣畫葫蘆”的。

這個武松墓是真是假,他們根據什麽在這裡修建這位梁山好漢的墳墓呢?

《水滸全傳》第一百十九回“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寫魯智深坐化後,武松對宋江說:“小弟今已殘廢,不願赴京朝覲……已作清閑道人,十分好了。”從此以後,武松便在杭州六和寺出家,後至八十歲而善終。這本來是小說家對大家喜愛的武二郎的結局的美好希望,不一定就是史實。可是後來人們卻根據這個故事捕風捉影,硬要在這一帶找到武松的墳墓。清代朱梅叔在其《埋憂錄》中說:“國初時,江浙人掘地得石碣,題曰’武松之墓’,當日進征青溪,用兵於此。稗乘所傳,當不誣也。”這是把武松作為當年征方臘的參與者來理解小說為什麽寫武松在杭州六和寺出家。清代陸次雲的《湖濡雜記》中也有類似記載。更可笑的是,周恆之在《西湖茶餘錄》中為了證明這塊石碣的真實,竟然煞有介事地胡編亂造起來,“石碣既得,武松當葬其附近,於是四周深掘,獲一巨人骷髏,缺左臂,蓋必武松也”。

看來,杜月笙之流根據的就是這些捕風捉影的材料了。可是這些青幫大亨只知道建墓,卻沒有想到這些材料中的許多不合常理的漏洞和馬腳。比如,如果真的如《埋憂錄》所說,清代初年發現了題有“武松之墓”的碑,那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既會轟動當時,也會流傳後世,怎麽會只見諸於一本小小的筆記小說,而且是只見文字,未見實物呢?況且武松如果真的葬於西湖,憑武松的名氣,怎麽也不會比西湖的蘇小小墓更冷清,怎麽反倒淹沒無聞呢?

還有,按一般常識,墓碑的碑文起碼要寫上死者的官職、身份和生卒年,不會隻寫“武松之墓”四個字。杜月笙之流在這些也沒搞清楚的情況下,只好含糊其辭地題上“宋義士”三個字。其實,如果按《埋憂錄》所說,武松參加了打方臘,那他的官職也不會太小,不會只是個“義士”。而且出家後也應該有法名。可是這些實物都全然沒有人見到,又有什麽可信之處呢?更不能讓人相信的是,武松既然是和尚,那麽死後應當按和尚的規矩實行火化,而不會入棺土葬,又怎麽會出來一個折臂的屍骨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