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雲的“新製造”,離中國現實有多遠?

馬雲不再談笑風生。

來源 | IPO早知道

編輯 | C叔

排版 | C叔

今年雲棲大會上,馬雲表情嚴肅地談到“新製造”這個略顯沉重的主題:

未來10到15年,傳統製造業的痛苦將遠超想象。依靠資源消耗的傳統企業必定會非常難過。

對這一痛苦,新製造是藥方。它的地位相當於最近兩年開始實踐的新零售。什麽是新製造?馬雲以提問的方式,給出了幾個標簽:按需定製、個性化、智能化、知道客戶是誰、數據成為生產資料。“過去,流行的是大街上姑娘穿一樣的衣服;未來,則是在5分鐘內生產2000件不一樣的衣服。”這一定義已十分接近柔性製造。

國務院參事湯敏說過:“未來中國,以大批生產、低成本取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外遷到東南亞勢不可擋,中國唯一可以留下的就是小批量、定製化的柔性製造產能。”換言之,當人口紅利和成本優勢不在,新製造是中國的出路。

馬雲安慰人們說,未來的製造業是 Made in Internet ,當製造沒有國界,貿易人人參與的時候,不會再有貿易戰。

他還認為,新製造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完美結合。其魅力不是在製造本身,而是背後的創造思想、體驗、感受和服務能力。中國這樣的國家,一定是現代服務業成為主要的發動機。

最後,馬雲用一段沉重的話做結:不是製造業不行,而是落後的製造業不行。不是今天的中國年輕人不努力,而是我們這些人不夠努力。新製造的班車已經啟動,如果我們不擁抱未來,不改革自己,未來10-15年,大家會哭天搶地。

今年雲棲大會的音樂節上,馬雲再沒上台高歌,聽到一半就冒雨離場。2016 年雲棲大會,馬雲提出了以“新零售”為代表的“五新”戰略。兩年來,“新零售”引爆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零售行業變革。這次他詮釋的新製造又會怎樣演進?

阿里巴巴的新製造版圖

2016年,宗慶後這樣評價馬雲的新製造:“(馬雲)本身不是(從事)實體經濟的,(能)製造什麽東西?”

今天,阿里巴巴有了詳細解釋:我們自己不做製造業,而是幫別人變革。以前是製造者主導,現在是消費者主導,創新的中小企業收益。

目前淘寶上,已有“淘工廠”這樣對接生產企業的平台出現。在俄羅斯世界杯期間,主辦方急需100萬件毛絨公仔,有些高達2米。一位商人就找到了“淘工廠”。許多先前沉澱的中小企業,像組織有序的螞蟻族群一樣同時開工,很快就生產出對方需要的產品。

阿里雲的總裁胡曉明甚至提出了一個更巨集大的願景:一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銷售的商品,從生產線到消費者平均要被搬運7次。如果能調整到4次,集中倉儲統一管控,用最小庫存撬動市場,將釋放巨大的效率。

在阿里巴巴集團內部,並沒有一個“新製造部門”,而是每個部門各有推動方式。阿里雲也是其中一例,他們很早就想好要進入製造業領域,開放計算能力。如今,"ET工業大腦"已成為阿里巴巴在製造業更新中的旗手。

阿里雲進入製造業頗為不易。最初,阿里雲員工是在一個飯局上認識了協鑫光伏的人。製造業對改造效果頗有懷疑,這家光伏龍頭企業也不例外。阿里雲乾脆提出,簽一個對賭協定,看到效果再付錢。

從此,阿里雲的工程師就搬著電腦進入了生產車間,從生產流程數字化開始。在另一個案例中,生產企業甚至沒有生產數據的電子文檔,阿里雲員工背著幾十斤重的手寫資料,回到公司將上千個參數電子化。最終,協鑫光伏的良品率提升了1%,也就是數千萬元利潤。阿里巴巴從此提出,讓中國製造業的良品率提高1%,就能多出上億元利潤。

目前,中策橡膠、攀鋼、淄礦、博世都成了新製造的案例。但一位ET工業大腦的員工透露,只有每個行業的龍頭才有可能提供完整的生產數據,並直接與阿里雲達成合作。對於小企業,阿里雲有另一種合作方式:由當地政府與阿里雲共建平台,邀請當地小企業集體上雲。

誰不同意馬雲?

值得一提的是:馬雲提到新製造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新零售是將消費者數據返回電商,新製造則是電商將數據返回工廠,這引起了頗多爭議。展會上,一位展商就擔心:這種提法是阿里巴巴利用了自己的零售優勢,蓋住了製造業的創新。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在最近罕見發聲:同意工業AI、同意製造業要結合服務,但堅決不同意“製造業的競爭力不在製造業本身(而是在零售)”。

除了對阿里身份的擔心,對“新製造”推行速度,業界一些人士也不樂觀。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事業處技術經理張先生表示,目前製造業的更新有三步:首先是更新管理,如ERP(企業資源計劃)、MES(製造執行系統)軟體;第二是收集數據、改造硬體;第三才是馬雲說的“按需生產”。

對應地,提供製造業更新方案的企業有三類:第一種是SAP、Infor、金蝶、用友這樣的企服軟體廠商;第二是富士康這樣親身涉及製造業的公司;第三則是阿里雲、百度雲這樣的雲服務商。

然而,無論是金蝶還是阿里雲,提供服務時還需要工業領域的人做中介。阿里投資的雪浪數製,一位員工就證實:阿里確實在大量招、投懂工業的人才。相比之下,富士康懂得工業生產痛點,能直觀讓企業看到改造效果,在現階段可能更受歡迎。

在製造業,每個工廠的生產流程千差萬別。能否自動化地找到可更新之處,是新製造能否大規模推行的關鍵。雲棲大會上,多位展商提及任正非8月的一次講話:《我們不怕場景多,但定製化是失敗的路線》。雲服務的人力成本昂貴,注定了用堆人的方法做項目,無法換來持續增長。一位ET工業大腦員工表示:不用擔心,他們已初步進入產品化階段,但收入狀況還不方便透露。

新製造還有多遠?

在雲棲大會,一位展商員工表示,馬雲說的“個性化生產”更像是個“十年大計”。

在企業應用軟體Infor公司工業和解決方案戰略副總裁Andrew Kinder先生看來:“所有的製造企業都正在轉向個性化製造。”一些先進公司,如法拉利、耐吉等是個性化製造最早的實踐者。

他認為,個性化製造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是在價格大眾化前提下,能根據客戶個性化需求來做產品,比如法拉利為客戶定製不一樣引擎、輪胎和顏色的汽車;又可以是企業從過去的大型工廠,演變小型企業,為某一方圓很小的區域客戶提供服務;還可以是採用3D等技術,製造個性化產品;也可以是業務模式從提供產品向提供服務轉變。企業採用上述任何一種方式,就是走上了個性化製造的路線。

不過,馬雲說的“個性化生產”勢必要經過改造硬體的一步。而現狀是,大量製造業拿出錢做數字化更新比較困難。相比改造生產線的停工,這種加裝傳感器、收集數據的方法已經是侵入性非常低的方式了。

對於製造業“拿不出錢”的窘境,富士康的張經理感同身受。在富士康探訪的中小企業中,“一個廠七八百台設備,都是老式油壓式、液壓式,沒有任何電子化。光是加裝傳感器就要千萬元。可一個廠利潤才五六百萬,於是很多老闆想,能否用人來賭三年?”

然而人口紅利確實在衰退。中金公司研究部黃樂平表示,“如今年輕人寧可在家玩抖音,也不願去工廠做工。”阿里雲IoT事業部一位人士也表示:現在很多部門,比如海關都只能從偏遠地區招人。素質不一不說,光是能否持續勞動的風險就很大。

富士康作為製造業龍頭,則直觀感受到這種衝擊。“蘋果新機要發布,我們鄭州工廠要招人吧?一個廠調5萬大軍出來,10個廠就是50萬人,用潮汐的方法補人。但全球其他企業誰有辦法這麽做?”

對此,郭台銘6年前就提出變革。如今富士康在全國有6座“關燈工廠”,也就是產線上沒有人,不需要開燈。其最高峰時曾有140萬員工,現在是90萬,但這6年訂單反而往上走。

但中小企業則很難下這種決心。對於一次性上千萬元的開銷,很多中小企業老闆在聽方案時,都是“好好好,我要”。但當費用清單開出來,就開始講“可不可以只要這一塊”。甚至一些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服務型公司,因為項目難度太大,最終卷錢跑路也不少見,使剛開始改變的中小企業又縮回殼中。

據統計,全國肯投入研發的製造業在一些發達地區僅為15%,還不具備改造條件的有一波,再因為之前被騙的有一波。如果再錯過這波更新,這些企業可能就成了馬雲口中“落後的生產力”,將可能被製造業淘汰。

對此,張經理表示,國家政策鼓勵,“尤其是補貼”,可能也是製造業更新的關鍵一步。而製造企業自身的樂觀態度更不容忽視。Infor的Andrew Kinder引用麥肯錫的數據:去年,對製造企業數字化持較樂觀態度的中國企業佔比為86%,不樂觀的僅為11%。而數字化是製造個性化的前提。企業自身的態度,將有可能決定未來。

下方掃碼添加C叔微信,即可進入【IPO早知道用戶交流群】,參與資本市場討論,獲得第一手價值訊息。你關心的IPO,我們早知道。名額有限,要上車的請抓緊:

討論更多資本市場資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