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肆意漲價、產品過期、微商詐騙:口罩成為了疫情下的照妖鏡

本文獨家首發騰訊科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疫情當下,口罩資源稀缺。有人因此大發橫財,有人因此受騙上當。

某種意義上說,口罩其實也算是疫情下的一面鏡子。商業背景之下,人性的善與惡,也都得到了成倍的放大。

口罩緊俏滋生層出不窮的亂象

為了買到口罩,不少消費者都有被騙的經歷。

復工在即的程序員胡偉,有一種很深的口罩焦慮,沒有口罩哪敢乘坐公共交通上班。2月15日,胡偉看到蘇寧易購發來留言:“你購買的商品,已經沒貨了,為了不耽誤您的使用,請您申請退款!發貨時間不確定,可能需要2-3個月。”

此前,胡偉還收到淘寶、京東、拚多多等平台多名商家延遲發貨的通知。到處找口罩的胡偉甚至還發現一個名叫“海豚家”的奇葩網站,1分錢送一個N95口罩,但當購買時發現,這家網站卻無法發貨,有“以口罩的名頭騙流量”的嫌疑。

聰聰購買口罩的經歷更是“驚險”。作為公司的行政,她每次購買的物資量很大。在一位朋友的推薦下,聰聰結識了有口罩資源的熱心大姐。熱心大姐給她發了相應的檢驗報告、生產許可證,然後很強勢的告訴聰聰,需要先付款,再發貨,批發價4.5元/個。

在聰聰給對方轉了4.5萬元之後,熱心大姐由熱轉冷。2月12日打的款,對方到17日還沒有發貨,中間各種理由,比如快遞過不去、機器壞了停產、警察在嚴查。

提心掉膽的聰聰要求對方退款,一陣扯皮之後,最終退款成功。

事實上即便買到口罩,也存在上當受騙的可能。胡偉最終在閑魚買到了他想要的N95口罩,竟薄得像紙片一樣。而互聯網公司員工金友,通過國內渠道拿到貨的時候,拆開包裝卻發現,口罩已過期8年。

信不過國內廠商,只得寄希望於國外。經朋友介紹,金友後來又高價在韓國訂購了一批口罩,拆開包裝發現口罩質量沒問題,但原產地在蘇州。

據業內人士透露,不只是韓國,越南、泰國,甚至美國許多口罩都是從中國進口回去,“繞了一圈這些口罩又回來了,是真正的’出口轉內銷’。”

在正規渠道買不到口罩的消費者, 肯定會自己想辦法,找非正常渠道購買,其消費者權益往往很難保證。

利益驅動經銷商、微商們鋌而走險

消費者買不到口罩,口罩經銷商也有難言之隱。

陳丹是疫區湖北縣城的藥房老闆,據其介紹,他們現在賣的都是一次性醫用口罩,“現在口罩價格越來越透明了,沒多少利潤,賣高會被舉報;賣少不賺錢,不少藥店的同行已經不賣口罩了。”他說。

據中新網消息,呼和浩特市一家藥店在1月21日購進30套“醫用口罩”,當日銷售15套,單價19.8元,但1月22日開始漲價,每套漲到32元、38元、48元,剩餘15套也已全部售完。目前,呼和浩特市市場監管局已對該藥店進行立案處罰。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應該允許口罩價格適當上漲。因為在春節期間加班加點生產,以前一個人工6000元一個月,現在可能得2萬元;原材料也是,以前2萬一噸,現在有可能得十幾萬;特殊時期,運費也漲了近4倍,產出的口罩價格肯定會上漲。

消費者在線下買不到口罩,自然就會寄希望於線上。對於電商平台淘寶、京東、拚多多等電商來說,一方面關於口罩的訂單量大大增加,以京東為例,1月19日至22日,京東累計售出1.26億隻口罩,僅1月22日一天,口罩銷量環比上月日均增幅高達48倍。

另一方面,線上也存在各種發貨不及時、假貨的情況,導致平台的投訴量激增。一位淘寶客服電話表示,該店鋪有支付後20天內發貨的承諾,若未能履行承諾,可以投訴賣家。此外,她還談到,由於平台的投訴量增多,自己早早地就提前上班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上買賣醫用口罩的商家,是需要資質的。醫用口罩被列為第二類醫療器械,根據國家食藥監局發布的《醫療器械經營監督管理辦法》,經營第二類醫療器械需實施備案管理。

為了避開資質問題,不少店鋪用“面罩”來代替“口罩”,作為關鍵詞。而面罩不同於口罩,其原意是遮擋臉部,為了不讓別人看到自己。一位知乎的網友解釋道“不少商家並沒有賣口罩的資質,只得‘掛羊頭,賣狗肉’。”

在多個平台輾轉買口罩的胡偉吐槽道,“作為二手交易平台的閑魚,更容易買到假貨,原因是裡面的商家門檻更低。而對於淘寶、京東、拚多多這類平台,平台對商家的製約作用還比較強,主要問題在於發貨時間較長。”

相比閑魚,更難管理的還是微商。這些微商的特點在於:

一般很難證明自己的口罩是真貨,哪怕擁有所謂的營業執照或生產許可證,也很難證明發的貨和有證的貨是同一批;

不少能力強的微商可以暗中從廠商進貨,要麽是從被管控的廠商利用私人關係進貨,要麽從未被管控的口罩作坊進貨。對於這點,微商們大多諱莫如深,因為前者違法違規,後者口罩質量不合格。

在暗訪中,《銳問》也接觸了多位微商。由於口罩處於賣方市場,根本不愁銷路,所以微商們的態度也比較傲慢,問多了,直接就拉黑了。

亂象背後:口罩產能、原材料供應嚴重短缺

口罩表面上的亂象,實際上還是口罩稀缺的一種表現。

口罩稀缺,最直接的原因是庫存過少,一方面是因為口罩有保存期限,無論藥店還是醫院,都不會有囤貨。更重要的是,近兩年整個口罩行業疲軟,銷量呈下降趨勢。

業內人士楊生表示,近幾年在政府的治理下,霧霾減輕,很多人疏於防範,不用口罩。另一小部分人在之前霧霾嚴重時儲備得多,也不用買,所以口罩銷量減少,訂單都是走庫存,產的比較少。

“中國消費者對口罩需求認知還是不夠,教育新消費者是很難的。我們之前給所有人講口罩,人家都笑我,你做這個有幾個人戴?跟他講霧霾對你呼吸有影響,他不會聽的。我們跑了7-11、羅森,這兩年線下布了好多局,但去談的時候人家都認為做口罩沒市場。”在口罩行業堅持了近10年的楊生說道。

庫存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產能才是口罩稀缺根本原因。工信部官方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年產量佔全球50%。我國口罩最大產能是每天2000多萬隻,目前已恢復40%,產能達800萬。

然而,即便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產國,口罩還是不夠用。華創證券研報預計,若全面複產,按每人每天一隻口罩計算(注: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醫護人員消耗量每天可能在5隻以上;執行4小時更換建議,則每日消耗更多),至少需要每天5.3億隻口罩。

面對這樣巨大的缺口,口罩廠商的複產復工迫在眉睫。

“所有有證的、能在冊看到的口罩廠商大多是由政府統一調配的,由政府主導生產、採購和配送,銷售環節基本由政府統一調配。”陳磊說道,他是湖北仙桃的一家口罩生產廠商負責人。他補充道,“哪怕是對年前收了對方定金的老客戶,特殊時期,也只能說抱歉。”

陳磊認為限制工廠產能一共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人工,防疫需要隔離,不少工人回村出不來,即便到工廠的工人仍有14天的隔離期;

二是原材料,無紡布很簡單,主要是缺濾材。N95、醫用外科口罩實現“防病毒”的手段都是依靠“過濾層”吸附、阻隔病毒等微顆粒,過濾層主要由聚丙烯熔噴超細纖維構成,而這個原材料主要由中石化等化工公司出產;

三是生產車間,製造口罩的機器便宜的只要幾萬元,貴的也只要幾十萬,而醫用口罩核心是潔淨車間。建立一個正規的醫療車間或者接觸嘴鼻的口罩車間,沒有大幾百萬,三個月左右時間,是建不好的。

儘管要求嚴格,但目前來看,口罩廠家增長速度還是很快。天眼查數據顯示,以工商注冊變更信息為標準,2020年1月1日至今,全國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範圍新增了“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

然而,在醫療產商增長的同時,也有不少不和諧因素滲雜其中。一位業內人士透露,“有些假口罩是半成品根本沒有濾芯,或者中間加了層紙,更有甚者有人回收二次口罩。這些假口罩共同的特點是便宜,有的恨不得幾分錢一個。”

在口罩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口罩廠商的資質顯得極為重要。“醫療生產廠商的資質管理是防疫工作的核心,對於有資質的工廠,國家一路開綠燈,一兩天就能拿到二級醫療資質。而對於那些小作坊,審批仍然很嚴格,寧缺毋濫。”愛瑟思谘詢董事長張松給多個醫療廠商做過企業谘詢顧問,對醫療企業資質非常了解。

解決口罩稀缺,以已有的醫療器械生產廠商是很困難的,轉產是不得已的選擇。

據比亞迪內部人士透露,比亞迪於2月8日對外公布援產口罩的信息,“3天出圖紙,7天出設備,10天出產品”。其口罩已於2月17日量產,預計到2月底,可達500萬隻/天。

在生產口罩這件事情上,不少接受《銳問》採訪的業內人士都非常看好中石化、比亞迪、廣汽這類石油和汽車廠商。——他們有大量的熟練工人,高科技的無菌車間,充沛的資金等各類條件。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口罩將不再成為問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