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的專注力是怎麽被玩兒壞的?

作者:劉超雄

來源:全村育兒

在最近的雙語音樂課上,經常有家長會在課後和我聊聊孩子,

老師,我家孩子很不聽話,我經常喊破了嗓子,他卻像沒長耳朵,而且他幾乎不能靜下來,正經做一件事情,哪怕是2分鐘,該怎麽辦呀?

這是我被問到頻率很高的一個問題。關於專注力(attention),我就分享一些自己心得吧。

1

影響一個孩子專注力的因素很多,比如先氣象質的不同,年齡的不同,這些屬於不可控的,但教養方式和生活環境就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了。

在聊聊我自己這幾年在家帶孩子的一些經驗前,先提醒一下這幾點影響小朋友專注力的硬傷,大家先自己掃掃雷。

1.沒有足夠的體育鍛煉

2.沒有充足的睡眠

3.不健康的飲食(尤其是糖吃的太多)

接下來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2

關注太少,陪伴太少

每個孩子都渴望關注,對於嬰幼兒,他們最渴望來自父母的關注。有句話叫做you can never spoil a baby,你不可能會寵壞一個嬰兒,就是說小寶寶的一切需求都應該得到滿足,這當然包括了他們的被關注和陪伴的需求。

對於Mia和Ian,我從他們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了親子共讀,除了“書”本身好聽好吃好玩,他們那時候最享受的應該就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和媽媽的親密接觸了。一年365天,只要我在他們身邊,親子共讀就沒有中斷過。

現在兩位小朋友,尤其是姐姐,能自己津津有味的看繪本,講繪本好一會兒,這於我確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Mia是個骨灰級“過家家”迷,我記得以前她總是邀請我和爸爸跟她一起玩,她想扮“醫生”,我們就得演“病人”,她想扮“老師”,我們就是做錯事情的“學生”,她想逛超市,我們就要去做收營員。

有的時候,同樣的場景,同樣的台詞,我們可能得陪她玩上很多遍,但我們總是會保(jia)持(zhuang)著像她一樣高昂的熱情,全情投入的演好自己的角色。

現在Mia大部分時候已經不需要我們陪玩過家家了,她要麽自己玩,有時還能帶著弟弟一起玩上差不多半小時。我都能愜意的在一邊看會兒書,或者發下呆。

Ian目前很喜歡球類運動,籃球,足球,曲棍球... 都能像模像樣的玩上一會兒,他有時需要我們陪他一起玩,一起踢球,輪流投籃等等,即使是他自己在玩,很多時候,他也需要被關注到,所以我會在一旁認真的看著他玩。

當這個年齡段他對關注和陪伴需求得到了無條件的滿足,我可以想象,等他再大一點時,也許我給他一個籃球和球框,我也就能在一旁慢慢的品一杯茶了。

關注和陪伴,給予孩子的是滿滿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基石。只有當一個孩子內心覺得安全而充盈時,他才有能力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被關注不夠的孩子,她自然會把精力放在尋求注意上面,而不是放心的去獨立探索周圍的世界。有些時候,當孩子看上去無所適從,哼哼唧唧,或者接連的搗亂搞破壞,也許,他只是在告訴你,我需要一些獨屬的陪伴時間,一些一對一的連接。

養孩子,就像做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一樣,有耕耘才有收獲,時間有沒有花下去,騙得了朋友圈,騙不了孩子和自己。

3

打擾太多,嘮叨太多

這個和關注與陪伴是不矛盾的。

比如上面我說到的,當Ian在玩球的時候,我會在一旁看著他玩,如果他沒有要求我加入他,我就不會。

看到他有特別棒的表現時,我會說,你投進了,你連續運了三下球... 諸如這樣具體的描述。而不是每一次都大聲吆喝,手舞足蹈,你簡直太棒了!大部分時候,我只是在認真看而已。

孩子很多時候需要的只是recognition,就是被看到,被認可。所以,你說,你投進了,你自己穿好衣服了,這就給孩子傳遞著這樣的資訊,我在關注你,我看到了你剛剛做的,這就足夠了。過於頻繁和誇張的表揚,有時反而是一種干擾。

做為成年人,我們的力量更大,面對孩子,難免會迫不及待的去幫助,去解釋,去糾正...

記得我還是新手媽媽時,看到Mia拿起兩塊mega blocks嘗試著想把他們套在一起,卻沒套對方向,我就會湊上去告訴她,Mia你看,應該這樣套才行。

可是,為什麽我需要如此急切的去“教”她呢?她正在研究,思考和嘗試,她並沒有給出任何“我需要幫助”的信號,我以為我給她演示了“正確”的方法,其實,我是打斷了她的思考。

好在後來我意識到了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專注力。保護就是不打擾。

當我進入孩子們的play room前,我會先看看他們的狀態,如果他們正專注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管是安靜的搭積木,給娃娃梳頭,還是玩角色扮演, 我就只會在門口看看,不會讓我的突然出現打擾他們。

當他們嘗試新的事物時,我會繞有興致的在一旁觀察他們,如果沒有得到“我需要你,媽媽!”的信號,我就不會介入。比如,他們因為不斷受挫而開始感到生氣,開始自我懷疑和否定,因此想要放棄,這個時候,我認為他們是需要媽媽的鼓勵和引導的,而只要他們自己沒有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只是在不斷的“走彎路”,我就沒什麽要做的。

當他們正在認真的做一件事情,比如望著窗外的草地“發呆”,我不會因為吃飯,喝水等這些事去打斷他們,這些事情都可以等到孩子們抽離出來後再去做。

雖然說學前兒童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樣幾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的專注在同一件事情上面,但是我們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是有專注力的,

比如8-15個月的寶寶就能專注的玩一個玩具或者遊戲1分鐘左右,16-19個月的寶寶已經能夠自己專注於一項她認為有趣的活動2-3分鐘,寶寶到了2歲,在沒有大人陪同的情況下已經能有3-6分鐘的專注力,

尊重孩子的興趣,允許他們按自己的方式和節奏去探索這個對他們來說充滿了不可思議的世界,多觀察她們,多了解他們,但是不要輕易的闖入去打擾他們的專注。

4

刺激太多,選擇太多

你們也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拿起一本書準備讀,如果在你伸手的範圍內有手機,零食這些東西,那你的閱讀效率大概就只能呵呵了。

在我們家,孩子們的玩具基本上都擺放在玩具房裡,但是客廳裡,臥室裡也會零星散落著一些玩具。

Ian還小一些的時候,我發現有一次他在客廳用積木堆高高,玩了很長時間,中途積木倒掉好幾次,他都會重新再堆起來。其實,在玩具房裡也有很多積木類的玩具,我卻很少見他主動去玩,就算偶爾擺弄它們一下,也會很快被周圍的一按就會發聲的大卡車,或者會唱歌的毛絨玩具吸引走。

當我們周圍可以選擇的太多,我們自然不容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當我們周圍充斥著更高刺激的東西,比如聲,光,電的玩具,那麽低刺激的東西就自然容易被捨棄。

所以後來我就稍微做了一些調整,在孩子們的臥室,家裡的書房這些本來就刺激很少的房間裡擺上幾樣積木,拚圖類的玩具,擺在他們自己可以拿到的位置。這些玩具和書一樣,都是有益於培養專注力的。

玩具房雖然還是有各種活動,但我減少了電子玩具的比例,也清理掉了一些他們已經不玩的東西,將剩下的東西按不同區域擺好,我會把那些聲光電的玩具擺放到桌子底下這些地方,沒那麽顯眼,但是孩子們想玩的時候還是可以取到。

所以當我們在書房工作的時候,孩子們還能在旁邊畫張畫,玩一玩,睡覺前也許也會拚一個拚圖,然後開始讀書。

孩子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動覺等多種感官來認知和學習的,所以,在環境中給予他們足夠的,有營養的感官刺激是必要的,但是太多,太高,又沒有太多養分的刺激,就不好了。

下面要說的影片時間,就是需要我們注意的這樣一類刺激。

5

影片管控

我們生活在資訊時代,電子產品已經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完全排斥它。但是,我們應該足夠了解它,在了解的基礎上控制好它。

上面說到了“高刺激”,比如,相對於不會動,不會叫的樂高,那麽一按就會發光發聲的大卡車自然就是“高刺激”了。

但是和卡通片兒比起來,那個一按就發光發聲的大卡車又只能算是“低刺激”了。

我問那些抱怨孩子2分鐘都坐不住的家長,那如果是讓他看電視,玩手機呢?哦,那可以坐在那兒“專注”很長時間。

長時間的接觸由螢幕帶來的的聲,光,特效和快速移動的畫面這些“高刺激”,孩子的大腦對低刺激的東西自然就提不起興趣來。

螢幕給孩子帶來的是即時的,毫不費力快感,當孩子習慣了這種“即刻滿足”,還能專注在一件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獲得滿足的事情上嗎,比如搭一個房子,完成一幅拚圖。

所以,對於看影片,

第一,是控制時間。

美國兒醫協會的最新建議是,18個月之前的寶寶不要看任何螢幕。18個月到5歲孩子,每天的影片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最好是在家長的陪同下觀看。

現在我帶著孩子們在國內玩,屬於度假時間,姐姐和弟弟每天傍晚有30-40分鐘的時間可以看電視,最近他們在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是他們自己選的。

如果是在家裡,影片時間就更少了,一般只有周末大家會一起看一會兒,電視機上基本是常年積灰的。對於手機,只是給他們看家人的照片,以及和家人影片。孩子們並不迷戀電視,看完提前說好的內容就自己提醒我們關掉。

第二,是控制內容。

我的把關是,首先,內容三觀要正。

然後,審美方面,畫面製作好,人物形象設計也沒問題。

最後,我還會注意音效方面,我喜歡人物之間的對話基本上是平和的,正常的語調,接近日常生活,而不是那種一打開節目,就讓你覺得怎怎呼呼,聲音經常突然變大這種。

其實,我覺得新版的《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還是有一些bug的,尤其是“圍裙媽媽”的情緒極不穩定。但是每天影片時間不長,他們也能順帶學點中文,加上我會陪著看,我也就給通過了。

其實,最好的影片管控,就是最開始說的,多陪伴孩子,多給予關注,你陪孩子做活動的時間多了,孩子對影片的需求自然就少了,

影片哪怕刺激再高,在孩子的心裡,也不會比爸爸媽媽的親密陪伴更讓他們著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