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了解一下幾點,就可以減少中風的機率!

中風是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歪僻不遂為主症的一種疾病。因其起病急劇,變化進速,證見多端,與風善行而數變的特徵相似,故古人稱其為中風,又名"卒中」。本病多見於老年人,屬於中醫內科常見急症。四季皆可發病,但尤以冬春季節為多見。

中風一病、(內經》謂之大厥、仆擊、偏枯、痱風,認為本病的發生與體質、飲食、精神刺激等有關。其病位在腦部。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確立」中風」病名。指出中風的病因是「絡脈空虛,風邪人中」,主張採用疏風散邪,扶助正氣的方法。

唐宋以前,對中風的認識,基本上根據《內經》、《金匱要略》的論述,以「內虛邪中」立論。唐宋之後,特別是金元時代的不少醫家對「中風」病因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中風病是由內風而起。火熱論者劉河間主張「心火暴甚" ,李東垣強調「正氣自虛」,朱丹溪提出「濕痰生熱」。王履從病因學的角度將中風分為「真中」,「類中」。明代張景嶽力倡「非風」論,認為「內傷積損"是中風的病機實質。李中梓明確將本病分為閉、脫二證。清代葉天士、尤在涇、王清任等醫家豐富了中風病的治療方葯。近代醫家張伯龍、張山雷、張錫純則另闢蹊徑,綜合中西醫知識探討本病的發病機理,認為肝陽化風,氣血並逆,直衝犯腦是其病機實質。本病與國家標準疾病名稱一致,國家標準疾病名稱將出血性腦血管病稱為出血性中風,缺血性腦血管病稱為缺血性中風,腦卒中後遺症稱為風痱。

中風與西醫學的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栓塞、腦血栓形成等出血性和缺血性兩大類型腦血管病相似。

【病因病機】

中風的發生主要責之於內虛,復因情志、外邪、飲食、房勞等因素誘發。所謂「內虛」,主要是指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而病位在腦。

(一)積損正虛

年老體弱、精氣漸耗,或久病氣血虧損,元氣不足,腦脈失養,氣虛血運無力,腦部絡脈瘀滯不通;陰血虧虛則明不製陽,肝風內動,並夾痰濁、瘀血上擾清竅,突發本病。

(二)勞倦內傷

煩勞過度,暗耗真陰,易使陽氣升張,陽化風動,氣血並走於上,上擾清竅,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三)飲食不節

嗜酒肥甘,饑飽失宜,脾傷不運;或形盛氣虛。中氣虧虛,脾虛運化無力,聚濕生痰,痰鬱化熱,阻滯經絡,蒙蔽清竅;或肝火內盛煉液成痰,以致風動痰湧,上蒙清竅而突發本病。

(四)情志所傷

情志失調,氣機鬱滯。血行不暢,瘀結腦脈;或暴怒傷肝,肝陽暴動,引動心火;或五志過極,鬱而化火,心火暴盛,風火相煽,氣與血並走於上,可發為本病。

(五)氣虛邪中

正氣虧虛,腠理不密,衛外不固,風邪乘虛人中經絡;或形盛氣衰,痰濕素盛,外風引動痰濕,閉阻經絡,可致歪僻不遂。

綜上所述,中風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係密切。中風病因病機比較複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熱痰),氣(逆),血(血瘀)六端。本病以肝腎陰虛,氣血衰少為本;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為標。病性具有本虛標實,上盛下虛的特點。上述六端在-定條件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以致氣血逆亂,上犯於腦,而突發本病。

此外,有外邪侵襲而引發者稱為外風,又稱真中風或真中:無外邪侵襲而發病者稱為內風,又稱類中風或類中。就臨床而言,本病以內風引發者居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