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愛上這部全是壞人的懸疑佳作《調音師》

《調音師》裡沒有一個好人。

鋼琴師假扮盲人博取同情,出軌女為求自保連環殺人,警局隊長濫用權力隻手遮天,隨之而來的還有器官買賣,綁架勒索,黑市交易……就是這樣一部影片,幾乎是讓觀眾們高潮了整整兩個小時。

印度懸疑電影《調音師》改編自法國2010年同名短片,以原作為基礎卻沒有囿於原作,在保留主人公設定的情況下加入了更為多樣複雜的人物,以一連串的故事勾勒社會面貌,挖掘人性。

故事比較巧妙的安排是:在男主人公阿卡什摘掉真正阻礙視力的隱形眼鏡後,他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負面的事情,頗有點“睜眼看罪惡”的意味。可是何種原因使他睜眼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蘇菲的出現,倘若要往深層次的說,就是一直就存在於阿卡什心中的欲望。在蘇菲出現之前,這種欲望只是以一種“佔小便宜”的形式表現:假扮盲人獲得廉價的出租屋、政府的體恤金或者鄰居們的特殊照顧……

可是與蘇菲意外的結實讓阿卡什原本平靜的內心泛起漣漪,他愛上這個女孩,他好奇蘇菲的相貌、蘇菲的肉體、蘇菲的家庭以及蘇菲的愛好,而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這些信息,沒有視力是不可能的。於是,他摘掉那個特殊的隱形眼鏡想要看到這些使他內心愉悅的事物,事與願違,他看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起凶殺案。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說阿卡什真的太不幸了,可是這種不幸並不是突然之間發生的,而是在很早之前就埋下了禍根。一層原因當然是阿卡什本人被迷了心竅,強烈的獵奇心理讓他自以為把生活玩的團團轉,卻不料在原始平衡被打破後生活打他個措手不及。

假若事情如此簡單倒也不至於險些喪命,隨著劇情的推動,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糟心的事情,不止阿卡什一人經歷。

借以凶殺案的連環效應,電影不再局限於講述阿卡什一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物出現,故事的格局逐漸擴大到社會層面,我們漸漸就可以意識到,欲望與欺騙原來存在於幾乎每一個人的身上。

器官買賣的交易市場如此成熟,可見不是發軔之始。看似憨厚善良的夫婦會為了一筆巨款鋌而走險、綁架勒索,手法之老道、條理之清楚讓人膽寒。警局官員包庇情人,心態平和的漠視法律,周遭竟無人察覺,或者說是無人敢言。

連環殺人案件在營造刺激感的同時,也影射了一些存在於社會中的問題。電影對此的處理也很諷刺,以器官買賣獲取暴利的醫生在死後被勸說捐獻遺體,敲詐他人的夫婦只得到一包白紙,而警官卻在電梯間被反彈的子彈斃命。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還能說這些惡隻讓阿卡什一人看到了嗎?

《調音師》是一部驚悚懸疑電影,能讓觀眾大呼過癮,僅僅依靠於劇作上的層層反轉、高潮迭起是遠遠不夠的。在利用視聽語言營造氛圍的方面,也是可圈可點。除了片中佔很大成分的鋼琴曲之外,視角選擇和剪輯也大大助力這一效果的呈現。

電影中使用了大量的主觀視角,也即是阿卡什所看到的情景被完完全全呈現在銀幕上。鮮紅的血跡讓人不安,略微搖晃的鏡頭更是傳達出一種忐忑與緊張。此時,觀眾就是阿卡什,觀眾看到的就是阿卡什看到的,可以說是與電影主人公“同聽同看同感受”,慌張而又刺激。

剪輯處理的乾淨利落,在加快影片節奏的同時,也無形中放大了恐懼感:上一個鏡頭男主人公走出電梯,緊接著就是老太太被扔下大樓,然後男主摔倒,不給觀眾留一絲喘息的時間。

這種“主人公——主人公視角——視角所引起的主人公的反應”的三明治式剪輯在片中被應用很多次,短時間傳遞大量信息,緊緊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除此以外,猝不及防出現的鬼面,突如其來的襲擊,也都借以這種剪輯方式得以呈現,真是讓人心跳加速。

劇作上的大膽創新,對人性的深刻挖掘,使得《調音師》不僅僅是一部只會帶來刺激感的爽片。誠然,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對真實存在的事物會進行加工,以一種更為偏激的方式來講述故事。我們可以否認電影中呈現出的“黑暗世界”,但是電影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卻是無法否認的。

面對一些不美好的事物,你是選擇看,或是不看,或是像阿卡什那樣,躲在墨鏡背後假裝看?又或者是,看與不看你可以自由選擇嗎?電影沒有給出答案,答案只能我們自己去尋找。

電影的主創人員一定是深諳“藝術想要具有生命力,就要讓人們一直去探討它”的道理,這樣的反轉一直持續到影片的最後一場戲,而這場戲也可以稱得上是神來之筆,因為它可以把原先架構的一切全部推翻。也許,我們真的可以期待一下續集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