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陷22億元訴訟泥沼 東吳證券淨利潤慘烈腰斬

每當行業寒冬之時,流言就會長出翅膀。去年飽受投行裁員、拖欠工資傳言困擾的東吳證券日前發布了2018年業績報告。

《華夏時報》記者先查閱其員工數量顯示,公司2018年投行人數498人,較2017年僅減少7人,減少數量遠不及資管業務同期減少54人,與此同時,信息技術人員增加了59人,投行裁員的流言不攻而破。

從業績來看,東吳證券2018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1.6億元,同比增長0.43%;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3.6億元,同比下降54.5%,降幅較2017年擴大。

在去年的行情之下,券商營收能夠保持正數增長已是不易。不過,對於東吳證券來說,也未必能開心起來,營收雖然保住了,但是淨利潤腰斬,緣何會出現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呢?

深陷22億元訴訟泥沼

先看營收方面,儘管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去年東吳證券經紀業務、投行、資管等業務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資管及基金業務下滑近六成。不過,其營收增加歸功於投資與交易業務收入,同比上升73.20%,此外,信用交易業務收入同比上升10.22%。

就營收微漲、淨利潤下滑的原因等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向東吳證券方面發去採訪函並進行了溝通,但遺憾的是,截至記者發稿並未收到相關回復。

儘管公司未予回復,但是依然可以從其披露的年報中找到一些原因。數據顯示,2018年東吳證券資產減值損失達7.85億元,同比增加了118.22%,為此,到去年年底,東吳證券合計為資產減值準備達10.15億元。

和多數券商減值準備原因一樣,東吳證券去年在股權質押、債券等方面踩雷不少。

《華夏時報》記者根據公司年報梳理統計顯示,2018年東吳證券新增7起超1000萬元以上訴訟,共計12.65億元,其中,婁底中鈺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大東南集團、長城影視文化企業集團、金花投資控股集團訴訟金額均超過2億元。另有8起不足1000萬的訴訟,合計金額為1875.55萬元。加上此前兩起訴訟,東吳證券涉及訴訟17起,共計15.84億元。上述訴訟的原因均為被訴公司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違約。

此外,東吳證券作為產品管理人發起的訴訟涉及本金額合計6.3億元以及相應的利息、違約金和相關訴訟費用,其中,涉及東吳證券自有資金3億元。踩雷“16富貴01”、“17國購01”、“16 國購 01”、“16 國 購 02”、“16 國購 03”等多隻債券。

東吳證券在“防範處置風險”公告中表示,將重塑股票質押業務邏輯,提高盡調的規範性和專業性,注重對風險的實質性判斷,強化質量控制和審核審查,嚴把項目入口關。

65億元配股計劃“流產”

作為資本密集型行業,資金對於券商來講是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持續的資本“補血”也是券商的重要工作。東吳證券籌謀了一年多的配股在去年宣布“流產”。

早在2017年8月28日,東吳證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配股相關議案,啟動配股相關工作;同年11月6日,配股議案獲得股東大會通過;2018年1月3日,證監會對公司配股申請予以受理。

彼時,對於配股的資金用途,東吳證券表示,將用於增加公司資本金,補充營運資金,擴大公司的業務規模、優化業務結構,提升東吳證券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到了去年8月,東吳證券一紙公告,終止了募資額達65億元的配股計劃。公司表示,鑒於公司股東大會就配股事宜作出決議至今,市場環境已發生較大變化,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公司撤回向中國證監會提交的配股相關申請文件,並收到了中國證監會出具的《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終止審查通知書》。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去年市場震蕩,東吳證券長期處於“破淨”狀態,而東吳證券此前發布的公告提到,公司配股定價條件中有一條是“股價不低於發行前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後的每股淨資產值”。

今年以來市場回暖,券商股首先獲益,截至4月25日,東吳證券收盤價為11.5元/股,市淨率達到1.6倍。對於未來是否會重啟配股計劃,《華夏時報》記者將會持續關注。

發債融資另辟蹊徑

配股計劃未能成功,東吳證券繼續發債補充資本金。2018年以來,東吳證券進行了三次發債:2018年1月29日,東吳證券發行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債券簡稱為18東吳F1,發行規模為45億元,發行利率為5.7%,發行期限為3年;今年2月,其再次發行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債券簡稱“18東吳F2”,發行規模10億元,發行利率4.6%,期限同樣為3年;到了4月25日,東吳證券發行了公司2019年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第一期),債券簡稱“19東吳F1”,發行規模為20億元,發行利率4.2%,債券期限3年。

《華夏時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目前,東吳證券在發行的公司債、次級債累積規模為221.2億元。

此前有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券商迎來發債融資“小高潮”,僅一季度券商發行公司債及短期融資券募資已經超過2000億元。

對此,華南一位券商從業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非銀融資是監管鼓勵的融資方式,當前企業債發行利率走低,也是催動券商發債融資的動力。

長城證券研報指出,券商大規模再融資主要是出於券商業務轉型升級的需求。以自營業務和信用業務為代表的重資本業務在券商營收中的佔比呈上升趨勢,出於這些業務對資本金的需求,通過再融資來提高券商資本實力成必然趨勢。

編輯:劉春燕 主編:陳鋒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騰訊證券微信公眾號(TencentStock)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