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跑步能跑出關節炎嗎?

背景新聞:「暴走達人」日行5公里,雙膝的關節軟骨被「削薄」1/3

隨著人們對於健康的熱切追求,健身運動蔚然成風。尤其是跑步和步行由於不受更多條件限制而更為風靡。

然而,有一種普遍的看法卻困擾著健身愛好者們,就是長期跑步或暴走會損害關節,會跑出骨關節炎,尤其是膝關節。

這種看法不僅存在於普通民眾,很多醫生也持此論,這也就更顯著增加人們的這種擔憂。

比如,日前,武漢晚報報導,62歲的肖女士退休後堅持每日5公里健步走,半月前兩腿突然「罷工」。開始時雙膝關節隱隱不適,後來發展到每走一步都鑽心地疼。

去武漢市中醫醫院就診,磁共振檢查發現雙膝的關節軟骨被「削薄」1/3。骨科主治醫師彭運飛認為,肖女士患上膝關節骨關節炎,軟骨嚴重磨損,被「削薄」了1/3,是由於長時間高強度的暴走的結果。

跑步或健步走真的可以磨損關節軟骨,跑出關節炎嗎?人們的這種擔心有沒有道理呢?

跑步跑出關節炎,似乎不無道理的擔憂

人們的這種擔心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像肖女士這樣個例生活經驗。但是骨關節炎是常見病,一個人一生中(85歲前)有一半的機會患上膝關節骨關節炎,1/4的機會患上髖關節骨關節炎。更多人並沒有因為長期跑步而患上骨關節炎,而另一些沒有怎麼跑步卻患上關節炎,很顯然人們通過個例觀察獲得的生活經驗不可靠。

從醫學角度來看,人們的這種擔憂似乎也不無道理:一方面,骨關節炎好發於膝關節、髖關節和脊柱關節,以及手部小關節等承重和多活動的關節,說明過度使用和外力負荷是骨關節炎的發病因素。另一方面,早期的醫學觀察研究也傾向於認為包括跑步在內的很多運動可以損害關節軟骨從而導致或促進骨關節炎的發生。

因此人們的這種擔憂,很多醫生持有這種看法也不是沒有原因,並非完全沒有道理。

然而,更嚴謹的科學研究,尤其是晚近的研究認為,某些強衝擊尤其是一些團隊性運動容易造成關節損傷,因而可能是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但是走路、跑步甚至馬拉松跑等運動,並不會造成骨關節炎;相反,還可能具有一定保護作用。

更具體的研究簡單介紹如下。

運動會磨損關節軟骨?

雖然目前認為骨關節炎是一種涉及骨關節及周圍附屬組織的全關節病變,但是,關節軟骨的病變畢竟是骨關節炎始發和標誌性改變,因此,對於關節軟骨的影響對於評價運動是不是骨關節炎發生的危險因素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關節軟骨之所以重要,除了提供一個光滑的關節平面,更在於對關節承受的應力的緩衝和分配。許多研究表明關節軟骨具有機械應力適應性,就是說軟骨細胞生物合成活性響應於機械力刺激而改變軟骨的形態和組成。

具體表現在:

動物實驗研究

動物實驗中,運動對於關節軟骨的影響表現為雙向性:一方面,長期製動動物關節軟骨厚度減少;另一方面,過度運動導致動物關節軟骨糖胺聚糖消耗增加。即,運動既可能是骨關節炎的發病因素,也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人類研究

在人類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

比如在脊髓損傷截癱患者,由於關節長期缺乏負荷運動導致軟骨變薄的速率甚至高於患有骨關節炎的患者,說明失去外力機械刺激會導致關節軟骨萎縮。

相反,適當強度的運動可以刺激關節軟骨生長。在一組9~18歲兒童縱向觀察中發現,運動強度高於平均者比低於平均值者錄得更高的軟骨厚度。

在易於發生骨關節炎的中老年人的研究也發現運動對軟骨重塑的影響。在一項鐵人三項運動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他們具有更大的膝關節軟骨面積,雖然厚度未發現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在一項涉及舉重和短跑,衝擊力更強的運動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關節軟骨厚度和表面積均未發現顯著性差異。

在另一項包含跑步運動員、偶然跑步者和久坐對照研究中,跑步運動員關節軟骨磁共振釓延遲增強指數增加,說明軟骨糖胺聚糖合成增加。與久坐者相比,即便是短暫運動也表現出這種效應。

總體上講,研究結果提示,關節軟骨對於運動的響應也表現為用進廢退效應,提示運動對於骨關節炎的發生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運動會導致骨關節炎發生?

運動對於骨關節炎發生的影響最終還是需要看在人類的觀察研究。

如上文所述,早期的觀察結果矛盾性的,總體上負面性結果多於中性和正面性結果。

而越是晚近的研究越是傾向於給出正面性結論,特別是2013年發表的一項大型隊列研究結果幾乎可以蓋棺定論性的結束這種爭論。

來自兩期美國國家跑步者健康研究總計74752名跑步者(平均隨訪7.1±1.8年),和國家步行健康研究的14625名步行者(隨訪5.7±1.2年)3個大型隊列長期隨訪發現,與強度<1.8 MET-h /天(MET,代謝當量的英文首字母縮寫,1MET=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消耗3.5ml 氧氣=0.0167千卡/公斤體重/分鐘)相比,運動強度為1.8~3.6,3.6~5.4和≧5.4MET-h /天的跑步者骨關節炎風險分別降低18.1%,16.1%和15.6 %;髖關節置換(髖關節骨關節炎終末期治療方法)分別減少35.1%,50.4%和38.5%。

對於步行者,當運動強度超過1.8 METhr / d,骨關節炎風險與對照組相比也降低18.3%,與跑步沒有顯著差異;髖關節置換風險降低23.2%。

結果提示,無論是跑步還是步行,只要運動強度超過1.8 METhr / d均表現出對於骨關節炎的保護性影響;但是,更高強度的運動並沒有表現出成比例增加的保護性。

同時研究還發現,平均而言,跑步比走路表現出更大可能的保護性影響,原因在於與步行者(52.8%)相比,更多(89.5%)的跑步者的運動強度超過1.8 MET-h /天。

研究還表明,增加跑步速度,距離或年數沒有增加骨關節炎風險,但似乎增加髖關節置換的風險。比如,即便是更高強度的馬拉松和10公里定向越野均沒有發現增加骨關節炎風險。

另外,研究也再次證實先前已知的體重對於骨關節炎風險的影響。平均來說,與基線BMI相比,每增加1個kg / m2,骨關節炎風險增加5.0%,髖關節置換術增加9.8%。

經過BMI調整後,無論跑步還是步行,對於骨關節炎和髖關節置換風險的保護作用均有降低,說明運動對骨關節炎的保護作用部分歸於運動導致的體重減輕。另外的保護作用應該歸功於運動對於肌肉的強健作用從而增加關節的穩定性。

這項大型隊列研究最大的優勢在於參與者樣本足夠大,總的參與者超過9萬,遠遠超過歷史上同類研究所有參與者,非凡的研究自然可以獲得更加可信的結論:相對高強度的跑步和步行對骨關節炎的發生具有保護作用,而不是發病原因。

同樣是2013年發表的一項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提供更全面的洞見,也為上述結論提供強有力佐證。總體上,某些高衝擊性運動,尤其是團隊性運動,比如足球,冰球和網球可能增加膝關節骨關節炎風險,而田徑,滑雪和定向越野等不需要急轉急停的相對低衝擊性運動不增加這種風險。

而且,當調整膝關節損傷和像肥胖等其他已知的骨關節炎風險因素後,所有運動均沒有增加膝關節骨關節炎和髖關節置換的風險。

綜上所述,與人們普遍的擔憂和某些醫生的認識相反,跑步不但不會增加骨關節炎風險,相反還可能因為可以良好的控制體重,和強健肌肉增強關節的穩定性而表現出一定保護作用。

背景新聞:

女子每日健步走5公里致雙膝「罷工」

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6-10/23/content_117299640.htm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