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雙腳暗藏健康密碼

?出現這些變化要當心

足部是人類身體健康的一個特區,是全身器官的一個投射區。從身體的各個部位看出健康狀況並不是危言聳聽,如從舌頭看健康、從指甲看健康,從腳一樣也能反映出一定的健康狀況。

腳乾裂、蛻皮

秋冬季節乾燥,不少人飽受腳跟脫皮裂口的困擾。「秋冬時節,風干物燥,再加上皮膚因皮脂分泌少而變得粗糙,嚴重的會出現手腳裂口,甚至出血。」寧夏人民醫院皮膚科醫生張偉建議,可以每天用溫水泡腳,泡腳後擦一點滋潤皮膚的潤膚膏。除了保濕外,足部皮膚保暖也很重要。因為如果皮膚受冷了,發生皸裂的幾率也會增高。

另外,當身體缺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E的時候,都可能會讓皮膚彈性變差,影響皮膚的再生細胞功能,而腳後跟屬於神經末梢,本身的血液循環就很差,更易出現乾裂。建議生活中注意飲食多樣化,多吃水果和蔬菜,適量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保持皮膚的水分和彈性。

當腳受到真菌感染時,也會出現腳裂,這類人群的腳裂往往伴有皮膚瘙癢、水泡等。建議外擦一些抗菌型的葯,若較為嚴重,需及時就醫。

腳冰冷

據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賈孟輝介紹,從中醫角度講,大多數的手腳冰涼是由於氣虛、陽虛體質所致。如果加強保暖後,腳仍然冰涼,就應該注意是否出現了中醫所說的「陽虛」體質。「陽氣不足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中藥來進行調理。冬天也可喝點行氣通陽的湯品,如當歸生薑羊肉湯。」

要注意的是,「糖友」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導致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引起四肢末梢循環動脈血供應不足出現手腳冰涼、肢體畏寒的癥狀。

中老年人如果一年四季總感覺腿腳冰涼及酸麻痛,就要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指因動脈硬化導致腿部血管阻塞,血液無法傳到腳部末梢的狀態。初期表現為患肢皮膚蒼白、發涼、麻痹等癥狀。其後,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進一步惡化時,可能出現潰瘍,甚至是腳部或下肢組織壞死。」寧醫大總院心腦血管病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鵬提醒。

腳指甲變厚發黃

「指甲變厚首先考慮灰指甲,又稱甲癬,是由於真菌傳染到腳指甲所致。」張偉解釋,甲癬患者通常毫無知覺,所以會持續好幾年都不會發覺。但是這種感染很快會波及到全部的腳指甲甚至手指甲,導致指甲發出難聞的味道,顏色變深。糖尿病患者、有循環問題和免疫系統問題的人容易感染該疾病。

他建議,發現腳指甲變厚發黃,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注意局部衛生,保持足部乾燥通氣,也可在醫生的建議下通過服藥的方式治療。

走路足跟痛

早上起床,剛踩下地的一瞬間,感覺腳跟疼痛,可是走兩步後又不痛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一般而言,可能是足底筋膜發炎了。

武警寧夏總隊醫院骨科胡葦醫生介紹,足底筋膜就是在足弓下面抻著的一層彈力膜,它的主要作用是維持足弓的高度。人在走路或者跑步的時候,足弓會反覆變換高度,腳踩地的時候足弓會變平,腳抬起的時候足弓會復原。如果運動太多,導致筋膜反覆被拉扯,筋膜很容易出現勞損或慢性炎症,進而引發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最常見的癥狀是腳跟疼痛。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時的第一步最為明顯,行走一段時間後,足底筋膜會變得較松,所以癥狀會緩解。休息,減輕負重和行走,可以緩解癥狀。如果對病情不重視,長此以往,足底筋膜炎發展成慢性炎症,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跟骨退行性改變導致的骨質增生,即「骨刺」,也是導致足跟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當「骨刺」長期存在,且長「骨刺」的跟骨長期負重或負重過大,引起局部充血和發生無菌性炎症時,刺激病變部神經,足跟就會痛。建議及時確診並治療。

腳抽筋

很多人都有過腳部抽筋的情況,腳突然抽筋,或是肌肉的猛然收縮,可能是由鍛煉或過度勞累引發的短暫情況。

很多人都知道,缺鈣也會引起腳抽筋,因為鈣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肌肉的收縮與舒張,低鈣血症時神經肌肉的興奮度提高,引起肌肉痙攣。

另外,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靜脈曲張等血管性疾病,導致血液循環不暢,下肢缺血,可能引起腿酸疼痛、腳抽筋。

TIPS泡腳搓腳曬腳,能強身

促進肢體末端血液循環的方式首推泡腳。水中熱量可通過足底進入全身,使腎經、肝經得到養護。同時,還可刺激足部反射區,調理內分泌,舒筋活絡。

建議泡完腳後用雙手掌心輪換著按摩揉搓足部,每次揉按10餘次。

陽虛體質人群,不妨多曬曬腳。曬腳要選擇氣象好、陽光充足的時候,每次至少曬半個小時。曬腳時可配合按摩小腿部位的足三裡穴(小腿前外側,膝蓋下方四橫指部位)。(記者 劉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