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把脈”長城保護:應喚醒對長城文化的認識

圖為座談會現場。 杜船 攝

中新網張家口10月26日電 (郝燁)“長城的自然破壞雖是不可抗的,但人為破壞卻能被控制。”

中國長城學會會員劉振瑛25日在“新時代凝聚新力量”2018長城保護座談會表示,長城是長城文化的載體,讓更多人了解長城文化,有助於喚起人們對長城保護的重視。

劉振瑛指出,長城原本是軍事戰略意義上的一條“界限”,曾在一定程度上劃分了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但長城不應只被單純地認定為“界限”或“制度”,恰恰因為長城的存在,得以讓多種文化的交融越過長城實現軟性融合,長城最大的特點即是融合,喚醒人們對長城文化的認識,才能進而喚醒人們對長城保護的認識。

張家口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張寶貴提出對長城保護和開發應堅持“最小乾預”原則,他認為,隨著景區建設的升溫,無序開發及不合理修葺對長城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壞,因此,如何平衡景區開發與長城保護的關係是當前最應思考的問題,“任何開發都要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基礎上進行,實行‘最小乾預’。同時,景區也要思考如何從遊客限流、加強監督和提高遊客保護觀念等方面入手,實現保護長城的目的。”

張家口市長城保護管理處業務科科長常文鵬以張家口地區現存長城情況為例指出,相比較於北京、內蒙古及山西大同等地的長城,張家口現存的長城主要以石壘長城及土夯長城為主,被俗稱為“野長城”,這些長城雖沒有北京八達嶺長城一般雄偉,但其保留了早期長城原始的歷史韻味,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常文鵬表示,這些早期長城因其看起來“不起眼”,往往被社會忽視,甚至得不到認可。他呼籲社會各界多給予早期長城多點關注,正確認識長城的整體面貌,多認識“不一樣的長城”。(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