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面癱,中科艾灸有辦法

面癱也稱面神經炎,是一種常見的面部神經被感染而引起病變的疾病,面癱的發病率在一年四季中尤其以冬天最高,因為冬天臉部神經容易受氣溫的影響而產生僵直。

古往今來面癱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在民間常見的是利用艾灸來治療面癱,艾灸療法是中醫療法的一種,是利用針灸的物理特性,用艾條或者艾柱加以藥物輔助,對病變部位進行熏熨,其治療效果明顯,艾灸對面部神經能起到溫經通絡、消瘀散結的作用。

一、對症下藥,艾灸治療九大穴位。

1、地倉穴

地倉穴位於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輕閉口,舉兩手,用食指指甲垂直下壓唇角外側兩旁即是。地倉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口眼歪斜、流涎、齒痛、頰腫等作用。

2、四白穴

四白穴位於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目下一寸當眶下孔部位,直對瞳孔)。四白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近視、青光眼、鼻竇炎等作用。

3、牽正穴

牽正穴位於頭面部,耳垂前方0.5寸,與耳垂中點相平,左右計2穴。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面神經麻痹,口瘡,下牙痛,腮腺炎等作用。

4、下關穴

下關穴位於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閉口,食指、中指併攏,食指貼於耳垂旁,中指指腹處即是。下關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牙痛、牙齒緊閉、耳鳴耳聾、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作用。

5、攢竹穴

攢竹穴在面部,眉毛內側邊緣凹陷處(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即是。攢竹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有清熱明目、祛風通絡的作用。

6、翳風穴

翳風穴在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即:位於人體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翳風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緩解治療耳聾耳鳴、頭痛牙痛、面神經麻痹等作用。

7、合谷穴

合谷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或著食指拇指併攏,虎口處出現隆起肌肉,狀若山丘,往後走為山谷凹陷處,即是此穴。合谷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艾灸此穴有除黑眼圈,提神醒腦,舒緩肩頸肌肉僵硬等作用。

8、足三裡

足三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脊一橫指(中指)處。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足三裡穴歸屬足陽明胃經,艾灸此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等作用。

9、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蹠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第1、2蹠骨結合部之間凹陷中)。太沖穴歸屬足厥陰肝經穴,艾灸此穴有緩解治療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外科疾病等。

以上穴位,每天每個穴位用中科艾灸機器人艾灸一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每周休息一天。有見好轉後,可以減少為一周3至4次,每次每穴20分鐘左右。平時注意保暖並進行適量的運動。穴位的艾灸順序應自上而下,自內而外,如果有時間,最後可艾灸足部湧泉穴,避免上火。

二、 艾灸療法的功效與作用:

1、能抗病毒感染

2、能迅速消滅病毒抗原體

3、能加快面部神經根部炎症的癒合

4、能幫助感染的面部神經細胞恢復活性。而且艾灸避免了針灸針刺的痛苦,完全沒有副作用,一般情況下,中輕度面癱患者在兩個療程過後就能感受到病情明顯好轉。

三、中科艾灸提醒您:艾灸注意事項

1、治療面癱,針刺與艾灸均可,都能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為了提高療效,可以兩者結合進行治療。

2、在發病初期,即使採取有效治療,有時也無法控制病情的發展,所以需要耐心和堅持治療,一般在發病一周後病情才能得到控制進而慢慢改善。

3、如果是嚴重的面癱,針灸治療的痊癒率也並不是百分百。所以日常防範很重要,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面部或者耳後的翳風穴長時間吹冷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