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照片:民國軍閥“馬家軍”控制下的西北社會面貌

1933年甘肅臨夏街頭的匠人。這些老照片記錄了軍閥“馬家軍”控制下的西北社會面貌。“馬家軍”是民國時期實際控制甘肅、寧夏、青海等地的地方軍閥名稱,其主要人物包括馬步芳、馬鴻逵和馬鴻賓等,合稱為“西北三馬”。

1936年寧夏靈武縣拉運貨物的馬夫。“馬家軍”主要分為青海馬家軍(馬麒、馬麟、馬步青、馬步芳)和寧夏馬家軍(馬鴻賓、馬鴻逵)。無論是北洋時代還是蔣介石時代,他們都承認中央政府,同時保持治理權力。

1933年青海一戶人家。1930年代開始,蔣介石想加強對西北的控制,任命孫殿英為青海西區屯墾督辦。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步青等恐地盤難保,乃聯合拒孫,史稱“四馬拒孫”戰爭。經過4個月激戰,以孫殿英慘遭毀滅性打擊而告終。

1933年青海婦女。由於歷史、地理、氣候等原因,西北地區的百姓長期處於貧困的狀態。而控制這一地區的“馬家軍”為爭地盤打得不可開交,忽視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加劇了經濟衰敗。

1933年,青海的“神雕大俠”?

1933年,西寧的街道。軍閥在此地徵收各種苛捐雜稅,還抓丁拉夫。為了應付多如牛毛的捐稅,農民們不再種植糧食,而改種收益更高的鴉片。這導致工商業發展基礎更薄弱、抗災能力更低。

1936年寧夏小學生。1932-1933年,女華僑林鵬俠利用半年多時間考察了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對那裡的貧窮狀況有鮮活記錄。比如,她在甘肅途徑一個村莊,“入村雞犬無聞,寂無人跡,兩旁房屋,俱成殘破,歷數十戶無不如此……忽偶步一空室外,似內微有聲息。……始入,仍不能見物,少頃,忽發現屋角有母女三人,裸而無衣,坐於熱灰而取暖,瘦削汙穢之面目身軀,鬼物視之,恐猶不免有遜色。”

1936年,寧夏威州街景,兩頭駱駝慢悠悠走過鏡頭。

1936年,寧夏銀川街景,街上人不多。

1936年,寧夏銀川街景。“九一八”事變後,為了抗戰建國,國民政府注意到了西北開發建設的問題,1932年-1935年通過了十幾項相關議案,“開發西北”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因為戰爭因素的干擾,西北的發展程度有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