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她們色藝雙絕,淪為時代的大眾情人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大眾情人

古代的青樓女子們便包攬了這個角色

在古代,

那些有著“書畫才情”的名妓

成了文人才子爭相追捧的對象!

她們有一個共同屬性

——賣藝不賣身,

這個屬性讓男人們更加“欲罷不能”,

在“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

“可望而不可即”中無法自拔。

這些“藝妓”們自小進入“樂籍”,

自幼便接受了琴棋書畫

詩詞曲賦的訓練,

長大後無不色藝雙絕,

至今仍然保留下來一些

她們的書畫詩詞作品,

被後人們所傳頌。

晚明大眾情人——秦淮八豔

說到色藝雙絕,就不得不提晚明時期的秦淮八豔了。其指的是江南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藝名妓:柳如是、陳圓圓、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

她們八人的聯名,有著這樣的共同點:美豔逼人,聲名遠播;多才多藝,能詩會畫;忠於愛情,堅貞不屈;氣節不俗,勝於須眉。

風骨嶒峻柳如是

膚似凝脂眉似柳,詩書禮樂冠江南。

一朝奪得青溪魁,輕姿漫步秦淮岸。

柳如是,本名楊愛,字如是,又稱河東君,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

柳如是書法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際有名的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改名為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

柳如是《香遠益清》

清兵入關,勢如破竹。柳如是力勸錢謙益以身殉國,可錢謙益從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陽西下,後探手摸了摸湖水,說:“水太涼了,怎麽辦呢?”不肯投湖。反倒是柳如是奮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後被人救起。

柳如是《雪山探梅圖》

1664年錢氏去世後,鄉裡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就這樣結束了一生。

動人不過董小宛

櫻桃小嘴細柳腰,聲若鶯啼惹人憐。

一朝覓得知心郎,長相廝守終無悔。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豔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又稱“針神曲聖”。

董小宛《仕女圖》

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紳商賈的明爭暗鬥。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女子鄙視權貴,巧於周旋,勇於鬥爭。唯對明複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一見傾心,她立志相嫁,克服種種困難,終於嫁與冒襄為妾。

董小宛《仿六如居士筆意》局部

冒襄乃飽學之士,才華橫溢,名氣很大,地方官屢屢催他出來應試或做官,而他在董小宛的激勵下,拒不降清,不出仕,不參加科舉。後因躲避清軍,冒襄全家財產被洗劫一空,貧困如洗。

《蘭花圖軸》董小宛

董小宛仍不離不棄,想盡辦法勉力支撐家計,殫精竭慮,積勞成疾,最後貧病而死,年僅二十八歲。

剛烈不過李香君

玉膚金釵紅羅裙,青絲飄飄及腰間。

花扇輕搖香風飄,疑是天仙在人間。

李香君的美名遠揚,當然要感謝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劇雖有藝術加工,但基本上是大事不虛。

李香君《迎春圖》

李香君愛慕侯方域的一表人才,更欣賞他的氣節道義,並鼓勵他與權臣阮大铖劃清界限,退還阮大铖的饋贈,支持他去投奔史可法的抗清鬥爭。為此她洗盡鉛華,閉門謝客,等候侯方域歸來。

溥心畬 李香君像

後來,李香君為逃避清軍,一路顛沛,辛苦不勝,終於病倒。彌留之際,她掙扎著讓好友卞玉京為自己剪下一綹青絲,小心翼翼地用紅綾包好,再把它綁在比生命還珍貴的桃花扇上,然後交給卞玉京,請她轉交給侯方域。

李香君 《雨景山水》

並留下遺言說:“公子當為大明守節,勿事異族,妾於九泉之下銘記公子厚愛。”

俠骨芳心顧橫波

顧橫波,本名顧媚,字眉生,又名顧眉,號橫波,人稱“橫波夫人”,婚後改名徐善持。

顧橫波 《蘭花圖》 故宮博物院

顧橫波是秦淮八豔中地位最顯赫的一位,她曾受誥封為“一品夫人”。通曉文史,工於詩詞,才貌雙絕,有“南曲第一”之稱。

顧橫波《蘭花扇頁》

她嫁給“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龔鼎孽後,雖夫妻相偕,但也不忘民族大義。明清交替,龔鼎孽說要殉國,顧橫波就拿來繩子讓他上吊。沒曾想龔不但不肯死,反而對人說“我願欲死,奈小妾不肯何”,氣得顧橫波花容失色,鬱悶多日。

長齋繡佛卞玉京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她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 卞玉京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妓。

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嫋娜,尤善畫蘭。

卞玉京原本鍾情於才子吳梅村,意欲嫁他。後來,吳梅村降清出仕,卞玉京薄其為人,從此不再與他相見。

卞玉京 《蘭石圖》

再後來卞玉京出家當了道士,持課誦戒律甚嚴。

靈秀多才馬湘蘭

馬湘蘭,名守真,字湘蘭,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生長於南京,自幼不幸淪落風塵,但她為人曠達,性望輕俠,常揮金以濟少年。

馬湘蘭《花鳥圖》

她的居處為秦淮勝處,慕名求訪者甚多,與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誼甚篤,她寫給王稚登的書信收藏在《歷代名媛書簡》中。

馬湘蘭(款)《英雄獨立圖》

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馬湘蘭《花籃仕女圖》

在王稚登70大壽時,馬氏集資買船載歌妓數十人,前往蘇州置酒祝壽,“宴飲累月,歌舞達旦”,歸後一病不起,最後強撐沐浴以禮佛端坐而逝,年57歲。

馬湘蘭《瀟湘清逸圖》

馬湘蘭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而自己卻像一朵幽蘭,暗自飲泣,暗自吐芳。

風流女俠寇白門

絕色吳女名門後,生不逢時淪青樓。

俠骨柔腸志高潔,一生飄零終無悔。

寇白門名湄,字白門。正由於白門為人太單純不圓滑,而決定了她在婚戀上的悲劇。

《寇湄像》是中國清代畫家樊圻和吳巨集

共同創作的一幅國畫作品,

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歸金陵後,人稱之女俠,她“築園亭,結賓客,日日與文人騷客相交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歎美人之遲暮,嗟紅豆之飄零”。後又從揚州某孝廉(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不得意複還金陵,最後流落樂籍病死。

傾國名姬陳圓圓

如花似玉姑蘇女,昆曲書畫壓群芳。

亂世桃花命多舛,顛沛流離遁空門。

陳圓圓(1623―1695),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

清 焦秉貞 陳圓圓小像 立軸 設色紙本

崇禎末年被田畹所擄,後被轉送吳三桂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

陳圓圓中年肖像

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青樓才女雖出身風塵,

卻擁有比男子更堅強的心靈,

比“社會精英”們更高的尊嚴,

當國破家亡山河變色衣冠改易,

千萬男子都為了人頭而捨棄了頭髮,

甘心蓄起辮子做了奴隸時,

站出來的卻是柳如是、

李香君這些風塵女子。

從妓妾到畫魂的潘玉良

時光軸轉到了近現代,就不得不提一代畫魂潘玉良,原名張玉良。出生在古城揚州一個貧民家裡,1歲喪父,8歲喪母,之後被舅舅收養。 在舅舅家眨眼過了六年,女孩子到了14歲是最招人注目的時候,俗稱剖瓜時節。一副鴨蛋型臉龐、五官勻稱、身段兒苗條,顯得亭亭玉立。

她舅舅看著這些,不由忘卻了同胞姐姐的手足之情,財迷心竅,在她十四歲那年的初夏,他偷偷哄著將她賣給了蕪湖縣城的怡春院,當了雛妓。 17歲那年,她因姿容清秀,氣質脫俗,漸已芳名遠播,成了蕪湖地界令人矚目的一株名花。

這年,正巧海關監督潘讚化來蕪湖上任,當地政府及工商各界同仁舉行盛宴,為新任監督接風洗塵,商會會長將張玉良獻上弦歌助興。潘讚化因其 “過人的天資,天生的藝術素質” 幫其贖身並教其學問。

熱愛藝術的她,於1918年考進上海圖畫美術院,師從朱屺瞻、王濟遠學畫。1925年她以畢業第一名的成績獲取羅馬獎學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1926年她的作品在羅馬國際藝術展覽會上榮獲金質獎,打破了該院歷史上沒有中國人獲獎的記錄。

縱觀潘玉良的藝術生涯,可以明顯看出她的繪畫藝術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融合中萌生發展的。這正切合了她“中西合於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從古人而忘我之”的藝術主張。她用中國的筆法來描繪萬物,對現代藝術作出了豐富的貢獻。

美而韻的女子潘素

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

妃彈塞上曲,千秋胡語入琵琶。

《浮生六記》中的芸娘心心念念要為沈三白物色“美而韻”的女子,這“美而韻”可能就是有姣好的容貌和不凡的氣質吧!民國時代出現了很多“美而韻”的女子,潘素就是其中一個。

潘素,原名白琴,是蘇州望族潘世恩的後代,潘素之父潘智合為名門之後,從蘇州移居上海後,整天遊手好閑,吃喝玩樂,家道日漸衰落。母親沈氏是位大家閨秀,哀怨自己遇人不淑,只有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視她為掌上明珠。

潘素 青山紅松圖 立軸

在她7歲之際,為她請老師,教她學習繪畫、音樂和詩文,她的點滴進步都給了母親莫大的安慰。然而天不佑人,潘素13歲那年,永遠失去了母親的庇護,迎來了凶狠的繼母,從此開始了她噩夢般的生活。

1981年作 漓江觀音峽並行書七言聯

幾年後,潘素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繼母以她擅長琵琶為借口,逼其在青樓操琴掙錢,一個蘇州顯赫家族的弱女就這樣陷入了不堪的境地。這生不如死的生活幾乎摧毀了蘭心蕙質的潘素,已在天國的母親似乎聽不到女兒的抽泣,任憑她在這聲色犬馬之地沉浮。

然而峰回路轉,她碰到了今生的至愛——張伯駒。江南才女與北國公子四目相對之時,已緣定終身。此後,幸福甜蜜,艱苦樸素,便都是兩人一起攜手走過了。

黃胄、田世光、潘素合作三清圖

關於張伯駒與潘素,張伯駒的好友、曾任上海複興銀行行長、中國銀行監察人、周佛海機要秘書的孫曜東這樣回憶:

三十年代的潘素是什麽摸樣兒?

《老照片》封面上曾登過潘素1937拍的照片:

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邊,

長長的黑旗袍和長長的耳墜子

襯出溫柔的民國風韻。

“ 潘素女士,大家又稱她為潘妃,蘇州人,彈得一手好琵琶,曾在上海西藏路汕頭路路口‘ 張幟迎客’ 。初來上海時大字認不了幾個,但人出落得秀氣,談吐不俗,受‘ 蘇州片子’ 的影響,也能揮筆成畫,於是在五方雜處、無奇不有的上海灘,曾大紅大紫過。”

雲峰春江圖

紅火的時候天天有人到她家“擺譜兒”,吃“花酒”,客人們正在打牌或者吃酒,她照樣可以出堂差,且應接不暇。那時有些男人喜歡“文身”,多為黑社會的人,而潘妃的手臂上也剌有一朵花……最終她的“內秀”被張伯駒開發了出來。

婚後的生活才是二人幸福的開始,張伯駒為她聘請名師,朱德甫教她畫花卉;夏仁虎教她古文;後來又請蘇州名家汪孟舒教她繪山水畫,從此潘素專攻青綠山水。畢竟有書香門第的遺傳基因,有年幼時打下的繪畫基礎,潘素的才藝在名師的指點下大有長進。

潘素 張伯駒 瀏海粟 梅蘭竹菊

張大千、陳半丁、瀏海粟、陶心如等都是他們的朋友,他們常常一起觀賞珍藏,一起作畫題字。在文人雅士的相聚中,潘素不斷吸取藝術養分,她繪的山水畫,張伯駒、陳宗藩、孟嘉、傅增湘、謝稚柳等人留下了題記,字與畫相得益彰。作畫、寫字、撫琴、填詞成了他們夫婦生活的主旋律,他們合作了很多書畫作品,如《新華夢影圖》等等。

《大好河山圖》

新中國成立後,潘素積極投入新生活,與何香凝一起創作了幾十幅山水畫,為抗美援朝作畫義賣。何香凝誇獎潘素的畫壯美、有氣勢;她與著名畫家胡佩衡等合作繪製《大好河山圖》獻給毛主席;她與齊白石等合作繪製了《普天同慶》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周年;她的《漓江春暖》得到周恩來的稱讚,認為“有新天氣”。

《普天同慶》

潘素的名字一時在美術界傳頌。到了晚年,更是蜚聲海外。張大千稱其畫“神韻高古、直逼唐人”。

古代以琴棋書畫詩詞曲賦為時尚,

若空有一張漂亮臉蛋而目不識丁,

大概只能做真正的皮肉生意了,

古代文人才子、達官貴人迷戀青樓女子

不僅僅是因為她們的美麗,

更重要在於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在那裡可與才貌雙全的美人,

吟詩作賦,風花雪月。

然而,青春美貌是這個

世界上最容易失去的東西,

大眾情人會一茬一茬地出來,

也會一茬一茬地離開。

時間,才是最無情的!

那些已香消玉殞的“名妓”們,

已經在我們的記憶中停駐,

縱然“紅顏自古如名將,

不許人間見白頭”,

仍留丹青以供後人賞。

來源:壹號收藏

紅樓夢賞析

一入紅樓,終生難醒

與君相逢,平生之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