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網 | 關於5G商用牌照發放 你必須了解的五大問題

騰訊《深網》作者 馬關夏

“很高興獲得了廣東電信@廣東天翼 0001號5G手機卡,趕緊換台Reno 5G試試。”6月6日上午,OPPO副總裁沈義人在微博曬出了自己的廣東電信0001號5G手機卡,沈義人顯然是想借著5G商用牌照發放的熱度,為OPPO的5G手機造勢。

就在沈義人發微博前的幾個小時,中國5G商用牌照的靴子終於落地了。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5G商用牌照的發放,標誌著中國通信行業正式進入到5G時代。中國也成為繼韓國、美國、瑞士、英國之後,全球第五個開通5G服務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5G商用牌照的發放比預期時間足足提前了半年,而且除了傳統三大電信運營商外,中國廣電也獲得了5G商用牌照。5G技術的商用無疑將使得此前受通信基礎設施限制的部分行業迅速發展,但受限於尚未完善的5G網絡設施和終端設備,距離5G的大規模商用仍有一段時間。

一、為什麽提前發放

今年一月,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2019年將在若乾城市發放5G臨時牌照,使大規模的組網能夠在部分城市和熱點地區率先實現,同時加快推進終端的產業化進程和網絡建設。按照此前工信部和三大運營商的時間表,2020年才會發放5G正式牌照。相比此前的計劃,中國5G商用牌照的發放足足提前了半年。

5G商用牌照提前半年發放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國已完成5G技術研發試驗。5G技術研發試驗分為5G關鍵技術驗證、5G技術方案驗證和5G系統組網驗證三個階段。2016年,我國5G試驗正式啟動,按照計劃,2016年到2018年主要進行5G技術研發試驗,2019年到2020年則主要進行5G產品研發試驗。不過到了2018年底,我國就已經完成了5G技術研發試驗的三個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此前接受《財約你》採訪時也透露,北京、杭州、廣州等地5G預商用試驗,效果並不比美國和韓國的商用效果差。換句話說,中國的5G商用技術已經準備就緒。

另一方面,全球各國的5G競爭已愈發激烈。據高通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兆美元的經濟產出,預計2020年至2035年間,5G拉動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將達到約3兆美元,與當前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相當。

面對5G將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今年以來,全球各國5G建設的步伐明顯提速,目前,韓國、美國、瑞士、英國已相繼開通了5G服務。中國順勢而為提前發放5G商用牌照,意在加速5G商用、提升競爭力。

通信人士趙宇認為,工信部發牌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國外企業聚焦國內5G市場,只有開放合作的市場才有利於5G標準的統一。中國加速5G商用,能迅速降低5G產業各方面的成本,有效輸出國內5G行業應用樣板,為全球5G發展提供可借鑒的演進路徑與商業模式。

有知乎用戶分析認為,中國要想發展5G,國家戰略層面要創造更好的生態環境和產業環境,在實戰中幫助這些公司形成事實的領先競爭力。因此,發放5G牌照,對5G未來場景和技術規範都可以起到催化和加速的作用,本質是讓中國設備供應商更有話語權。

除了牌照的提前發放,廣電獲得第四張5G商用牌照也同樣引起了外界關注。廣電為何能獲牌?這張牌照有什麽作用?對整體電信市場又有什麽影響?

二、廣電獲牌意味著什麽?

在早期,廣電有自己的Cable Modem(有線電視網絡),但當時廣電只有固網寬頻的牌照,沒有移動網絡牌照,始終沒有規模性的對外商用自己的寬頻。牌照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導致廣電錯失了成為寬頻霸主的機會,畢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最初的Cable Modem相比於電信局的ISDN以及後來的ADSL都有一定優勢。

2016年5月5日,工信部向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批準廣電在全國範圍內經營互聯網國內數據傳送業務、國內通信設施服務業務。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廣電成為繼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之後第四大基礎電信運營商。

而在2018年11月22日“推進全國‘智慧廣電’建設現場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宣布,“工信部已經同意廣電網參與5G建設,國網公司正在申請移動通信資質和5G牌照。”此後,外界普遍預計廣電獲得5G商用牌照已僅僅是時間的問題。隨著此次廣電獲牌,外界的猜想也最終坐實。

事實上,相比於三大運營商,廣電也有自身的優勢。廣電擁有700MHz的黃金頻譜,該頻譜處於低頻,具有信號覆蓋廣、穿透力強等優點。這種良好的網絡覆蓋效果意味著5G的建網和組網成本相對較低,據測算,如果廣電使用700MHz進行5G網絡覆蓋,那麽整體的覆蓋成本將會比三大運營商降低30%左右。

截止到2018年,全國有線電視用戶數在2.23億人。據財經媒體格隆匯的分析,如果廣電運營5G無線移動業務,至少需要投入建設20萬個基地台,新增約600億元的資金投入。

6月6日牌照發放後,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工信部給中國廣電頒發5G牌照,實際上是頒發給全國有線電視行業和全國廣電行業的,全國廣電行業可以利用這次契機建設一個高起點的現代傳播網絡。

曾慶軍表示,廣電的網絡運營思路和三大電信運營商有所差別,中國廣電的5G網絡將是“匯集廣播電視現代通信和物聯網服務的”、“高起點高技術的5G網絡”,目的在於讓廣電用戶能體會到超高清電視為代表的智慧廣電服務,甚至是社會化的智慧城市服務。

5G時代,廣電更大的可能是聚焦4K、8K等超高清視頻服務領域,而非與運營商爭奪5G移動業務,也應該不會給電信市場帶來實質性的衝擊。

三、中國5G為何能夠領跑?

“1G空白、2G跟隨、3G參與、4G並跑”基本可以概括中國通信行業的發展歷程,到了5G時代,中國則有望實現領跑。

在技術標準方面,中國倡導的5G概念、應用場景和技術指標已納入國際電信聯盟(ITU)的5G定義。截至2019年5月,全球共28家企業聲明了5G標準必要專利,中國企業聲明數量佔比超過30%,位居首位。

6月6日,5G商用牌照發放後,華為回應表示,將憑借端到端全面領先的5G能力全力支持中國運營商建好中國5G。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商,從去年4月份開始,華為已經在中國40多個城市與中國三大運營商開展了5G規模商用試驗,包括城區、室內、高速公路、地鐵等多場景實測,均已達到商用標準。

除華為外,中興、OPPO、VIVO、小米、中國信科等廠商,也均對中國5G商用表達了十足的信心。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四家獲牌運營商,則從具體5G商用服務的角度,表示已經做好了準備。

國內各家廠商的表態也從側面顯示出了中國完備和成熟的5G產業鏈,從芯片、通信設備、運營商到終端,國產廠商在5G產業鏈的上中下遊均有布局,在部分關鍵技術標準中甚至已處於全球領先。

在基帶芯片市場,高通雖然一直保持著5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但國產廠商在5G基帶芯片領域也已開始發力。2019年年初,華為的巴龍5000和天罡,以及紫光展銳的春藤510先後發布。華為此前表示願意給蘋果提供5G芯片的表態如猶在耳。

在通信設備市場,華為和中興同為全球最重要的電信設備商,根據Strategy Analytics報告,華為在全球5G設備商中排名第一,領先愛立信和諾基亞。截至目前,華為已在全球30個國家獲得了46個5G商用合約,5G基地台發貨量超過10萬個,居全球首位。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華為目前所獲得的5G商用合約均來自中國大陸以外的市場,隨著國內5G商用正式開啟,愛立信和諾基亞與華為的差距或將被進一步拉大。據中信證券在最新研報中預測,由於華為在5G上的技術優勢、商用成熟度、成本優勢等,其在國內5G電信設備市場的佔有率有可能提升至55%。

在運營商層面,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已經在一些大中型城市開展了5G外場測試,積累了豐富的預商用經驗。考慮到當前中國運營商在用戶規模、網絡能力、總體收入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國運營商在5G基地台等基礎設施投入方面同樣具有優勢。

而在終端市場,華為、榮耀、中興、小米、OV等中國手機廠商的5G手機設備均已準備就緒,預計到今年下半年,各大國產手機廠商將密集發布5G手機產品。

CTIA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全球主要國家的5G競備中處於領先地位,與韓國、美國和日本共同位於第一梯隊,預計在2019年進行試商用,2020年實現規模商用。英國、德國和法國處於第二梯隊,預計到2020年試商用。加拿大、俄羅斯和新加坡處於第三梯隊,預計到2020年後試商用。

除了專利積累和完善的產業鏈,豐富的應用場景同樣為中國5G商用提供了巨大的潛力。正如4G時代中國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繁榮,中國有望引領5G時代也必將催生出更多應用的可能性。

四、5G商用應用前景

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定義了5G技術的三大業務場景:eMBB(增強移動寬頻),面向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頻業務,主要是對C端用戶消費流量的升級;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面向大規模物聯網業務,主要包括工業互聯網等應用;uRLLC(高可靠低時延通信)主要的應用代表則是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業務。

對於5G網絡的部署架構,3GPP定義了非獨立組網(NSA)和獨立組網(SA)兩種標準選項,NSA僅能支持eMBB的業務場景,而受限於SA標準凍結時間較晚而導致的產業鏈不成熟,目前主要能支持mMTC和uRLLC業務場景的SA架構組網還需時日。因此中國的5G商用前期將主要圍繞eMBB場景展開。

前文提到,eMBB主要是對C端用戶消費流量的升級,所以商用場景也主要是娛樂及媒體行業。

工信部信息發展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聞庫在此前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也曾表示,最有可能率先落地的5G應用,可能是沿著4G路徑往前走的消費領域引用,如超高清視頻、新一代社交網絡、浸入式遊戲等。

據普華永道6月5日發布的《2019-2023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報告顯示,中國虛擬現實和播客(包括各種網絡廣播和音頻節目)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35.9%和34.6%,以“優愛騰”為代表的OTT視頻和KPL為代表的電子競技產業,未來五年也會有超過20%的複合年增長率。

不過,5G更大的想象空間不在於C端市場,而是在於mMTC和uRLLC下的工業互聯網和無人駕駛等B端應用場景。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此前對媒體表示,將來20%左右的5G設施將用於人和人之間的通訊,80%用於物和物,物和人之間的通訊,也就是物聯網,比如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此前接受《財約你》採訪時強調,5G商用20%面向消費者,80%面向產業的格局,需要等到2035年左右,5G剛開始商用時以面向消費者為主。

當然,即便是面向消費者為主的5G商用,也同樣需要等待。

五、大規模商用尚需時日

獲得5G商用牌照後,運營商需要採購設備,建設基地台,網絡搭建完成後再向消費者提供服務、收取資費。手機廠商則在這個過程中陸續推出5G設備。

5G網絡和終端設備的普及率以及5G網絡的資費水準,都是影響5G能否大規模商用的重要因素。

公開資料顯示,三大電信運營商已分別在全國十多個城市開展5G組網試驗,並開展用戶招募工作。中國移動規劃在2019年完成5G基地台建設3萬至5萬個,投資為172億元;中國聯通計劃建設2萬個基地台,投資計劃為60億至80億元;中國電信計劃建設2萬個基地台,投資為90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三家運營商的5G網絡建設將首先從數據網絡消費熱點區域開始,而非全面鋪開。工信部信息發展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聞庫此前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5G不是一天建成的。5G的建網和運營路徑,將遵循:“先從熱點地區,需求大的地方啟動,再逐步外擴”的路徑。

在終端設備方面,華為、OPPO、小米等手機廠商都已經推出了5G手機,但目前的價格還比較昂貴。華為折疊屏5G手機Mate X,官方定價為2299歐元,折合人民幣近1.8萬元;OPPO Reno 5G版,售價為899歐元,折合人民幣近7000元;小米MIX3 5G版,售價為599歐元,折合人民幣近5000元。

根據中國移動預測,2019年年底5G終端價格在5000元左右,到2020年年底,5G終端價格會下降,部分可能會降至1000元左右。

只需要1秒就能下載一部兩小時的高清電影,這個通俗易懂的例子最常被用來當做5G手機的賣點。但對於普通手機用戶而言,網速和資費是同時需要考慮的問題,“速度快”的好處很可能帶來“用不起”的結果。

目前,現行全球5G商用套餐資費基本都在300元人民幣/月以上。而在國內,多位業內人士預計,初期5G商用套餐的價格可能偏高。大唐移動副總工程師蔡月民博士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判斷:“跟3G換4G的時候一樣,部門流量的成本肯定是會下降的,但同時用戶的消費量也會提高,5G商用的初期,資費可能略有提升,但是隨著商用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成熟,平均的消費水準與4G相比應該相差不大。”

業內普遍認為,5G離大規模商用大概還需要兩年時間。考慮到上述因素,多數普通用戶短期內或許沒必要更換5G手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