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暑假讀什麽?這位北京語文名師給出了五個關鍵詞

每到寒暑假,各個學校都會推薦一些閱讀書目給孩子。但,面對眾多的書目,家長或學生常常陷入選擇困難:哪個該先讀,哪個該後讀,哪個該詳細讀,哪個可粗略一些來讀……面對這些疑惑,我給五個關鍵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本文作者水寒,轉載已獲授權。

關鍵詞一:能讀

這個“能讀”的關鍵字落在“能”上面。家長要關注孩子的閱讀能力到了什麽樣的水準,孩子自己也要有個判斷。這個判斷並不難,拿來一本書,翻一翻,看看自己的水準能不能較為順利地讀下去,如果能讀下去,就視為有這個能力。

這個世界上值得一讀的書,有價值的書太多太多了,但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某本書價值很大,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拿來讀。還要看我們自己的能力是否達到了,如果能力不夠,那即使那本書很有價值,它也不屬於我們。就好比堅果雖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但是還沒有長出牙齒的小孩子是無法享用的。

讀書不能好高騖遠,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妄想一口吃個胖子。不要想著超越某個階段,要按照自己的實際能力慢慢來。前些天我偶然看到某小學五年級的一個推薦書目,看了之後有一點吃驚,也有一點擔心,這些書很多是教育部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書目,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真的有能力讀下去嗎?

不否認有個別的學生,是天才式的人物。比如,國學大師錢穆九歲的時候就會背誦《三國演義》,與現在很多初三還不大能讀得下去《三國演義》的學生相比,顯然領先太多了。但是,我們不能以錢穆這樣的個案來代替全體,我個人的判斷是,把這樣的書目推薦給小學五年級學生有拔苗助長之嫌。

關鍵詞二:愛讀

即使單以能讀為標準,那可選的書也非常之多。但是,並不是能讀的書就真的會去讀,這裡面還有一個是不是愛讀的問題。之所以選擇某一本書,而不選擇另外一本書,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喜不喜歡。只有真心喜歡,才會願意去讀,而不喜歡的很難硬著頭皮讀下去。

有些時候,我們的家長不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學校推薦了書目,或者聽別人介紹某一本書很好,於是就不吝金錢給孩子買回來,但買回來之後發現孩子並不喜歡讀,擱置在旁邊,看也不看一眼,照舊去看自己原來愛看的書。

眼看著目的沒有達到,有家長就會采取強製措施,把那些孩子原來喜歡讀的書統統都收起來,隻給他在書桌上留下家長希望他讀的那些書。但結果怎樣呢?通常是孩子仍然不會讀這些書,而且原來愛看的書也看不到,於是乾脆不讀書了,這樣損失更大。

這種手段之所以不奏效,就是因為讀書不能和吃飯完全劃等號。如果孩子不喜歡某種食物,你采取強製的手段,把他喜歡的食物都收起來,不吃你選定的食物就會挨餓,那很可能餓到一定的程度,孩子會選擇吃你選定的食物。但讀書則不同,不讀不會有生理上強烈的饑餓感,而精神上的饑餓感那是需要慢慢培養的。

關鍵詞三:有難度

“能讀”和“有難度”本身不矛盾,能讀不意味著要選擇那些一馬平川,沒有任何難度的書來讀。如果讀一本書,沒有任何難度,好比走平地一樣,一眼就能望到頭,讀完了也不會有任何收獲,這樣的書用來消遣,打發時間沒問題,但如果想要有所提升,則必須要選擇讀起來有一定難度的書。

當然,這個難度是相對而言的,要根據讀書人自己的能力的大小,意志力的強弱等因素來綜合考慮。書裡總要有一部分是之前完全不懂的,讀過之後才會有收獲。但這個不懂可以佔到什麽樣的比例,又需要自己去體會。好比爬山,你的能力是可以爬上15度的斜坡,還是30度的斜坡,亦或是更大的斜坡,這個需要自己去判斷去實踐。爬山的好處是雖然有一點累,但每每回望,總會看到之前不曾看到的風景,讀有一定難度的書也是如此。

“愛讀”和“有難度”更不矛盾。是否有難度,並不是判斷愛讀與否的理由,至少不是最重要的理由。

如果一本書自己很愛讀,那就更願意去克服相當的困難讀下去。否則,如果自己不愛讀,那即使這本書沒什麽難度,也不會拿來讀。熱愛,會使得克服難度的意願升高,也有助於在閱讀過程中有更大的收獲。

另外,也不要期待著讀一本書就要把這本書中所有的內容都讀明白,讀完了一本書之後覺得沒有留下任何疑問,一定意義上來說,這本書也不值得一讀。所以,這個有難度既是指閱讀之前的難度,也包含了閱讀之後留下的問題。

關鍵詞四:可擴展

無論魚翅燕窩的營養價值有多高,如果隻吃它們也會營養不良。讀書也是如此,隻讀一種類型的書,必然也會營養不良。所以,要學會讀更多不同類別的書。

但仿佛就像是一個小動物從出生開始,要把睜開眼睛看到的第一個動物當成它的媽媽一樣。由於人的天性稟賦不同,後天的接觸不同,所處的階段不同,必然會在某些階段對特定類別的書產生偏愛,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要強製乾預,但要有意識引導。

有一些時候,之所以隻愛讀某一類別的書,不一定是不愛其他類別的書,只是暫時還沒有接觸到其他更多類別罷了。所以一方面要到書店或圖書館去,了解更多的各類書籍,另一方面,也要多和讀書的朋友交流,在交流中補充更多書籍資訊。這些都有助於讀書過程中的進一步擴展。

另外,書籍本身的可擴展性也要給予重視。有一位作家說,你要讀的下一本書,就藏在現在正在讀的這本書裡。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閱讀就像是魯迅筆下的何首烏的藤蔓一樣,可以牽牽連連地拔起來,不一定是為了找到某個像人形的,而是這個牽連不斷拔起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就青少年閱讀而言,還可以關注一些比較好的讀本類的書籍,這類綜合性的讀本好處是節選了多種多樣的文章,可以短時間內通過閱讀這些文章,發現自己的興趣點。然後根據節選文章的出處,去找整本書來讀,或者找某個作家來讀。這是一個比較有效比較便捷的方法。

關鍵詞五:個性化

讀書有共性,但同時也有個性的問題。不要為了追共性而失去個性。比如,現在青少年在選擇讀什麽書的過程中,常常把中高考規定的若乾書籍作為必讀書。但要知道,那些書的選擇只是就共性要求而言,而不是針對每一個個體需求設定。

每一個個體因喜好、能力等各不相同,有人可能喜歡讀《紅樓夢》,也有人喜歡讀《水滸傳》,而不能期待著每一部都喜歡。這時候,就不要非逼著自己在能力或興趣都不在關鍵節點的情況下去閱讀這些書,否則非但讀不下去,反而壞了胃口。

讀書需要個性,當個性的問題很好地解決之後,從個性化的閱讀積累的相關經驗出發,舉一反三地再去解決那些共性的問題,其實並不難。

這種讀書的個性還體現在不跟風,不急於求成上面,不要看著別人讀什麽,自己也要讀什麽,別人是別人,你是你。也不要看著別人急急忙忙地通過做各種閱讀練習的方式來提高所謂的閱讀水準,自己也跟風去買來大量的閱讀練習冊去做。結果是短期看似有所提高,長期來看卻得不償失,因為做閱讀永遠不能代替真正的閱讀。

總之,如果要我回答用什麽標準來選擇一本書的問題,那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選擇你能讀、愛讀,有一定難度可以擴展並且符合你個性需求的書來讀。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的專屬精品教育生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