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檢察新兵的“職場初體驗”

來源 | 檢察日報

READ

新奇與迷茫,陣痛與成長,每一個檢察新兵,都在歷練中傳承著檢察人的精神與夢想。

“多”彩體驗

崇明區檢察院 黃鑫曌

2017年7月,我作為崇明區檢察院的檢察官助理,被市檢察院抽調參與一起專案的辦理。

作為一名僅有三年業務經歷的檢察新兵,我根本沒想到,會進入這樣一個榮譽與專業能力兼備的黃金團隊:團隊的6名檢察官中,有5人獲得過全國十佳公訴人、全國檢察業務專家、上海市優秀公訴人稱號,其他3名檢察官助理也都擁有四年以上一線辦案經驗。進入這個團隊,我既有跟班學習的欣喜,也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壓力。這起專案敏感複雜,對工作紀律、辦案要求有著嚴格規定。其間,專案的負責人陳專委不僅手把手帶領我跟班學習,更先後指導我參與到專案的文書撰寫、調查取證等工作中,帶著我們一起在外地駐扎了上百天,審查卷宗上百冊,製作審查報告上百萬字。

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奮戰,案件進入到最後的出庭公訴階段,滿以為就要結束辦案的我卻收到領導交辦的一項新任務——製作多媒體示證。原本以為不是什麽難事,但很快我就發現任務的艱巨之處,因承擔的是大要案的多媒體示證,不僅要吃透全案的證據、案情、人物關係,還要注重把握標點符號格式、背影顏色選擇等一系列細節。我製作的PPT被前後修改了上百次,正當我信心遭受空前打擊時,陳專委再次耐心開導我,並帶我到北京參加了最高檢的多媒體示證演練。在演練過程中,我們的同步錄音錄像播放出現了一兩秒的延遲,反覆修改後,還是存在誤差。在最高檢技術專家的支持下,我們最終找到了原因:錄像設備的音、視頻分屬兩條線路,導致音頻與人物嘴型不匹配。

這次的經歷,讓我切實感受到了檢察前輩身上的責任感,意識到了細節把控的重要性,也對完成好任務重添了信心。之後,我作為唯一的檢察官助理出庭,保障多媒體示證。為了確保最佳效果,PPT直到正式開庭前一晚還在反覆打磨,陳專委同我一起進行了幾十次的庭審演練和多媒體示證操作,市檢察院第二分院副檢察長顧曉敏和我前後進行了十多次的練習,並用讀秒器將時間精確記錄到秒,用記號筆在起訴書上一一標注。

專案辦結後,我還會時常想起前輩們對我提出的要求,“多媒體示證一定要打造成可複製可借鑒的模板,而且要學會反思總結。”通過辦理此案,我也真正理解了多媒體示證對於推動庭審從聽證到看證的重要價值,感受到了字斟句酌、精準打磨的工匠精神對於做好檢察工作的重要意義。

牙齒怎麽掉落的

靜安區檢察院 葉子祥

2015年我剛入職檢察院,在公訴科學習辦案時,警察機關移送來一起故意傷害案。我和帶教檢察官張老師一起去提訊。犯罪嫌疑人小賈是個年輕的外地來滬務工人員,他情緒激動,一直嚷嚷著自己根本沒打人。

回到部門,我重新翻閱卷宗,仔細分析證據材料。卷宗顯示,小賈與老王因生活瑣事發生口角,隨即有了肢體衝突,雙方在爭執過程中,老王掉了兩顆牙齒,遂報警稱牙齒是被小賈打落的。到案後,小賈堅持稱牙齒是在老王咬自己的過程中自行掉落,他並沒打過老王。已有證人證言也是說法不一。

老王的牙齒到底是因遭受外力打擊掉落,還是因為年老自行脫落?我又詢問了老王,老王言之鑿鑿,稱牙齒就是被小賈打落的。

一邊是情緒激動的小賈,一邊是白發蒼蒼的老王,我感到肩上的責任非同尋常。如果認定小王有罪,他可能就要丟掉在國企做保安的工作,萬一真是被冤枉的,他可能就不再相信司法;如果牙齒是自行脫落的,按老王的說法,他收入微薄,後續醫療費無從著落,也會存在隱患。

“先去搞清楚事實,下一步怎麽處理一定會有辦法的。”張老師的話點醒了我。我們隨即確定了核實鑒定意見、還原案發現場、開展司法救助三個工作方向。首先,我們詢問了出具鑒定意見的鑒定人、承辦民警,同時請教了口腔科專家和法醫,最終得出現有醫學常識無法證實牙齒系被打落還是自行脫落的結論。其次,覆核了全部監控視頻,確認案發地處於監控死角後,又實地走訪,反覆核實多份證人證言,雖無法確定小賈是否用拳頭打過老王嘴部,但確定了老王有咬人的動作。再次,我們積極聯繫院控申部門,嘗試對老王盡早開展司法救助。

經過一系列工作,我們對小賈作出存疑不起訴的決定。在宣布不起訴決定時,小賈一邊鞠躬一邊連說“謝謝”。對於老王,控申部門也幫其申請了司法救助。

通過辦理此案,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公訴工作的高標準、嚴要求。一方面,刑事案件無小事。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仔細審查每一個證據,不枉不縱、公正辦案;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內省於心,外篤於行。

一句話的力量

金山區檢察院 胡熾

因羨慕影視劇裡英姿颯爽的檢察官形象,報考大學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法學專業,七年苦讀後,如願以償邁入了檢察院的大門。而今,四年已過。

四年裡,我和檢察院都迎來了很多改變:人員分類改革,我成為了一名檢察官助理;內設機構改革,不同業務部門分轄不同犯罪類型,實現捕訴一體化。在這樣的改變中,我也從一個懵懂新人,逐漸成長為日趨成熟的檢察人。

記得工作不久曾辦理的一起故意傷害案,50多歲的犯罪嫌疑人和70歲出頭的被害人因為瑣事發生肢體衝突,被害人腿部骨裂輕傷,他的老伴也在勸架過程中受輕微傷。案發後,犯罪嫌疑人拒不認罪,被害人要求嚴懲,三人對於事情經過各執一詞。初出茅廬的我一籌莫展,勉強把各方說法之間的矛盾點梳理出來向師傅匯報,期待著師傅最好能直接為我指點迷津。

沒想到師傅沉思片刻後說:“抽個時間,我們去被害人家裡一趟。”看著我不解的眼神,他解釋道:“辦案不是光翻卷宗,親臨現場能讓閱卷獲得的二維印象變得立體,必要且有奇效。”

見到老人後,老人一直向我們抱怨:“具體經過我都說過了,你們不相信我,還要來問!”面對這樣的反應,師傅依舊輕聲細語,態度溫和,最終老人也漸漸冷靜下來,將當時發生衝突的過程詳細演示了一遍。從老人家中出來,我長出一口氣,以為已經完事。沒想到師傅又來一句:“他們發生衝突的地方在天井,沒準會有鄰居看到。走,過去問問。”

一問,還真有一個鄰居說在案發當日聽到樓下的爭吵聲,還看到犯罪嫌疑人在天井裡追趕並踢了被害人一腳,這與被害人的陳述基本一致。面對這樣“硬核”的證言,犯罪嫌疑人很快就認了罪,最終賠償了被害人的經濟損失並獲得諒解。我們對此案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最終被告人被宣告緩刑。

“怎樣才能像你一樣辦好案件呢?”那天之後,我問師傅。他回答道:“辦案需要經驗,這一點需要時間積累,但辦案更需要正義感,要努力尋找真相去實現正義。”

我想,這句話我會一直記得,特別是在我迷惘失意和倦怠時。

“菜鳥”進階記

楊浦區檢察院 陶奕安

時光如流水般在指縫溜走,還沒晃過神來,我已經在楊浦區檢察院工作兩年了。從一名最初的職場菜鳥,一路跌跌撞撞,在同事們的幫助下,我順利完成了“初次進化”。

猶記得第一次提訊,我胸口仿佛揣著一隻兔子,怦怦直跳。那是一起電動自行車被盜案,我自認為案情簡單、準備充分,提審應該手到擒來。但沒想到,犯罪嫌疑人突然翻供:“我沒有盜竊,那輛車和我自己的車一模一樣。”犯罪嫌疑人之前的穩定供述讓我完全沒有想到翻供的可能性,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和我一同提訊的檢察官拍拍我的肩膀,給了我一個“交給我”的眼神,繼續進行訊問。通過對案件證據的逐層分析,他駁斥了犯罪嫌疑人的辯解,犯罪嫌疑人在強有力的證據面前不再狡辯。一次簡單的提訊,卻讓我收獲頗豐:提訊並不是單純地拋出問題,而需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斷積累經驗。要注意問話的邏輯性、關聯性,發現犯罪嫌疑人供述中的漏洞,逐個擊破,才能確保快速獲取案件信息。

猶記得第一次協助檢察官辦案,那是一起多人尋釁滋事案,多名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均和證人證言存在出入,而監控視頻顯示的打架過程又十分混亂。看證據看得我頭暈目眩,一時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尋釁滋事犯罪的案情其實並不複雜,關鍵是要靜下心、沉住氣,理清案件始末,明確每個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師傅及時寬慰我。在他的指導下,我通過梳理監控視頻的時間順序和拍攝角度,調慢監控速度觀察每一個犯罪嫌疑人的具體行為,終於對案件的全過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不僅如此,我還發現兩名未采取強製措施的犯罪嫌疑人也參與了尋釁滋事,進而對這兩人進行了追訴。這件事成了我職場生涯的一劑增長劑: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用心打牢基礎,進行精細工作,才能最終實現從量變到質變。

從事檢察工作以來,有太多太多的“第一次”,每每看到犯罪分子被提起公訴判處刑罰,被害人得到法律保護,我都深深地感受到檢察事業的神聖。在今後的檢察道路上,我還會遇到更多的“第一次”,而我,也將繼續書寫自己的檢察故事。

功夫在案外

寶山區檢察院 蔡領

2017年夏天,我作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考到檢察院工作。如願進入檢察院後,我被分至未檢科。

進院不久,我就遇到了一起讓我揪心的案件。男孩多多(化名)剛剛兩周歲,父母離婚後,多多的監護權被判給父親。沒想到法院判決後,多多父母竟都以無力撫養為由,將其遺棄。得知多多的情況後,我的心情非常低落。當時的科室負責人陶維萍發現我的情緒異常後,拍拍我的肩膀說:“別難受,幫助這些孩子脫離困境就是我們未檢工作的意義,我們一起給多多找個家。”

之後,在陶維萍的帶領下,我們多次到臨時看護中心看望並了解多多的相關情況。為確保案件有效辦理、保護落實到位,我們問詢了多多的其他親屬是否願意監護,進而督促並支持起訴剝奪了多多父母的監護權,並跨省聯繫民政部門履行兜底義務,以確保多多健康平安長大。這時我意識到:未檢人的靈魂在心中,功夫在案外。

我一直記得和帶教檢察官羅濤幫教過的一名未成年人。一般來說,在考察幫教期內,涉罪未成年人會繼續學業或尋找工作。但這名未成年人,社工幫他找了三份工作,他每次都因個人原因被部門開除。當時,羅濤鍥而不捨,一次次地奔波在這名未成年人和社工間做工作,希望能再為他找尋一次機會。我逐漸明白:這就是未檢人的溫度和擔當。

工作以來的每一起事關未成年人的案件都深深牽動著我的心。我的力量很小又很大,努力對自己辦理的案件負責,在審結案件的同時了解孩子背後的故事,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找尋契機和辦法去幫助他們。

同事曾這樣生動地形容未檢人:“你們就像兒科醫生。”是的,我們付出的一點心血,就可能挽救一個孩子的一生。這就要求我們在“治病時用藥用量”更為精準。工作兩年來,親身的經歷和身邊榜樣的力量,使我不再擔憂與迷茫,孩子的笑容與平安成長成為我不懈努力的方向。

轉變 成長 超越

虹口區檢察院 丁鵬

又到七月,又會有一批新的學弟學妹來到虹口區檢察院與我們並肩作戰,想到自己在這裡度過的兩年時光,我不禁感慨良多。從職場小白到有了兩年檢齡的“過來人”,想要分享的話,有很多很多。

轉變,是從規律作息開始。學生時代,狀態松散,經常熬夜玩電腦,但步入社會、進入工作狀態,準時準點打卡則是日常。不得不說,從開始的痛苦悱惻,到如今的“刻骨銘心”,這個轉變讓我變得更加自律、更加成熟。兩年的時光,我成為了一個7點半準時起床、8點一刻準時到部門的“標配時鐘”。

成長,是從無數次困難的磨礪和複雜案件的辦理中積累出來的。從一開始辦理情節較輕的盜竊、毒品案件,到後來經手團夥盜竊案件、嚴重的故意傷害案件,再到辦理涉案金額達數億元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辦案難度的遞增促使我的辦案能力快速增長。從普通刑事案件到航運金融案件,不同案件的不同處理思路,對不同犯罪嫌疑人的不同應對之道,我細細揣摩、品味。尤其是那起曾在央視專題播出的血衣詐騙案,案情非常蹊蹺,在對案件證據的確認和排除、案件事實的還原以及法理情理的考量中,我跟著師傅們學到很多辦案理念和技能。

超越,是在學習借鑒優秀前輩的經驗中慢慢實現的。作為一名檢察新兵,能夠獲得一點點成績,都離不開同事們的指點和幫助。記得2018年的三伏天,我與同事數次前往密不透風的嘉定倉庫,在那裡清點數以十萬計的書頁和材料。從沒流過那麽多的汗,也沒有數過那麽多的數字,就是這樣,讓我領悟到案件細節的把握和實地考察對於審查案件的重要意義。還記得參加市政法系統組織的PLUS演說會,得益於身邊師長的教導,我通過了232名選手參加的初試篩選,最終出現在只有12人參加的長三角PLUS舞台,拿到優勝獎。那時,我也真正意識到,檢察人是一個緊密不可分割的團體,個人的成長,永遠孕育在集體的幫助和鼓勵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