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埃冰斯幻覺是什麼?視覺欺騙眼睛(眼見不一定為實)

眼睛是溝通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管道,但是現實情況卻告訴我們,眼睛有時候也會欺騙我們的大腦,比如說埃冰斯幻覺,就是由於眼睛對外界事物的區別不是無法做到細緻入微的觀察而產生的幻覺誤差,埃冰斯幻覺告訴我們,對於外界的事物大小區分往往會因為其他事物的對比性而產生辨識上的誤差,而埃冰斯幻覺只是眾多人類視覺誤差的一種,下面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關於埃冰斯幻覺的相關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知識。

埃冰斯幻覺是什麼?

埃冰斯幻覺是屬於一種人類心理學的現象,在埃冰斯幻覺中,一個相同直徑的圓被一圈大小不等的圓包圍,通過人類的視覺去進行觀察,人們會覺得裡面的兩個圓看起來大小不等,被較大圖形包圍的圓比被較小圖形包圍的圓看起來會更大,這也就是所謂的埃冰斯幻覺,而這個幻覺也告訴我們,人類的視覺往往真的會欺騙我們的眼睛。

埃冰斯幻覺的視覺欺騙

埃冰斯幻覺就是我們在科學上說的視覺欺騙,而視覺欺騙告訴我們,人在看某些特殊的影像景物時,出現的視幻覺。這種幻覺使人感受到的和現實中的景物不符,使人感到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視幻覺的原理很複雜,這裡只能籠統的概括,不能詳盡的解釋。

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左右腦分工不同,所導致的眼睛所見到的影像在左右腦中處理時產生了不同的應激反應。

右腦是屬於本能性大腦,也是處理潛意識大腦,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

1、影像化機能(企劃力、創造力 、想像力)

2、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第六感 、念力、透視力、直覺力、 靈感、夢境等)

3、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心算、 數學)

4、超高速大量記憶(速讀、記憶 力)

左腦也是意識大腦主要的作用是感知知性、知識、理解、思考、判斷、推理、預言、抑製、五感 ( 視、聽、嗅、觸、 味覺)。

盤點其他的視覺欺騙類型

視覺欺騙的形成在心理學上是比較難解釋的,而人們根據描述對象的不同,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視覺欺騙類型,這些類型的出現也說明了人類生理上的一些未知事件,下面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下那些視覺欺騙。

左氏錯覺

早在60年代中期就有人根據輪廓形成的神經生理學知識提出了神經抑製作用理論,從神經生理學的角度解釋錯覺作出了嘗試,其中包括左氏錯覺.。這種理論認為: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它們在視網膜上的投影也彼此接近。由於視網膜上的神經細胞興奮產生視覺資訊時存在側抑製現象(即相鄰的感受細胞間存在互相抑製的現象),由輪廓所刺激的視細胞的活動被改變,使神經興奮的中心發生了相對的位移,進而引起幾何圖形形狀和方向的錯覺。

托蘭斯肯彎曲幻覺

托蘭斯肯彎曲幻覺是由三支曲率相同的彎曲曲線組成的對比圖,這三個圓弧看起來彎曲度差別很大,但實際它們完全一樣,只是下面兩個比上面那個短一些。視覺神經末稍最開始只是按照短線段解釋世界。當線段的相關位置在一個更大的太空範圍延伸概括後,彎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給定的是一條曲線的一小部分,你的視覺系統往往不能察覺它是曲線。

晃動的方格幻覺

這個幻覺的組成是由一些方方正正的正方形組成的,其實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端正的,但是由於不規則的擺放方法,從視覺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格看起來是彼此傾斜的,這個幻覺是在1998年的時候由保羅·斯諾登和西門·沃特發現,這是一個定位對照幻覺的例子。兩個方格鄰邊的定位差異,很可能被視覺系統的神經連接部分誇大了。神經連接部分有時候強化了感知的差異,這有助於我們察覺另外的微小事物。

對比性感知錯覺

對比性感知錯覺的錯覺分析是如果一條直線以某個角度消失於一個實體表面後,隨即又出現於該實體的另一側那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會看上去有些「錯位」,對比性感知錯覺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內克爾立方體了。當我們從立方體的上面或從下面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情形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對比性視錯覺。當我們看到的東西模稜兩可,不只有一個答案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兩者都嘗試。

對比性視錯覺的研究已經超過200年,但是直到最近,研究才發現其他的感觀也存在同樣的現象。目前,一種對比性觸感錯覺也被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錯覺其實有點類似於視運動錯覺。

內克爾立方體:內克爾立方體是瑞士博物學家內克爾在1832年設計的,意在說明視覺對透明立方體的透視關係可以作不同的理解,畫有斜線的面既可在最前面,也可在最後面。還有「音叉錯視」的圖形似乎是立體的,但卻是不現實的。當我們注視音叉的右端時,它是個方框;而注視左端時,則成了三根圓柱。這些原理在現代平面設計中都得到應用和發展。

似動現象

人們把客觀上靜止的物體看成是運動的,或者把客觀上不連續的位移看成是連續運動的現象。人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物體運動,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區別的靜止畫面產生的,這種運動叫動景運動。1833年J.A.F.普拉托設計和製造了第一個動景器。在一個圓盤分成的各個扇形平面上,依次畫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聯繫著的舞姿,當圓盤旋轉時,人們即可看到連續運動是根據動景運動發生的原理提出和製作的。

德國心理學家M.韋特海默用實驗方法研究了似動現象。他相繼呈現一條垂直和一條水準的發亮線段,改變兩條線段呈現的時距,並測量對它們的知覺經驗。結果發現,當兩條線段的呈現的時距短於30毫秒時,人們看到a、b同時出現;當時距長於200毫秒時,看到a、b先後出現;當時距約為60毫秒時,看到線段從a向b運動。韋特海默說,當視網膜受到兩條線段的刺激後,會引起皮層相應區域的興奮。在適當的時空條件下,這兩個興奮迴路之間發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運動的印象。似動現象的研究表明了物體的運動等方面的的形成於人體視覺誤差上的關係以及差距。

附鑽石陰影錯覺

附陰影鑽石錯覺為一種由於人眼的錯覺造成的現象,俗稱「瘋狂的鑽石」,指有許多縱向排列,有漸層,銳角為30至40度的菱形,乍看一下各菱形有不同的明暗,而其實各個菱形的顏色和明暗度都相同。成因是每個菱形上下兩角都在30~40度之間,在瓷磚上運用了一點波淡法,人眼會將相鄰的菱形的邊界線部分的濃淡視為一個個視覺的焦點,由於隻注視著其中一個部分,視覺上卻映射出了整個的事物,上面的菱形和下面的菱形,就彷彿變成了別的顏色。簡而言之,就是大腦下意識的計算錯誤。

其實很簡單,就是用漸變的手法加菱形組合,做出一種像鑽石一樣的立體錯覺。不妨用四個菱形組成一個大菱形就能看出鑽石的感覺了。至於上述的把焦點注視在交界線是因為黑白強對比,影響人的視覺尋找的一個平衡點就是那個邊。對於學藝術的同學視覺被鍛煉過來說這其實不像是鑽石,倒是像一片在月光下的森林。

彭羅斯三角形

彭羅斯三角形屬於不可能圖形中的一種,不可能圖形是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客觀存在的事物,只會在二維世界存在的一種圖形。它是由人類的視覺系統瞬間意識地對一個二維圖形的三維投射而形成的光學錯覺,在幾何意義上它不可能存在,但研究它將會對人腦影像形成提供醫學上的幫助。

彭羅斯三角形第一次是被瑞典藝術家Oscar Reutersv創造出來,而後在20世紀50年代被數學家羅傑·彭羅斯所推廣。其特點被以不可能圖形為靈感來創作的藝術家埃舍爾在其作品中很好地體現出來。類似的圖形還有彭羅斯正方形、彭羅斯五邊形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