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小「被偏心」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文=周周

最近在看某衛視《少年說》節目,有個叫叢新宇女生的呼喚讓人揪心。

她說:我是六四班學生,有個9歲的妹妹,有個問題困擾了我九年,就是自從有了妹妹之後,爸爸媽媽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每天早上我都看不到媽媽的身影,因為她一直忙著在照顧妹妹……

有一次,媽媽說好來學校接我,但我等了好久她都沒來,後來打通電話得知,媽媽根本忘了這個事情。

此話一出,底下很多孩子眼眶都濕了。

女孩哽咽著伸出一個指尖對著台下說:媽媽,我知道妹妹還小,我不奢求什麼,只求你也分一點點時間給我好嗎?

見媽媽沒有立即回答,她繼續帶著哭腔請求:媽媽,我只要一點點時間就好了,你能不能也關心關心我……

媽媽終於含著淚點點頭:媽媽答應你,以後一定會抽時間陪你。女孩滿意的下去了,但她那無助又小心翼翼的表情,一直在我眼前晃動。

在這個物質極度豐盛的今天,為什麼孩子們的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了?

或許正因他們愛的需求並未被滿足。而在這個孩子家裡,愛和關注是分配不均的,但妹妹比她幸運,牢牢的俘獲了父母的心。

「弟弟」奪走了我的愛

我有個鄰居男孩球球,今年7歲,有個4歲的弟弟。有天在外面哭,說是被媽媽罵出來的。

只因為吃了弟弟的一個棒棒糖,媽媽就說他霸道,罰他給弟弟洗襪子,洗的不好,就被趕了出來。

看著他傷心的樣子,我突然想到一句話:那些得不到父母關注的孩子,不是一夜沉淪,就是一夜長大。

我問球球:你覺得媽媽對你很嚴厲,讓你很委屈對嗎?

球球搖頭:不是的,我覺得媽媽隻愛弟弟,並不愛我。他語氣堅定,臉上卻掛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失落,我無言以對。

我並不懷疑她媽媽是愛他的,但我也堅信,她的行為在背離愛的含義,讓孩子無法接受到她愛的資訊,甚至已經產生了「我是個壞孩子,所以不配得到愛」的錯誤認知。

要知道童年是人格建立的關鍵時期,假如孩子感受不到被愛和重視,內在就會是缺失的,而接下來的一生,他都會辛苦的去尋找,試圖彌補這塊缺失,但又往往徒勞無功。

被偏心的孩子,活得都很苦

曾經紅極一時的電視劇「歡樂頌」中,樊勝美和哥哥在家裡的地位千差萬別,哥哥受盡專寵,地位凌駕於父母之上,長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而樊勝美無論怎麼勤奮,如何討好,卻始終像個後娘養的,她在家裡的存在感,都是拿血汗錢換來的,但凡她對哥哥或父母不能有求必應,就會遭到指責和唾棄。

她從小就輸了,輸在了父母重男輕女的觀念裡,也輸在了被寵得麻木冷血的哥哥腳下。

所以即使她將自己裝扮光鮮,但內在是空虛匱乏的,那種「我不重要」感會伴隨一生,影響她在社會上的一切競爭,包括感情的,也包括職場的。

而那個被父母處處保護的哥哥又怎樣了呢?

因為從小就像寵物似的被圈養起來,所有的能力都得不到鍛煉和提升,他因此像個精神殘疾似的,只能等著他人的救助和補給才能過活。

這種完全被動的生活狀態,也是在父母偏愛下能力和責任雙重毀滅的必然後果。

所以,當父母偏心,受傷的不僅是那個被忽略的孩子,同樣會是那個被過度關注和保護的孩子。


讓所有孩子有歸屬感

在多子女家庭裡,父母經常有這樣的無奈:孩子太多,精力有限,難免會顧此失彼。

但在孩子的認知裡,他們作為獨立的個體,被愛和被尊重是與生俱來的需求,無論家庭成員多少,這個需求都亟待滿足。

而當這些需求被滿足了,他們才會自發的合作,團結,以及發展出健康的人格。

至於該如何既滿足孩子的需要,又不將父母的精力榨乾,我在最近陪兒子讀的一套叫「巴巴爸爸」的童書裡找到了完美的答案:

  • 接納每個孩子的不同

巴巴爸爸家庭一共有7個孩子,性格愛好千差萬別,分別喜歡音樂、畫畫、探索、讀書、動物,甚至有的孩子僅僅喜歡梳妝打扮自己……

有一次去上街,沒有開車的情況下,每個孩子都選擇了自己鐘意的東西。

按常理來說,父母一定會幫忙篩選,或者直接讓某個孩子放棄購買,而巴巴爸爸夫妻認為,這些都是孩子們針對自己愛好購買的,沒有誰的不重要,因此想盡辦法都將所有東西帶回家。

這個行為牟定了孩子們內心的安全感,大家都從父母那裡確定了自己的重要性,也就奠定了這個大家庭和諧的基礎。

播放GIF


  • 引導孩子自己解決矛盾

孩子之間出現矛盾無可避免,衝動型的父母喜歡去幹預孩子之間的矛盾,更有些家長會因為偏袒某個孩子而冤枉另外的孩子,而得到保護的孩子會得寸進尺,被斥責的孩子則有可能背著父母製造更大的衝突。

而巴巴夫妻則擅長冷靜旁觀,將處理矛盾的權利交給孩子們自己,這樣公平的做法,不僅使得孩子們有了解決衝突的能力,更會因為父母的信任而團結在一起。

  • 經常向孩子表達感謝

要讓孩子獲得歸屬感,最好的方式是肯定和感謝孩子的付出。

巴巴夫妻的家庭裡,哪怕孩子只是給別人倒了一杯水,或將果皮放進垃圾桶,都會收到父母的感謝和讚揚,感謝孩子為家庭做的貢獻,也肯定孩子有勤勞的美德。

日積月累之下,孩子們都感覺到自己在家庭裡的價值,因此更加自律,也更加愛自己。

要知道,人終其一生所努力的,就是為達到「愛與接納自己」這一層級在努力。

成就每個孩子的未來

曾經認識一個教授,養育了兩個兒子,老大博士畢業搞科研,老二高中畢業做了汽車修理工。

教授說,很多人以為老二是領養的,因為差距太大了,其實這是一種武斷的評價。

關於他們的職業選擇,父母從小就從孩子的理想看出端倪,老大是個書獃子,學習不需要督促,剩餘時間,全部拿來看書。

老二好動,喜歡鑽研機械類,家裡大到電視,小到鬧鐘,都拆個遍,並且拆完了還會裝回去。

另外就是汽車迷,人家孩子喜歡上公園,他喜歡站在馬路上看汽車,後來給他買了很多汽車雜誌,他看得如癡如沉醉。

後來哥哥一路在學業上打拚,而弟弟自高中開始就無心深造,因其對汽車和機械的癡迷,就提出了要去修理廠打工的想法。

若換了其他父母,估計會無比焦慮繼而極盡一切可能說服孩子繼續學習。

而這位教授是這樣說的:孩子,有理想是幸福的,而且你的理想不是歪門邪道,對於我和你媽媽來說,只要能自食其力的工作,都是光榮的,值得支持的。

這句鼓勵猶如一劑超能補藥,讓老二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心無旁騖,在他進入修理行五年後,就自立門戶,開了自己的修理廠,生意做的紅紅火火。

這個案例很好的說明了,當孩子真正得到父母的認可,並且不必和其他兄弟姊妹爭寵時,他所有的能量就能聚焦在發展自己上面,必然會有好的人格和前途。

海靈格曾說,家庭就是一個系統,如果系統內有人被排擠和忽視,必然會引發整個系統的混亂,而當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歸屬,享受到來自家庭愛的照拂,那麼這個系統就將保護每個人,獲得健康和安寧。

因此,在多子女家庭裡,父母不偏心,就是最好的養育。

來源:周周的茶話會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