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姚晨躲車裡崩潰大哭:那個最孝順的孩子,過得最辛苦

最近,姚晨的新劇《都挺好》頻頻戳中小妹的淚點,現實生活中很少有父母能夠一碗水端平,孩子多了,總會有被寵愛的,也總有被傷害、被冷落的。

偏心是常情,一直偏心則是一種病態。

小妹想告訴大家如果你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逃不開也躲不掉,你可以選擇原諒,但你也可以選擇放下。只要無愧於心就好。

有時覺得,再大的難處,只要有家人理解,堅持一下也就過去了;

芝麻大點的小事,要是家人都不能站在自己這邊,才成了壓死人的那根“稻草”。

英國評論家戴維·弗羅斯特說:

“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時,你就是一個裁判。”

因此產生的委屈,也讓很多人傷心了一輩子。

現實生活中,太少父母能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

1

一直被犧牲的孩子,卻最孝順

最近被姚晨新劇《都挺好》戳中,她飾演蘇明玉,出生在一個極度缺愛的家庭。

母親在任何事上都偏袒大哥和二哥。

她一看見兒子就笑逐顏開,唯獨對女兒冷言冷語。

母親給兒子夾菜,不管女兒 / 《都挺好劇照》

懦弱的父親,只看母親眼色,總是以上廁所為由逃避家庭紛爭。

他不偏袒兩個兒子,卻也沒幫明玉說過一句話。

在這樣的家庭裡,她幾乎沒有感受過溫暖。

心中的恨與不甘,都是日積月累中攢出來的:

媽媽夾起雞腿放到老二老大碗裡,對明玉不聞不問;

生活中的細節,女兒都看在眼裡 / 《都挺好》劇照

原本一家人住在樓上樓下,自己有自己的房間。

大哥考上了史丹佛,為了湊生活費,母親賣了明玉的的那間屋子,讓快要高考的她和爸媽住一起;

母親未經明玉同意就賣掉了她的屋子 / 《都挺好》劇照

二哥想出去旅遊,母親二話不說答應給他2000塊;

明玉成績好,想報名培訓班考清華,需要1000塊。

媽媽卻說女孩子不需要讀太多書。爭執中,還動手打了她。

還沒有賺錢能力的明玉只能妥協。

仗著母親疼愛,二哥平時喜歡欺負明玉。

他有恃無恐。

二哥嘴甜,也總被母親護著 / 《都挺好》劇照

一次次反抗無效,明玉只有順從的身份。

在母親的安排下,她放棄清華,上了免費的師范大學,每個星期隻拿一些生活費。

得知母親賣了房子,只為了給二哥結婚買新房時,才徹底和母親決裂。

諷刺的是,這個最不得寵的孩子,最後混得更好。

成年後的明玉做了公司高管,事業風生水起。

也更孝順。

母親突然心梗去世,明玉雖與家裡決裂多年,也回來主動出錢買墓地、操辦後事;

看到爸爸穿的衣服破舊,帶他去逛商場買3000多一件的高檔貨;

發現老兩口的存款被二哥揮霍,她囑咐爸爸一定保護好自己的財產,多長個心眼……

但她不知道的是,父親的確擔心自己僅剩的幾萬塊錢,又被“啃老”的二兒子搜刮去。

所以一回家就想著把存折交給大兒子托付。

很多人看出了其中端倪:還是沒那麽相信閨女。

有意或無意,做父母的,都遮掩不住自己的偏心。

恃寵而驕的孩子認為父母的給予是理所應當的,只知道索取;

越不被愛的孩子越想在行動上表現自己的孝順,期望得到哪怕是父母一點的關心和表揚。

原生家庭裡父母的重男輕女,讓明玉陷入深深的矛盾:

她雖然表面強硬,其實十分渴望被愛;

即使有憎恨,在家人需要的時候也還是會心軟。

她是真的在意家人。

所以被二哥出言中傷後,她表面冷漠憤而離去,轉頭就躲進車裡,腦海裡不斷回響著那些刺耳的話;

不滿、委屈一起襲來,她在過去的痛苦與如今的無奈中反覆拉扯,無所適從。

拚命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竭力討好,換取他們片刻的回應。

明知無法抹平一身的傷。

就像小時候的明玉,在聽到爸爸說母親知道自己錯了,讓她回家吃飯時,她會滿眼期待地反問“真的?”

可人性的真相,總是讓人心寒。

2

偏心是常情,一直偏心是病態

心理學家曾奇峰在演講中提到,中國家庭中,大都存在一種“功利化的關係”。

父母愛孩子,往往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看“你有什麽值得我去愛的地方”。

比如說,必須學習好我才愛你、必須有所成就我才愛你。

反映在《都挺好》裡,是你有了“男性”的身份,我才愛你。

有條件的愛,反映在親情之間,何其可悲。

不得不承認,在面對多個子女時,很少有人能隨時做到完美平衡。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研究顯示,75%的母親承認自己和某一個孩子更親近。

偏愛確實普遍存在。

只是,長期偏愛某一個,忽視另一個,就是病態。

某一個人的快樂,永遠建立在另一個人的噩夢之上。

《家有兒女》裡的劉星,曾讓無數人看到自己的影子。

母親劉梅離婚重組家庭後,繼父帶過來兩個孩子。

其中,大女兒小雪成績優異,乖巧懂事,深得劉梅歡心。

小兒子小雨年紀小,劉梅也照顧得很仔細。

但所有的優待到了劉星這裡,就通通沒有了。

劉星的日常,是接受母親的指責:

“你等我揍你。”

“你是不是又闖禍了?”

其實,劉星也有自己的優點。

比如好兄弟有難時,他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小區裡的小孩被欺負,他會見義勇為。

但因為學習成績差、經常逃課,他的優點總會被劉梅習慣性忽視。

有時候,他會為了求得劉梅的肯定,認真擦玻璃。

但劉梅第一反應就是質疑。

面對母親的偏心,劉星也不是不委屈的。

光是訴苦,就訴過好幾回:

“你是沒受到過那種不公正的待遇,所以你才不了解我現在的心情。”

“憑什麽同樣的家庭、同樣的父母,同一件事她(小雪)是對的我就是錯的呀?“

沒能得到偏愛的孩子,可能長久以來都活在陰影中。

前不久看了《少年說》,有個沒說完兩句話就忍不住哽咽的女孩。

小學六年級的她有個愛搗亂的妹妹,每次她想教育妹妹,妹妹就會跑去向父親告狀。

爸爸從不問緣由,也從不會批評妹妹,總是上來就訓斥自己。

姐姐和爸爸說自己的委屈 / 《少年說》

“爸爸,您能不能試著相信我一次”。

女孩紅著眼睛大喊。

女孩試著和父親溝通 /《少年說》

台下的父親聽完,沒有安慰、反省。

他只是嚴肅地擺出“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人都知道,以大讓小。你比她大6歲,這個道理還需要爸爸說嗎?”

父親搬出孔融讓梨的故事壓製姐姐 /《少年說》

女孩委屈地掉眼淚,一邊問:“明明每次都是她做錯了,為什麽讓我道歉?”

姐姐說出關鍵:不是自己的錯,卻要背鍋 / 《少年說》

父親依然不為所動,“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父親最傷人的一句話 /《少年說》

聽到這段對話,台下的另一個女孩默默扯著袖角擦去眼淚。

台下另一個女孩偷偷哭了 / 《少年說》

周圍的同學說,這女孩也有個調皮的弟弟。

有時弟弟發起脾氣來,對她拳打腳踢。

女孩不敢吭聲,更不敢還手。

她害怕爸爸斥責。

有次她被弟弟打了,爸爸還罵她“活該”。

女孩笑著說起心酸事 /《少年說》

女孩強顏歡笑說起這些事,卻有掩不住的委屈。

研究證實,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疏離關係,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至少11種負面影響。

酗酒、吸毒、賭博……種種不良習慣,在那些被忽略的孩子身上發生的可能性,是被偏愛一方的兩倍還多。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程度,直接影響著後代的自尊心,也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狀況。

一碗水故意不端平,其實是害了兩個孩子。

長期被偏愛、甚至溺愛的那個,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甚至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

臨床心理學家 Ellen Weber Libby寫過《寵兒(The Favorite Child)》,來記錄那些從小備受父母寵愛的孩子的心理特點。

最後她發現:“如果父母的優待持續集中在某一個孩子身上,很容易讓這個孩子的未來產生巨大變化。”

被父母偏愛的孩子,會更有勇氣,做事不懼挑戰,更具備成功者的某些特質;

與此同時,他們也可能會有一系列心理問題。

最首要的就是“缺乏規則意識”。

被父母偏愛的孩子往往有恃無恐,把別人的忍讓視作理所當然。

他們不覺得自己的越界,對於兄弟姐妹來說是一種壓榨。

而那些被冷落的子女,成年之後也許還會被要求,不斷照顧、補貼自己“不爭氣的兄弟”。

微博網友評論 / 微博

3

原諒或放下,只能自願不能強求

《都挺好》才播了幾集,許多觀眾已經開始擔心:

這部劇會不會又是一個明玉原諒家人、最後全家和美生活的happy ending?

作為明玉人生的看客,觀眾希望她可以一路披荊斬棘,繼續做她的職場精英,不必為那個不曾善待她的家庭繼續出錢出力,這樣的結局才夠爽:

偏心父母自食其果,吸血鬼二哥無血可吸。

只是,這樣的事情放在生活裡,並不一定會照著預想方向發展。

即便劇中的明玉已經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也無法徹底擺脫原生家庭的羈絆。

她對自己說: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逃不開躲不掉。

你可以選擇原諒,但你也可以選擇放下”。

但誰又說放下就更容易呢?

在現實中,是否要原諒偏心的父母、與過去和解,並不存在應不應該,只有願不願意。

一個朋友講過她媽媽的故事:

因為是老大,從小就被送到奶奶家養著。長大回家,爸媽對她的感情自然不如從小就養在身邊的弟弟妹妹。

但如今,她經常回去看自己的父母,為家裡出錢出力,甚至比弟弟妹妹都賣力。

母親住院了,她也是貼身伺候的那一個。

哪怕爸媽還總是把錢和好吃的藏起來、哪怕爸媽依然對她感情淡漠,她還是堅持做孝順女兒。

有人把這種行為稱為“被偏愛的有恃無恐,被忽略的忠心耿耿”。

朋友問她媽媽:你圖什麽呢?

她的媽媽說,母女一場,她只是要做到問心無愧,不留遺憾:

“即便沒有好好被對待,我也還是一個好孩子”。

一個人,已到中年,說出這話的時候,不知心裡藏了多少苦頭。

一個人無法選擇他的原始家庭,但可以決定心往何處去。

畢竟,不懂那種苦,就不能逼誰原諒。

唯一重要的,是在當下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方式,處理曾經的不滿與怨恨。

沒誰就該大度體諒,畢竟,有些痛注定要伴隨一生。

給今天的文章點個?好看?吧,無愧於心,也別虧待了自己的心。

參考文獻

[1] Bannink R;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otterdam, 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Broeren S, van de Looij-Jansen PM, Raat H.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dolesc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Plos One [PLoS One] 2013 Nov 29; Vol. 8 (11), pp. e80812. Date of Electronic Publication: 20131129 (Print Publication: 2013).

[2] Johnson, Matthew D. Galambos, Nancy L. Paths to Intimate Relationship Quality From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Feb 2014, Vol. 76 Issue 1, p145, 16 p.

[3]瀏海嬌,田錄梅,王姝瓊,張文新.青少年的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及其對抑鬱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1,34(06):1403-1408.

-END-

公眾號對話框回復“撩”,會有驚喜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