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中國外交有哪些新四軍戰士的身影?這場“四史”講座告訴你!

作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新四軍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建立的?14年抗戰中,新四軍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新四軍戰士們又為國家發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貢獻?帶著這些問題,徐匯區長橋街道的居民和廣大網友一同走進“課堂”,聆聽一場生動的歷史課。

17日下午,長橋街道“四史”學習教育系列講座第二場在長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行,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大江南北》雜誌主編、資深記者徐曉蔚圍繞“新四軍的光輝歷程以及對新中國的貢獻”講述了自部隊建立之初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新四軍的發展和成就。

在統一戰線中保持獨立地位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南方八省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拉開了新四軍在歷史舞台上的序幕。然而這支鐵軍的誕生歷經坎坷。

徐曉蔚介紹稱,1936年12月發生的“西安事變”雖然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但他內心極不情願。直到1937年接連爆發“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情況岌岌可危,蔣介石才逐漸認清形勢,將重心轉移至抗戰。

國民黨軍隊的虎視眈眈讓多路紅軍在整編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但紅軍戰士的堅毅品質以及萬分緊急的形勢讓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的險惡用心一次次落空,也確保了新四軍在日後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地位。

敵後戰場牽製日軍正面作戰

在隨後八年的抗戰中,新四軍在自身異常困難的情況下斃傷日偽頑軍29.37餘萬人,光復國土25.3萬平方公里,建立8個抗日根據地,解放人口3400萬,佔華中淪陷區人口50%以上。

此外,新四軍在戰略上配合正面戰場,陷日軍於腹背受敵的困境,迫使16萬日軍和23萬偽軍固守華中佔領區不得脫身,從而牽製其正面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行動。

徐曉蔚說,新四軍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方針,挺進華中敵後地區,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築起“華中人民的長城”。

為解放上海和新中國外交奠定基礎

1947年1月,新四軍撤銷番號,十年的歷史畫上句號。但新四軍戰士們將鐵軍的品質繼續發揚光大。

1949年5月,上海戰役打響,新四軍老戰士們投入了解放上海的決戰。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粟裕、第一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等戰役指揮官均出自新四軍,為上海解放奠定重要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新四軍戰士們又奔赴另一個“戰場”,為國家的外交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中國的歷任外長中,陳毅、姬鵬飛和吳學謙都出自新四軍。新中國第一批11名外派大使中,也有5人來自這支鐵軍。

新四軍在抗日戰火中應運而生,為民族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鑄就了“鐵軍精神”。進入新時代,如何運用創新形式繼承發揚“鐵軍精神”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

對此,長橋街道交出了一份答卷。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樞紐,通過線下講授與線上直播的同頻共振,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歷史教材,讓“四史教育”化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讓鐵軍精神在互聯網上異塵餘生更多閱聽人,真正打造成宜居樂學的鄰裡社區。

作者:孫欣祺

編輯:孫欣祺

責任編輯:楊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