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984》與《審判》的隱喻:兩種類型的資訊隱私問題

資訊倫理是數字化生存的道德維度,資訊倫理學是新興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所謂“數字化生存”的當代社會,不能沒有資訊倫理學的引導和規範。本書以資訊法律與資訊倫理的關係為切入背景,在論述資訊權利之道德意蘊的基礎上,從資訊開發、資訊管理、資訊傳播、資訊消費四大方面展開對資訊倫理的分類探討,並就電子商務、虛擬技術、全球化、大數據等特殊問題進行具體的倫理分析,從而呈現出資訊倫理學大致的整體模樣,並彰顯其與某些相關的、類似的應用倫理學分支的區別。本書為相關理論研究提供了一種可資參考的反思框架,也可作為各種各樣的資訊活動中解決實際倫理問題的一種道德指南。

《1984》與《審判》的隱喻:兩種類型的資訊隱私問題

在資訊技術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運用的現代社會,尤其在所謂大數據時代,資訊隱私問題是所有隱私問題中最為突出、最為人們所擔憂的問題。資訊隱私問題涉及個人資訊,表現為個人資訊的收集與處理這兩個不同的方面;或者說,個人資訊的收集與處理是資訊社會尤其是大數據時代隱私問題的兩個主要相關方面。西方學者在討論與這兩個方面相聯繫的隱私問題時,往往以《1984》和《審判》這兩部著名的小說為隱喻。

《1984》是英國左翼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於20世紀40年代末出版的一部政治寓言性質的小說。在這部小說中,喬治·奧威爾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未來社會,通過對這個社會中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的細致描述,揭示任何形式下的這種社會都必將導致人民甚至整個國家陷入悲劇。喬治·奧威爾在小說中設想: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瓜分,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來鉗製人們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監視功能的“電幕”(telescreen)來控制人們的行為,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國內外敵人的仇恨來維持社會的運轉。

在西方學界,許多論者一直用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的隱喻來描述收集與處理個人資訊所引起的問題。從隱私的視角來看,喬治·奧威爾的《1984》,表現為以“電幕”為典型形式的監控的危害,涉及的是對公民的監控而造成的隱私問題。因監控而產生的隱私問題,主要根源於監控者通過監控系統對公民個人資訊的收集。隨著資訊技術的普及,監控設施逐漸遍布社會的每個重要角落。這樣的監控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無處不在的監控對犯罪行為起到威懾作用,為調查犯罪取證提供方便;另一方面,這樣的監控系統可能收集到大量並非犯罪嫌疑人的個人資訊,從而使得這些個人資訊處於隱私風險之中。貝特·羅斯勒在談到監控所造成的隱私問題時說:“當我們上街購物時,我們當然預期會被其他人看到,預期會與其他人接觸。我們預期其他人會看到或注意我們今天的樣子、我們的穿著如何,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們預期在付款台前我們很可能會偶然碰見熟人或與完全陌生的人進行交談。換言之,我們預期我們可能碰到特定範圍的(基本上)不相識的人,而且我們預期這些人將對我們做出何種行為,即他們(基本上)會與我們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不會對我們做出評論。但我們不會預期以此種方式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我們被拍攝下來然後又轉化成可以不問時間、地點地公開複製和展示的東西,這些東西可以被分析、傳播和控制。如果我們知道有那樣的觀察,那麽,我們可能會十分不同地行動或至少根據我們對正被拍攝的意識而做出我們的行為。”在監控所收集到的個人資訊中,有不少是人們在知道有監控的情況下不會給出的資訊(貝特·羅斯勒所謂“不會預期以此種方式被看到或被注意到的我們被拍攝下來”的資訊),也就是說這樣的資訊具備隱私的性質。當然,監控並不是收集個人資訊的唯一途徑,但因為監控最有可能違背個人意志地收集個人資訊,所以我們此處對個人資訊之收集方面的隱私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於監控行為。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的長篇小說《審判》講述的是銀行助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並被處死的故事。約瑟夫·K在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醒來按響吃早餐的鈴聲時,進來的不是女仆而是兩個官差,宣告他被捕,並被法庭審判有罪,他雖然被捕,但卻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認為一定是法院搞錯了,堅信自己無罪。從此,約瑟夫·K同這場明知毫無希望的訴訟展開了一生的交戰。在《審判》中,卡夫卡描述了一個懷有讓人難以理解之目的的官僚機構,這個官僚機構利用人們的資訊來做出事關普通人的重要決策,但卻又讓普通人不能獲知自己的資訊是如何被利用的。《審判》的隱喻所表達的問題在類型上不同於監控所造成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不會導致壓抑或恐懼;相反,它們是資訊處理方面的問題——對數據的儲存、利用或分析,而不是資訊收集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現代國家機構與人們之間的關係。它們不僅因造成無助感和無力感而使個體沮喪,而且還通過改變人們與為他們的生活做出重要決策的機構之間關係的性質而影響到社會結構。

以《審判》作為一種關於個人資訊方面的隱私問題的隱喻,最先始於丹尼爾·索洛夫(Daniel J?Solove)。丹尼爾·索洛夫認為,《1984》的隱喻聚焦於監控的危害(例如壓製和社會控制),可能適於執法部門對公民的監視。然而,電腦數據庫中的許多數據並非是特別敏感的數據,如種族、生日、性別、住址或婚姻狀態,等等。許多人並不喜歡隱瞞他們所住的旅店、擁有或租用的轎車、飲用的飲料種類等方面的資訊。人們通常並不會采取很多措施來讓那些資訊得以保密。儘管並非總是如此,但人們確實經常在其他人知道有關資訊的情況下並不感到不自在。因此,丹尼爾·索洛夫在許多西方學者通常以《1984》作為收集與使用個人資訊所引起的隱私問題之隱喻時,選擇《審判》來隱喻另一類個人資訊方面的隱私問題——個人資訊處理方面的隱私問題。

以《1984》和《審判》這兩部著名的小說為隱喻,旨在引起人們對個人資訊的隱私問題的關注和重視,但隱喻只是一種初始的途徑。如果要真正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那麽就不能僅僅停留在隱喻給人們帶來的感性的刺激或震撼層面,而必須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探討,以深入的學術研究來揭示問題的實質並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事實上,不少西方學者不僅認識到個人資訊的收集與處理方面的隱私問題的嚴重性或重要性,而且對這些問題做了有見地的理論分析,獲得了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研究成果。

附:本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資訊活動的雙重規範及其相互關係

第一節資訊法對資訊行為的強製性調控

第二節資訊倫理:資訊行為主體的意志自律

第三節資訊法與資訊倫理的協同

第四節資訊活動領域中執法者的倫理考量

第二章資訊權利的倫理反思

第一節資訊權利及其道德價值

第二節資訊權利行使的倫理原則

第三節面對資訊權利保護危機的倫理對策

第三章資訊開發的道德製約

第一節資訊開發中的倫理問題

第二節確立資訊開發的道德原則

第三節資訊開發中的倫理關係

第四節資訊開發道德的實現途徑

第四章資訊管理的道德責任

第一節資訊管理及其倫理問題

第二節資訊資源管理的道德監控

第三節資訊安全管理的道德保障

第四節資訊管理者的道德責任

第五章資訊傳播的道德過濾

第一節資訊傳播的自由品格

第二節傳播自由的道德限制

第三節道德過濾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第四節道德過濾的策略與模式

第六章資訊消費的道德選擇

第一節開放的資訊太空與自由的資訊消費

第二節資訊消費者的道德偏好

第三節資訊消費者偏好的理性定位

第四節有選擇的、合道德的資訊消費

第七章電子商務活動的道德調節

第一節電子商務的道德訴求

第二節電子商務的道德向量

第三節電子商務的道德調節維度

第四節電子商務道德主體塑造

第五節電子商務道德環境建設

第八章虛擬倫理與現實的道德生活

第一節虛擬世界的價值取向

第二節虛擬倫理對現實倫理的影響

第三節現實倫理:虛擬倫理設計的客觀參照系

第四節虛擬倫理訓練

第五節虛擬社區及其道德控制

第九章全球化與資訊倫理

第一節多維度的全球化

第二節全球性的資訊通道

第三節資訊倫理的本土資源

第四節不同文化背景的資訊倫理整合

第五節全球性資訊問題的倫理審視

第十章大數據時代個人資訊收集與處理的隱私問題及其倫理維度

第一節《1984》與《審判》的隱喻:兩種類型的資訊隱私問題

第二節監控——個人資訊收集中的隱私風險

第三節個人資訊處理的隱私問題及其倫理後果

第四節規範條件與物質條件:法律、道德和技術對資訊隱私的保護

參考文獻

後記

數字化生存的道德太空——資訊倫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 呂耀懷 等 著

ISBN: 978-7-300-26037-2

定價: 58.00

出版日期: 2018-10-31

即將上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