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非遺傳人曹章玲:做好牽線木偶背後的女人

(愛國情 奮鬥者)非遺傳人曹章玲:做好牽線木偶背後的女人

中新網廣州6月25日電 題:非遺傳人曹章玲:做好牽線木偶背後的女人

作者 李凌 景棠

木偶的生動表演取決於躲在圍布下的操控者。 李凌 攝

帶有濃鬱粵西風味的高州木偶戲,被當地人俗稱為“鬼仔戲”或“鬼戲”。在高州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心目中,“鬼仔戲”是兒時久遠而溫馨的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高州木偶戲的“黃金時代”,整個高州有兩千多班木偶戲班,一年能演出一萬多場,可謂盛極一時。

高州市木偶戲傳習所所長曹章玲,便是在木偶戲盛行時入行,迄今為止從藝已有40多年了。

木偶戲表演,需要演員一手舉木偶,一手牽動木偶做動作,非常辛苦。 李凌 攝

牽線木偶的掌控者

據記載,高州木偶於明朝萬慶年間由福建傳入的布袋木偶發展而成,400多年來,一直是民間迎神賽會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

“表演木偶戲比自己演戲還要辛苦。”曹章玲說,表演者不僅要學習表演的唱、念、做、打基本功,還要學習如何靈巧地操控木偶,讓觀眾感受到木偶表演的生動逼真。

木偶戲表演,觀眾只能看到圍布上面露出的木偶,卻看不到“躲”在圍布後面操控木偶的演員,儘管如此,這些“幕後工作者”們卻不敢有一絲懈怠。“木偶雕刻出來就是定型的,只有通過配唱、表演、劇情等等相配合,表現出人物角色的喜怒哀樂,從而吸引、感染觀眾。”曹章玲說。

要練好木偶戲,托舉功、手簽功、台步功三大基本功一項都不能落下。台步功是每一個戲曲演員必備的技能,但是托舉功和手簽功卻是木偶戲演員的“額外功課”。表演過程中,演員仿佛有三頭六臂一般,嘴裡要根據生、旦、淨、末、醜不同角色唱出不同腔調,腳下要靈活走不同的台步,一隻手舉著幾斤重的木偶,一隻手牽動木偶做動作。由於長期舉木偶,曹章玲的左手臂明顯比右手臂粗。

造型、神態各異的木偶。 李凌 攝

堅守“陣地”的傳承者

與大多數傳統戲曲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在電視和網絡早已大眾化、文化市場消費多元化、娛樂方式爆炸化的今天,木偶戲當年那種“台下人頭湧,陶醉一大方”的熱鬧場景已一去不複返,面臨逐漸失去觀眾的尷尬。

演出場次少、收入低,曹章玲先後“轉戰”了三個劇團,前兩個劇團都因為沒有演出、發不出工資等原因,最終黯然解散。但曹章玲很堅定,“我覺得七十二行,行行都要有人做。”因為熱愛,儘管曾經輝煌一時的木偶戲劇場已是門庭冷落,但曹章玲一直堅守著,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

1992年,曹章玲所在的高州木偶劇團到北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匯演,演出劇目《柳毅傳書》獲得了包括劇目類、音樂設計、優秀表演和舞藝在內的四大獎項;此外,劇團還應邀到法國、德國等國家和港澳台等地演出,參加上海世博會、深圳文博會、廣東省藝術節等,獲得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2006年,高州木偶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曹章玲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高州木偶戲傳承人,之後,劇團也從二類演出團體提升為一類公益性事業部門,確保了演員基本工資的財政撥款。

曹章玲展示木偶戲的托舉功和手簽功。 李凌 攝

傳統技藝的創新者

演員的生存危機得到解決,卻又面臨失傳的危險。

“演員整體年齡偏大,年輕演員太少了。”曹章玲覺得,如何讓年輕人喜愛這項藝術是當務之急。

為此,曹章玲嘗試創新兒童劇目,送戲下鄉到高州市一小、市附一小等學校演出,《武松擒虎》、《鬥雞》、《狐假虎威》、《孫悟空大戰牛魔》等使用卡通、動物形象較多的木偶來表演,受到了學校師生的歡迎。

“哪怕只有三兩個學生(看了之後)印象很深,有意想來學,木偶戲就後繼有人了。”曹章玲說。同時,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曹章玲也嘗試用木偶戲將粵劇和現代歌曲結合,不斷創新。

曹章玲對木偶戲的市場前景還是充滿信心的,她說,做了這麽多年木偶戲,當然還是希望看到這項技藝能繼續生生不息傳承下去,她相信有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高州木偶戲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