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地曾是中國領土,為何被明朝三次平叛後,還反倒宣告脫離

明英宗朱祁鎮執政年間,可是發生了幾件憋屈事,但這次說的還不是“知名度”較高的北征瓦剌失敗的那次“土木堡之變”,而是自1441年始,至1449年才結束的長達九年之久的三征麓川

其實,更多人還是認為“土木堡之變”對明朝的影響才是最大的,但實際上土木堡那次傷痛也只是一時,明朝當時確實損失慘重,不過當時的明朝實力鼎盛,遠不是瓦剌可以企及的。而且充其量來說,明朝也只是一次戰鬥的失利,後續還可以憑借強大實力及時止損。

可是三次麓川之戰,甚至對現今東南亞的政治格局都造成了影響。

先從地理位置來看麓川之戰的後續影響。

麓川位於現在雲南省的西部位置,屬於一個強大的地方性質的政權。

麓川為少數民族傣族的政權,最早在1311年由思可法建立,一直到1448年滅亡,一共在歷史上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時間。

思可法最初是靠著向元朝進貢而被封為“麓川路平民總管府總管”的稱號,麓川剛開始發跡的時候,地盤十分有限,具體範圍是如今雲南省隴川縣、瑞麗縣和緬甸境內的部分地區。

大家都知道,那個時候西南少數民地區的最高執政長官都叫“土司”,而這些土司大多以本民族作為聚落,彼此之間也是時有戰爭發生。到了元朝末年,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麓川也趁此機會兼並了不少的土司。再後來,麓川已經成為是可以割據一方的勢力了,而當元朝政府發現時已經為時過晚了,而且幾次用兵又都失敗了,索性又封授思可法為"平緬宣慰使司的宣慰使"。

這時的麓川已達到了實力的巔峰態勢,幾乎整個瀾滄江流域以西的區域都在其管轄範圍之內,面積大概有十三萬平方公里左右。

看清地緣後,還要明白麓川的政治情況。

前文提到,思可法為麓川第一任君主,後來趁著元末大亂的機會,正式稱王建國。

思可法一直熱衷於開疆拓土的事業,而在其強大的武力面前,其他小王國和土司要麽就是被武力兼並,要麽就是主動加入。

而在麓川迅速擴張的態勢終於引來元朝注意之時,元朝軍隊實力早已不複當年之勇,再加上麓川佔據地理位置的優勢,元軍也是輪番戰敗,雖然麓川打了勝仗,但是畢竟國力有限,肯定是消耗不起,最後在戰勝情況下主動求和接受冊封。

自此,麓川雖然劃為元朝領土,可還是一個獨立性質的王國。

公元1371年,在思可法去世十年之後,麓川王位傳到了其兒子思倫發的手中,思倫發接替王位後,也繼承下了繼續吞噬和兼並西南地區的興趣愛好。

了解麓川政治情況後,再看其整體的明朝時期的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情況。

思倫發剛接位時,明朝已經拿下遼陽,對整個遼東也是信誓旦旦,而西南邊的四川也被徹底平定。到了思倫發接位的十年後,雲南也被明朝平定,思倫發忌憚於中原王朝的強大實力,也主動派出使者交好,後來麓川又成為了明朝的附屬王國。

可思倫發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的眼界也遠不至此,而且似乎對朱元璋“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也是頗有研究,而自己對周圍弱小部族的侵略也從未停止。思倫發才剛稱臣的第二年就耐不住性子了,但是也很快就在下一次衝突中被明朝軍隊擊敗。

“君子報仇,三年不晚”,思倫發戰敗後利用了三年的時間又集結大軍發起“定邊之戰”,誓要一雪前恥。

可思倫發這次敗的更慘了,因為自己本來就是突挑戰爭,士兵方面也是以多打少,另外戰場上還有訓練過的大象助陣,結果卻等於是親自給西平侯沐英軍的軍事生涯中添上了光輝的履歷。

然而比軍事慘敗和再次求和的後果還要嚴重的是,麓川的眾加盟部族都紛紛宣告脫離麓川,而且還主動歸附明朝,明朝則是實行“分裂”麓川的政策,一共原麓川領土設立了五土州府和五長官司。

原本不可一世的強大政權王國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此時的實力與土司級別無異。

三征麓川之戰

麓川的強大,肯定不是明朝政府願意看到的事情,對麓川繼續實行剝削和壓迫的政策就是必須的。

而麓川的王公貴族們之前那是何等威風,可現在真的是實際上的“奴顏屈膝”了,而如何實現麓川王國的複興,就成了所有麓川人民的共同願望。在麓川王國第二任國王思倫發去世的三十年後,麓川終於在幾十年的韜光養晦後緩了過來,而麓川元氣恢復後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把丟掉的地盤重新奪回來。

老思家畢竟祖上顯赫,影響力自然不是一般吐司可以比擬。從1428年開始,在時任麓川王思任發的帶領下,麓川大軍不斷的進犯西南州府,還曾多次在小範圍的軍事衝突中擊敗明朝軍隊。

可是礙於當地軍隊素養較差,而且麓川又地處西南邊陲,軍隊數量也是十分有限。最終,在經過朝堂上的幾番議政後,還是決定大規模調兵遠征麓川。

公元1441年,明英宗朱祁鎮派出十五萬大軍,命蔣貴為主將、王驥為提督軍務,兵發三路直取麓川。明軍所到之處麓川無人能擋,城池接連被破,軍民損傷十餘萬,麓川王思任發被破棄城而逃。

戰後,王驥封靖遠伯,蔣貴被封為定西候,一怔麓川大獲成功。

明軍雖然獲勝,可是西南地區畢竟不是一個適合大規模駐兵的地方,可這也就等於是給了思任發卷土重來的機會。

公元1443年到1445年,明朝二征麓川。最終,緬甸宣慰司因為忌憚明朝的軍事威脅,主動交出思任發,二征麓川也以思任發被斬首而告終。

二征麓川再次獲勝,但是此戰的影響巨大!

思任發雖死,不過其子思機發還是負隅頑抗,明朝不堪其擾再次派出王驥出征,這一戰中思機發被殺,大明軍威震懾西南。

不過麓川這一家子屬實生命力頑強,思機發的弟弟又思祿發冒了出來,並以孟養作為大本營。但是連年的征戰,明朝也吃不消,最後與思祿發達成協議,永遠不許其跨越金沙江半步。

至此,三次麓川之征全部結束!

三征麓川是對是錯

三征麓川雖均以勝利告終,不過對國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但是結合當時背景來看,即使消耗再大,這仗也是非打不可。

在當時思任發的時代,麓川的王公貴怎們就始終對大明是不屑一顧的態度。思任發先是隨意向大明屬國動武,而大明卻還主動勾銷麓川的稅務,以示安撫,不過這換來的卻是更大的“胃口”。

西南地區各土司勢力錯綜複雜,保持其勢力均衡和繼續其矛盾衝突,才是明朝希望看到的,而麓川的強大顯然不屬於明朝的西南政策。

另外,這事還要從長計議。

現在的越南古時還稱交趾,而交趾和麓川類似,對明也是叛、附和不斷,而明朝對交趾經歷了征討、安撫、自治成為藩屬國的過程。

其實影響遠不是直接領土成為藩屬國這麽簡單,還意味著明朝失去了在西南的威望,而交趾的鬥爭過程也等於是給其他小國家和勢力提了個醒,更深遠的意義則是,中國失去了南部位於中南半島的出海口。

三征麓川有何後果

前文提到第三次征討麓川後,將思祿發限制在金沙江以南,而木邦和孟密在瓜分了麓川的土地後,也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力量。可是後世的明朝無力大規模南征,又征調思祿發製約木邦和孟密。

可是思祿發打了幾場勝仗後,明朝又發現大事不妙,又要求思祿發退回,這自然讓思祿發難以接受,索性自立為王,不再聽從調遣。

還有前文提到二征麓川時,是緬甸宣慰司交出的思任發,而思祿發牢記此仇最終滅了緬甸,明朝卻無力救援。

可是當時緬甸宣慰司的兒子卻逃了出來,還成立裡緬甸史上的“東籲王朝”,而東籲王朝這個逃難成立的國家最後卻成為了西南的最大勢力。

東籲王朝最終收服西南個分散土司勢力,還完成了緬甸歷史上的一次統一,雖然萬歷曾一度獲勝成功收回,但是奈何影響力有限,不久就又丟了。

不可否認的是明朝對麓川的軍事行動十分成功,不過政治上卻是一場失敗,而且其影響延續至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