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首個「全國成人精神障礙抽樣調查結果」出爐,精神疾病可能成為第三大疾病

4月18日上午,由《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社和《生命時報》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成果高峰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

4月18日,參與論壇嘉賓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合影

論壇上,研究負責人黃悅勤教授詳細解讀了「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的主要成果,來自國內精神衛生領域的權威專家就此結果展開深入討論,積極建言獻策。

受訪專家

黃悅勤,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乾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全國成人精神障礙抽樣調查結果」出爐。今年2月18日,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團隊「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的第一批主要結果,該研究是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

黃悅勤介紹,不同於以往的地區性調查,此次調查範圍更全面、結果更權威、數據更可信。

據悉,歷時3年(2013-2015年)的「中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及衛生服務利用的研究」(簡稱「中國精神衛生調查」),是衛計委和科技部共同資助的科研項目,於2012年立項,調查對象包括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港澳台)18歲以上社區常住6個月以上的居民,實際樣本量達到32552人,應答率為84.3%。

調查內容包括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間歇爆發性障礙、進食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老年期癡獃等七大類36小類的精神障礙疾病。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成人任何一種精神障礙(不含老年期癡呆)終生患病率為16.57%,12月患病率為9.32%。

從病種來看,構成精神障礙的五類主要疾病中最高的為焦慮障礙(4.98%),其餘依次為心境障礙(4.06%)、酒精藥物使用障礙(1.94%)、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0.61%),65歲老年期癡呆終生患病率為5.56%。

黃悅勤表示,1982年起,我國曾與世界衛生組織(WHO)進行過一個全國5萬餘人的大樣本調查,當時顯示,1982年成人精神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12.96%,1993年又進行了一次全國2萬餘人7地區的調查,結果終生患病率為13.47%。

根據今年的數據,我國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患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精神障礙情況在全球範圍內尚處於中等流行強度。

從影響因素角度分析,不同精神障礙12月患病率的影響因素中:

女性、離婚/分居、喪偶是心境障礙的危險因素

較高的學歷和受教育水準是焦慮障礙的保護因素

女性、高齡為酒精藥物使用障礙和間歇性爆發障礙的保護因素,但較高受教育程度為間歇性爆發障礙的危險因素

對於老年期癡呆,高齡為危險因素,已婚的患病率低於非在婚患病率,而受教育程度高、高收入為保護因素。

對於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性障礙,高齡、城市居民、高中以上的受教育程度為保護因素,而非在婚的狀態為危險因素

黃悅勤介紹,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的疾病負擔研究顯示,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負擔佔疾病總負擔的10.4%,神經精神問題已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個突出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婚姻、移民、休閑、老齡化等社會心理和人口學因素髮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此帶來的心理壓力、生活方式、家庭結構的改變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的上升趨勢。

過去公眾對精神類疾病不了解、不識別,很少意識到尋求精神科醫生規範治療。實際上,從終生患病率來講,精神障礙甚至不低於糖尿病、高血壓,亟需各方重視起來。

第一,國家應加大財政投入,大力培養精神專科人才。目前全國精神專科醫生2萬人,每10萬人才擁有2個精神科醫生,數量遠遠不及香港、台灣地區水準,更無法與歐美比較。

第二,還應建立完善的精神疾病醫療保障體系,地方和社區多設立精神衛生機構,加強社區康復保障,提高患者就醫的可及性。

第三,醫療機構要多培訓綜合科醫生學習了解精神疾病癥狀,讓精神專科醫生也參與到多學科會診中來。

第四,精神專科醫生需提高精神疾病的診治水準,非專科醫生應提高識別能力,將患者適時轉診到精神科接受治療。

第五,媒體及公眾人物應當大力提倡,不要歧視精神障礙的患者,幫助他們更好地回歸社會。

第六,公眾要消除對精神病人和精神專科醫生的偏見,不要一提到精神疾病就想到抑鬱症,要了解精神障礙疾病的種類很多。

第七,作為病人也要消除病恥感,有病的話要積極尋求治療。

專家研討精選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主任

王 宇

這次大型的流行病學調查,對我國精神障礙疾病負擔有了一個客觀認識。深入挖掘數據,將對今後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精神疾病可能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癌症的第三大疾病。當前世界各國都面臨精神衛生資源供給不足,精神疾病診斷難度大、識別難,病恥感等文化倫理問題,使得患者經常耽誤治療。

為促進患者及時診斷和治療,需要多方面改善。

第一,普及公眾精神衛生健康教育,提高公眾的認識,減少抵觸和歧視。

第二,製訂積極的政策,滿足公眾對專業醫護人員和醫療設備的需求。

第三,調整臨床藥物管理規則,有利於非精神科醫師開處方,提高藥物乾預的可及性。

第四,加大對精神類藥物的研發力度。

最後,呼籲全社會改變對精神疾患的傳統觀念,消除歧視和偏見,形成理解包容的社會環境。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

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院長

馬 辛

目前,我國整體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在增長,同時,我們還面臨著精神疾病的民眾知曉率低、精神疾病負擔重、精神障礙治癒率低、精神衛生醫療資源整體缺乏、精神衛生領域人才數量短缺等問題。

希望通過這次大型科研成果的發布,讓政府、社會、媒體各界來正視我們國家精神衛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尤其是從科研立項上給予精神衛生領域更多的科研支持。

WHO西太區前精神衛生顧問、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編輯部前主任

汪向東

該調查結果是一座寶庫,值得慢慢深挖。作為一項大規模的全國性調查,調查的整體設計嚴謹性以及獲得的寶貴經驗,值得世界學習。

這次流調中國提供了準確的患病率數據,為其他國家或WHO相關數據推算上做出了很大的國際貢獻。

媒體與精神衛生工作密不可分。如果精神衛生隊伍中能有一批人懂得媒體操作規則,善於跟媒體溝通合作,將精神衛生知識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給公眾,則會事半功倍。

但首要的是,每個精神衛生傳播者都應從關心自己「今天累不累,開心不開心,跟人處得愉快不愉快」開始,關心自己,才能幫助他人。

北京大學醫學部前副主任、

北京大學醫養結合研究中心主任

李 鷹

我特別關注了調查報告中65歲以上的老年期癡呆患者的數據情況。

我們非常關注調研數據對現實養老領域裡的應用作用,以前,我們發現養老院有些老人的行為舉止和精神表現異常,當然性格脾氣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如何去做正確識別。

黃教授在開展這項研究的同時,也將科學的知識在我們中心合作的養老機構中去推廣,由於她的推動和科普培訓,有些養老機構結合當地現實情況,在機構內部成立了記憶康復中心,從科學角度,教會管理人員識別和幫助老人緩解精神障礙問題,並給家屬科普疾病知識,消除病恥感,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我們期待這個研究項目能夠繼續深入和持續下去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將老年精神衛生與基層醫養結合融合發展,這類研究結果將會對未來老齡社會的醫護服務作出更大貢獻。

本期編輯:歐陽雲霜張宇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