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獅子原來自非洲,石獅為何成了中華文明中家宅的守護神?

我國古代社會中,重要的建築物前一般都有一對莊嚴威猛的石獅來鎮守,這也是我們古代中華文明中極具審美藝術的一種傳統文化。

可是,自然界中的獅子原產自非洲、西亞及美洲等地,它們怎麽又成為了我們古代中華文明中辟邪、鎮宅的靈獸了呢?

據《後漢書·西域傳》記載,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西域的安息國(今伊朗)遣使給東漢王朝送來了一隻獅子,這是我國古代文獻記載中第一隻進入中原的獅子。

見慣了老虎、豹子等猛獸的中原人,又見到了一種堪比老虎威猛的獅子,自然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和興趣,許多藝術家便躍躍欲試,為其造像。

然而,獅子作為單獨引進來的猛獸,只能圈養在了深宮裡,平民很難見到。

於是,民間藝術家們憑借傳說和書籍中的記載,發揮自我的藝術想象力,運用大膽的取捨、集中、誇張、突出傳神等中國傳統的藝術手法,開始了我國石雕獅子藝術的創作。

根據現在的實物來看,我國的石獅始於東漢,初盛於南北六朝,在唐代達到興盛,後經宋元的延續,鼎盛期出現在明清。

現存最早的石獅是東漢時高頤墓前的石獅(刻於209年),在四川雅安姚橋。陝西省鹹陽市唐順陵的石獅,是武則天為其母親楊氏陵墓建造的,是現存石獅的代表性作品。

盧溝橋上修建的“石獅群”修建於金朝,橋的柱頭上都刻有玲瓏活潑的石獅子,每隻石獅子又隱藏著小獅子,最小的僅幾厘米,極不容易數清,所以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俗語。

我國古代的石雕獅藝並不是對活獅子直接摹寫,而是注重裝飾性,強調形體、神態的和諧統一。

古代人們對石獅的形態和安放位置等有很多講究,比如大門兩側石獅昂頭前視,其他門則是回首相望。石獅口角的飄帶及脖頸上佩戴的飾品(響鈴、鏈條等)表示被馴服之意。

石獅造型中,相貌威嚴、傲然端坐、足踏繡球,口含珠者為雄獅;略做蹲態,撫弄著活潑可愛的幼獅,給人以溫馴之感的則為雌獅。一般雄獅居右,雌獅居左。

從整體上看,石獅的組成主要包括頭、軀乾、四肢、尾巴。而獅子的頭部又體現了其造型的重點。民間有“九斤獅子十斤頭”的說法,生動地說明了石獅的頭部在整體造型中的重要地位。

眼睛又是整隻石獅的傳神之處,所以藝術家們對石獅眼睛的刻畫往往又作了藝術性的誇張處理。常見的有八字眼、倒八字眼和一字眼三種造型。

自然界的獅子嘴巴正面呈人字形,而我國古代石雕獅子的口寬而方,張口時可以一直延伸到耳朵下面。“獅子大開口”的俗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特點。

石獅的軀乾主要有蹲獅和走獅兩種造型。蹲獅挺胸不駝背,胸部結實而豐滿,前腳直立而後腿蹲伏,腹部一般作收縮的姿態,從而表現其昂揚的雄姿。

四腳是體現石獅雄健威猛的重要組成部分。蹲獅體現的是前腳支撐有力,後腿盤曲穩固。獅爪的造型也是極盡誇張,其銳長的趾爪像是要嵌入下面的堅石一般,令人望而生畏。

現在很難考證,具體是從何時起,石獅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文明中作為家宅的“守護神”而出現的。

但從東漢起,至魏、晉、唐乃至清代,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中,石獅最早是作為驅魔辟邪、鎮守陵墓的靈獸,後來又發展為歷代重要建築物前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的石獅使我國的石獅雕刻藝術達到了高峰。唐代的十八座帝王陵墓前都有石獅守衛。這些石獅造型各不相同,一個個都體型高大,身軀飽滿,骨骼肌肉強勁,給人一種屹立不拔,堅不可摧的氣勢。

明清兩代,石獅已經基本完成了其程式化的造型,並逐漸發展形成了南派和北派兩大派系。北派的石獅雄壯威武,四肢筋肉明顯,眼睛呈蛋狀;南派的石獅活潑有趣,身軀呈筒狀,四肢短小,眼睛呈圓球狀。

就這樣,我國古代石獅脫胎於自然界的真獅,經歷代能工巧匠之手的創造,融入中華文明的審美觀念和傳統文化,形成威猛莊嚴的石獅文化,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本文參考自《燦爛中華文明·藝術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