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武則天與唐高宗合葬之乾陵,124件神道石刻再現盛唐天氣

隋唐完成了社會的大一統,社會逐漸穩定,經濟也不斷發展,這一點直接反應到了陵墓的建制上來。唐代皇陵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巨集。另外,陵區內有很多殿宇樓閣組成的地面建築,有大量威武雄壯、富有時代氣息的陵墓石刻。

乾陵有歷代皇陵之冠的美譽,乾陵石刻也以其巨集大的布局、雄偉的氣勢、眾多的種類數量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撼。乾陵為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陵區仿造京師長安城建制。自乾陵以後,各唐陵基本都遵守著乾陵所開創的陵墓石刻制度模式,少有改變。

乾陵石刻遺存總計有124件,四門各有石獅一對,北門外另外有仗馬和牽馬人各三對,其余均分布於朱雀門(南神門)外司馬道兩側。乾陵石刻營造了一個現實國家的鏡像,一個以過世帝王為中心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協助帝王實行其統治的文武百官——60朝臣畫像與蕃臣像,有整齊肅穆的儀仗——長人長上與仗馬及進馬官,有護衛陵寢的警衛——左右監門衛大將軍、羽林衛將士及四門石獅等等。

乾陵石刻在整體布局上嚴格按照中軸線左右對稱的原則排列,顯示出秩序美。構圖上強調靜止與穩定,不追求動態的生動性。石獅全部采取了穩定的蹲踞姿態。人物也都恭敬肅立,袖擺貼身下垂,絕不隨風飄動。乾陵石刻這種靜止的追求,除了體現儀衛的整肅,在莊嚴和肅穆中體現皇權的崇高,對於永恆的希求也是重要原因。

東漢、南朝時期的那種裝飾華麗、升騰靈動的有翼神獸,在唐代逐漸被現實中的動物形象所取代。獻陵用犀牛代替了有翼神獸,昭陵六駿是太宗騎乘過的戰馬,乾陵翼馬與順陵天鹿只是在馬與鹿的身上加上羽翅來表明祥瑞的功能,泰陵以後翼馬的翅膀造型越發簡化。

隨著佛教的東傳,獅子這一形象在唐代陵墓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取代了南北朝時期的天祿、麒麟的職能,被置於陵前作為警護之用。乾陵、順陵前石獅為唐代石獅精品,從獅子的各面來看,都能使人感受到力與健的美,氣派巨集偉,生動有力。

唐代皇陵前除石獅、石望柱之外還出現了鸞、龍馬和邊境各族及中亞各國國王像。唐代神道石刻群有著嚴格的等級差別,如鸞、龍馬和獅子只有在帝王陵前才能設定。陵墓前設定藩國君王像在唐時出現,《長安志圖·昭陵圖說》和《文獻通考》都有記載,現乾陵前還存有幾十個殘石像,其雕刻技法和造型都勝於前代。

原文作者:張敏

原文來源:《藝術品鑒》2018年10月刊《墓前石刻藝術》

(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鑒》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合作美術館

合作雜誌精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