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王室衰落諸侯崛起,東周列國疆域形成,爭霸征戰連年不斷

周王室衰落諸侯崛起,東周列國疆域形成,爭霸征戰連年不斷

前文所述平王東遷,標誌著西周的消亡和東周的開始,旦也預示著周王朝的衰敗頹已成不可逆的定局。東遷後的王都洛邑,地處今河南省西部。王室的東、北、西三面是周平王東遷時所依靠的鄭、衛、晉、秦四國,它們像衛星似的環繞在王都周圍,起護衛王室的作用,在春秋初年它們與王室的關係最為密切。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與王室關係密切並十分倚重和當時的一些強大的幾個國家。

01 姬姓鄭國

鄭國據有今河南中部靠北的地方,與周王室的東南部相鄰。它在諸侯中受封較晚,始封君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宣王的弟弟王子友。宣王為了顯示他的“中興”,把王子友封在鄭(今陝西華縣東),就是鄭桓公。周幽王時他被任命為王室的司徒,是掌管民政事務的高級官員。

幽王暴虐無道,桓公預感到王室將會出亂子,怕同歸於盡,就向史伯請教安全之策。史伯告訴他,地處今河南中部的虢、檜(hui會)兩國之間,有河、洛、濟、穎四條河流,交通方便,易於防衛,是很安全的地區,可先把眷屬、奴隸和財產寄放到那裡,等到有機會,就利用王室的車隊佔據這個地區。

鄭桓公依計而行,後來果然得到虢檜一帶地區,在這裡建立了鄭國,並把國都從陝西華縣遷到河南中部的新鄭。鄭桓公和他的兒子鄭武公都很能乾,力量發展很快。桓公保護幽王而被犬戎所殺,武公接替父親的職位,率領大軍護衛周王室東遷。

02 姬姓衛國

周王室的東北邊是衛國。它據有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的大片土地,國都在朝歌(河南淇縣)。衛國是周武王之弟康叔所受封的國家。

康叔名封,先受封於康地(今河南禹縣境)。而衛國原來是商都地區。武王滅商之初,此地原封給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並派管叔、蔡叔監管。武王死,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攝政。管叔和蔡叔對周公攝政不滿,想乘機篡奪王位,便同武庚發動叛亂。周公輔助成王,經過三年的軍事征剿,平定了武庚等人的叛亂,周成王就把這個地方改封給康叔。

由於這個地區處於周王室的衛服地帶,故名其國為衛國。康叔在王室擔任司寇之職,掌管王室的治安,其九世為衛武公。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大戎殺周幽王,武公帶著衛國的軍隊救援有功,得到周平王的特別嘉獎。

03 姬姓晉國

在周王室的北邊是晉國,它是周公滅掉唐國後建立的個侯國。晉國的受封同衛國一樣早,始封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

有一個“桐葉封弟”的故事,據說成王親政當天子時,叔虞還小。一天,成王同這個小弟弟玩要,他將一片桐樹葉剪成一個圭(古代一種玉製禮器,上銳下方呈長條形)送給叔虞,並開玩笑說:“我就以這個封你為諸侯吧”。這句話被周公(有的書上說是史佚)聽見,就要求真正兌現。成王說:“我是和他開玩笑的。”周公說:“天子無戲言。”於是周成王就封叔虞於唐(今山西翼城縣境),建立了姬姓唐國,稱為唐叔虞。

封國建蕃是一件大事,不會如此草率。唐朝的大文學家柳宗元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辨其虛妄。不過,叔虞的受封卻是事實。

叔虞的兒子燮(x謝)父把都城遷到晉水旁(今山西太原附近),改國號為晉,就是後來的晉國。燮父之孫成侯南遷到曲沃(今山西聞喜縣境),穆侯遷於絳(今山西翼城縣東)。穆侯之子文侯護送周平王東遷,後來他又攻殺了與平王並立的攜王。平王對他特別感激,作了一篇(文侯之命》的誥辭予以表彰,並大加賞賜。其賞賜品僅車就達千輛之多。輔佐文侯建立功業的晉薑,將其事鑄於鼎銘,稱為“晉薑鼎”,是春秋早期的一件具有斷代意義的標準青銅器。

04 外姓秦國

周王室西邊的秦國,保護周王室東遷也很有功勞。國君襄公因而被周王晉升為諸侯。秦國的始封君非子是一個替周孝王養馬的低級官吏,因養馬有成績,被封在今甘肅天水的秦地作為周的附庸,他是嬴(ying瑩)姓,故又稱嬴秦。

後來秦的力量逐漸強大,在西阻擋戎人向周王室進攻。周室東遷以後,豐鎬以西、岐山迤東的地區已無力控制,平王就做個順水人情,把它賜給秦國。

春秋初年,秦襄公兒子文公打敗了犬戎,全部據有西周時期的關中地盤,並在勳(qian千)水和渭水交匯的地區選擇國都,把都城從甘肅遷到陝西的隴縣。從此秦東與東周王室為鄰,東北與晉隔河為界,南過秦嶺到達陝西南部,西邊佔有甘肅東部,成為西方一個大國。

05 姬姓虢國

周、秦、晉交界的地區,即今天河南三峽一帶,是周文王同胞兄弟所建立的虢國。虢有東、西、北三支,東虢在今河南汜水縣,後被鄭國所滅。

西虢在今寶雞附近周王室東遷後被犬戎所滅,此即北虢。今天在河南陝縣上村嶺發現了大片墓地,有一座墓中出土的一件銅戈銘文為“虢太子元徒戈”,在另一座墓中出一件銅鬲,有銘文“虢季氏子伎鬲”六字,證明這就是虢國墓地。

虢國是東周王室西邊的屏障,地位重要,周桓王任命虢君為王室卿士與鄭莊公分掌王室大權。可是,在東遷後的百多年時(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55)被晉獻公滅掉。

06羋姓熊氏楚國

周王室東、北、西三面在春秋初年還算是比較安全備的,而南邊則不太平。就在今河南南部丹水和淅水交匯的地方,稱為丹陽,是對周王室頗不馴順的楚國國都。

西周初年,楚與周的關係曾好過一段時期,周成王以子爵封熊繹,楚接受封爵,並北上朝見周王。

在岐山出土的西周甲骨中,有一片上記載著“楚子來告”這件事。但沒過多久,周昭王就兩次率領大軍征楚,在第二次征楚回軍時,中了楚人的計謀,淹死在漢水裡,史載“昭王南征而不複”即是指這件事。

宣王也曾派方叔率領大軍伐楚,並把他的母舅申侯封在申(今河南南陽市),以對付楚人楚國北上不成,就向南發展勢力。西周末年它已控制了長江沿岸的今武昌、江陵一帶。

公元前689年(魯莊公五年)楚文王即位後,就把國都南遷到郢(ying影,今湖北江陵)。春秋初年楚君熊通要周王提升他的爵位,被拒絕,熊通就自稱為王。

周人為了防禦楚人北上,在今天的河南、湖北兩省交界地區,漢水和淮水之間,星羅棋布地分封了一些諸侯國。

在漢水以北有所謂“漢陽諸姬”,可考者有隨(又稱曾,今湖北隋縣)、唐(今湖北隋縣西北)、應(河南魯山縣)、蔡(今河南上蔡縣)、胡(今河南漯河市東)等。這一帶是古代一些民族雜居之地,不僅有姬姓國,還有薑姓的申(今河南南陽市)、呂(又稱甫,今河南南陽市境)、許(初在今河南許昌,後徙河南葉縣)、厲(今湖北隨州市北),媯姓的陳今河南淮陽)、息(今河南息縣),嬴姓的江(今河南正陽)、黃(今河南潢川),偃姓的貳(今湖北應山縣境)軫(今湖北應城縣境),曼姓的鄧(今河南鄧縣境),允姓的都(今河南商密),熊姓的羅(今湖北宜城縣西)等等。這些國家除隋、蔡兩國外,在春秋時多被楚國吞滅而並入楚國的版圖。

在今天中國的東半部,從北到南布列著燕、齊、魯、宋、吳、越等大小諸侯國,它們在周王王室東遷時,因山川阻隔,沒有起什麽作用。

07姬姓燕國

燕國最北,都城在今天的北京地區,當時稱為薊(ji計)。始封君召公奭(shi室),姬姓,原居住在陝西岐山的召地,故稱召公。周武王滅商,封召公於燕而稱為燕召公,周初為王室三分之一,地位很高。

燕國據有今河北北半部的廣大地區,它的東邊是孤竹國,東北邊是肅慎,東南與齊國接界,北邊和西邊是戎狄部族。燕地處北方,與中原各國交往很少,見於傳世古文獻記載的只有齊桓公伐山戎深入燕境一事較為詳細一些。另外,在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的帛書《春秋事語》中,有一章記載晉國攻燕,燕大夫某(名缺)率師抵禦的事。可見春秋時,燕晉間的關係並不和睦。

08 薑姓齊國

燕國的南邊,今山東省的北部和東北部是薑姓齊國,始封君是西周開國元勳之一的薑尚,先以營丘(今山東昌樂縣東南)為都,後遷到臨淄(今山東淄博市)。齊國是一個大國,它的東邊是紀國(在今山東壽光縣,再往東的膠東半島上是萊夷。西以濟水為界,南以泰山與魯國分界,北至今河北省境。

在齊的周圍還有一些力量不強的小國。這些都阻止它向外發展的空間。加上齊國東北的渤海,有漁鹽水利,為齊國的崛起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09 姬姓魯國

齊國的西南部是有名的泰山山脈,在此山脈之南是周公旦受封的魯國,國都在今曲阜。曲阜在商時本稱奄,魯之名是從河南魯山搬來的。周公初封地在今河南魯山地區,武庚叛亂,周公東征勝利,今日山東地區才真正為周人所有。為了對商朝遺族商奄之民進行有效的統治,於是把奄地改封給周公。周公一直在王室輔佐成王,由他的兒子伯禽就封,稱為魯國。

魯國的西南方是宋國,它是商朝的後裔,始封君是商紂王的異母兄微子,國都在今河南商丘。周初封虞舜之後胡公為陳國(都今河南淮陽),封夏代之後東樓公掌杞國(先都今河南杞縣,後遷至山東昌樂縣,再遷至山東安丘縣境)。此即後來所稱的“三恪”(ke客),以表示對先代王朝的敬意。

“三恪”中宋國最大,它地處豫魯皖三省交界地區,是中原各國通往東南吳越的交通要道。晉聯吳製楚,楚通齊魯北上,都要經過這裡,所以在春秋時期晉都極力想控制宋國。

10 姬姓吳越

在我國的東南部是吳越兩國。相傳吳國是周太王的長子、文王的伯父太伯之後,起初都於今江蘇無錫市梅裡。在無錫市的太湖旁,有吳太伯的墳墓。後來遷到姑蘇,即今江蘇省蘇州市,領土擁有今江蘇中部、南部和安徽東部一帶地方。越國據在今浙江北部,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

在春秋時代爭霸鬥爭中,楚據長江中遊、吳據下遊,楚北上與晉爭雄,晉支持吳國從後方牽製楚國,楚國又把越國扶持起來對付吳國。以致春秋後期爭霸戰爭從中原的晉楚轉向東南的吳越。

11 本文總結和啟示

東周的諸侯小國,像楚國北境一樣,在一些大國之間也布列著很多小國,它們或是周得天下後分封的子弟功臣,或是周王朝對當地原住居民所建政權的承認。周武王伐紂,觀兵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800,到春秋時見於記載的只有120余個,其中,大國不過10來個,小國有記載的也僅數十個而已。這些錯雜在大國間的小國,在春秋歷史過程中,逐漸被吞並變成了大國的一個邑或縣。

東周時期的周天子形同虛設,各國自行其是,各諸侯之間,出現強弱分化,蠶食之勢盛演,兼並之風橫行,彼此征戰連年。各國爭鋒,諸侯爭霸的事態已然成出不窮。後來逐漸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局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