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超全總結!

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藍字「醫學界呼吸頻道」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及防治。

抗菌藥物應用於臨床後,使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特別是一些以往無法挽救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內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膿毒血症等。不過同時,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也帶來了不良反應,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可以造成患者死亡。

臨床上在應用抗菌藥物時,除了考慮治療作用外,還應對其不良反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的危害。

一、變態反應

外來的抗原性物質與體內抗體間所發生的一種非正常的免疫反應。抗菌藥物分子結構大多可作為半抗原,與體內的蛋白質結合成全抗原,從而促使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當人體再次接觸同種抗菌藥物後即可產生各種類型的變態反應,幾乎每一種抗菌藥物都可引起變態反應。

此類反應屬於B型不良反應,難以預測,與劑量無關,發生率低,但死亡率高,減少劑量後癥狀不會改善,必須停葯。按發病機制分為5種類型:

■ Ⅰ型變態反應(速髮型)

包括過敏性休克、支氣管哮喘、喉頭水腫、即刻型蕁麻疹。青黴素、頭孢類、氨基糖苷類等容易發生此類反應

■ Ⅱ型變態反應(細胞毒性型)

臨床表現有溶血性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氯黴素與頭孢噻吩可引起血小板減少,大劑量青黴素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 Ⅲ型變態反應(免疫複合物)

大抗原決定簇刺激人體產生特異性IgG,兩者結合成可溶性複合物,沉積在毛細血管壁上,並激活補體系統,生成血管活性物質,導致局部充血與水腫。包括血清病樣反應和藥物熱。

■ Ⅳ型變態反應(遲髮型、細胞介導型)

主要為經常接觸抗菌藥物如青黴素、鏈黴素等的患者發生的接觸性皮炎。

■ 未分型的過敏性反應

有皮疹(蕁麻疹常見)、血管神經水腫、日光性皮炎、紅皮病、固定性紅斑、多形性滲出性紅斑、中毒性表皮花絲松解症,多見於青黴素類、鏈黴素、林可黴素、四環素等;

內臟病變包括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肝炎、急慢性間質肺炎、瀰漫性過敏性腎炎等,常見於青黴素、鏈黴素。復方磺胺甲惡唑還可引起嚴重的剝脫性皮炎。

關於變態反應的幾個重要提示:

① 青黴素皮試試液應為:青黴素G或青黴噻唑-多賴氨基酸。

② 青黴素皮試僅預測Ⅰ變態反應。

③ 頭孢菌素類皮試意義存在爭議,但仍建議要做皮試。

④ 青黴素與頭孢菌素類交叉過敏發生率約10%左右,青黴素皮試陽性或非嚴重過敏反應者,在確有指征並嚴密觀察下可以應用頭孢菌素類。

二、毒性反應

機制由藥物的化學刺激、人體細胞蛋白質合成或酶系功能受阻等引起,也可因宿主原有的遺傳缺陷或病理狀態而誘發。毒性反應是抗菌藥物所引起的各種不良反應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表現在肝、腎、心、神經系統、血液、胃腸道、給藥局部等方面。

此類反應屬於A型不良反應,其特點可以預測,通常與劑量有關,停葯或減量後癥狀減輕或消失,一般發生率高,死亡率低。

■ 消化道反應

幾乎所有抗菌藥物都可能引起消化道不良反應,常表現為噁心、嘔吐、腹脹、便秘等。

■ 血液系統損害

各類抗菌藥物在長期和大量應用時都可能影響血細胞的生長,導致血細胞減少。

  • 氯黴素類最容易影響粒細胞的生成,甚至全血降低而致藥物性再生障礙貧血。

  • 大劑量應用青黴素時偶可引起凝血機制障礙。

  • 頭孢菌素,特別是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呱酮(藥物結構中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團可導致腸道菌群改變,使維生素B和維生素K合成受阻,造成維生素K缺乏),應用時可引起出血傾向。

  •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患者使用吉米沙星時發生溶血的危險增加。

■ 肝臟損害

抗菌藥物對肝臟的損害主要因吸收後經肝臟代謝,臨床常見不良反應主要有兩類:

(1)是肝細胞損害,常見藥物有大環內酯類、四環素類和氯黴素類,大劑量β-內醯胺類;

(2)是膽汁淤滯,主要有氯黴素類、林可黴素類及磺胺類等。

■ 腎臟損害

腎臟損害是因為藥物經腸道吸收後,以原形或代謝物經腎臟排泄,從而導致腎臟損害。腎損害最常見於多黏菌素、糖肽類、兩性黴素B、一代頭孢、氨基糖苷類

另外,磺胺類藥物易形成結晶尿而致尿路閉塞,具危害性。

■ 心臟毒性

很多抗菌藥物具有心臟毒性,如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伊曲康唑、兩性黴素B等。

喹諾酮類可使Q-T間期延長,尤其是有Q-T間期延長史、電解質紊亂、正在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或其他可延長Q-T間期的藥物、心動過緩、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尤應注意;兩性黴素B對心肌有損害作用;林可黴素偶可致心律失常。

■ 神經系統損害

很多抗菌藥物會產生神經系統不良反應,主要表現在中樞神經系統、聽力、視力、周圍神經系統病變以及神經肌肉傳導阻滯作用等。常見神經系統損害有:

  • 氨基糖苷類藥物導致的耳毒性;

  • 克林黴素、氨基糖苷類的神經肌肉傳導阻滯作用;

  • 喹諾酮類、大劑量的青黴素類、碳青黴烯類及硝基咪唑類的中樞興奮作用,易誘導癲癇的發作具有癲癇病史的患者應避免應用。

■ 雙硫侖樣反應

雙硫侖樣反應是抗菌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此類反應又稱戒酒硫樣反應。 雙硫侖可抑製體內醛糖氧化還原酶,抑製乙醇的代謝而使機體產生不適。

雙硫侖樣反應是指機體在接觸雙硫侖後飲酒出現的一系列醉酒癥狀,其臨床表現輕者可產生面部潮紅、頭痛、腹痛、噁心、嘔吐、心動過速和低血壓等,重者可導致呼吸抑製、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死亡。

易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抗菌藥物包括:

①含甲硫四氮唑基團頭孢菌素類,如頭孢呱酮、頭孢曲松、頭孢美唑、頭孢米諾、拉氧頭孢、頭孢甲肟、頭孢孟多、頭孢替安、頭孢克洛、頭孢唑林、頭孢拉定、頭孢氨苄等,其中頭孢呱酮等三代頭孢與頭黴素類的抗菌藥物發生率高。

②硝基咪唑類的抗菌藥物,如甲硝唑、替硝唑易發生雙硫侖樣反應。

③其他抗菌葯如呋喃唑酮、氯黴素、酮康唑、灰黃黴素等。

三、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也稱菌群交替症,是抗菌藥物應用過程中:敏感菌群受到抑製,使寄生在口腔、呼吸道、腸道、生殖系統等處的細菌互相製約,平衡狀態被破壞而出現的新的感染。

此外,原發疾病嚴重、大手術、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抗代謝藥物等均可損害人體的免疫功能,也為細菌入侵和繼發感染創造有利條件。二重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有革蘭陰性桿菌、真菌、葡萄球菌屬等,所引起的感染有口腔及消化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敗血症等。

發生率約2%~3%,一般出現於用藥後3周內,嚴重的二重感染死亡率較高,多見於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物者、嬰兒、老年人、有嚴重原發病(如惡性腫瘤、白血病、糖尿病、肝硬化等)者及進行腹部大手術者。此類反應屬於A型不良反應。

四、假膜性腸炎

常見於胃腸道手術後,以及惡性腫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尿毒症、糖尿病、再障等患者應用抗菌藥物的過程中,老年患者尤易發生。

除萬古黴素外,幾乎所有抗菌藥物都可引起本病,其中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氨苄西林、碳青黴烯類抗菌藥物、β-內醯胺類與酶抑製劑復方製劑等的發生率較高,多於抗菌藥物應用過程中或停葯後2~3周內發生。

臨床表現為每日10餘次大量水瀉,大便常含粘液,部分有血便,少數可排出斑塊狀假膜,伴發熱、腹痛、腹脹、噁心及嘔吐。 嚴重者可迅速脫水、電解質紊亂、循環衰竭、中毒性巨結腸、低蛋白血症,甚至出現腹水。

病變部位主要在結腸,小腸部位少見,抗菌藥物有關的假膜性腸炎為艱難梭菌的外毒素所致。

五、如何預防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預防抗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請做到以下7點:

1、嚴格把握抗菌藥物應用指征,必須是細菌感染,明確感染部位、感染性質和感染診斷。

2、使用前仔細詢問患者用藥史、家族史及藥物過敏史,嚴格執行皮試常規。

3、熟悉藥物不良反應及防治對策,結合患者生理、病理給葯,對高危患者要高度重視。

4、用藥劑量及使用方法正確、療程適當。

5、避免使用不良反應大的抗菌藥物,聯合用藥適應症準確,並注意藥物相互作用。

6、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後的情況,注意給葯的每個環節。

7、出現不良反應特別是嚴重不良反應,應立即採取搶救及治療措施。

參考文獻:

[1] 臨床藥物治療學.感染性疾病2017

[2] 臨床藥物治療總論2016

[3]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

[4]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培訓教材2013年

[5] 相關藥品說明書

推/薦/閱/讀

喜歡,就給我一個「好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