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抑鬱症患者說:相信命運的存在,但決不服從命運的安排

最近又有媒體報導博士自殺的消息,讓人不禁想問:人生到底有多不如意,讓這些擁有高學歷的人,竟然選擇這樣的方式離開世界?他們是對自己絕望,還是厭倦這個世界?難道他們忘記嗎,他們是帶著父母的愛來到這個世間的。

我們生活在世間,經歷了豐子愷所說的孩童黃金時代後,就不那麽容易快樂了。誰也阻止不了長大。隨著認知的改變,我們的內心必須要跟著成長。我們從父母眼裡疼愛的孩子,變成老師眼中“問題”孩子,社會上認為的“平庸”大人。

同樣的一路狂奔,每個人卻是萬千差別。我們要怪誰呢?一直講人生要幸福的陳果說,你要知道,外界不是我們能掌控的,我們能掌控的只有自己。我們不要只想著靠自己去改變環境,而是要想著就算再糟糕的環境中,也能尋找到自我。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說,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靠自己是最踏實的。相信自己,任何困難自己都要有勇氣面對!

那麽,這外在的環境是什麽呢?

我們脫離不了“比較”的大環境,總會有人比我們優秀,總會有人比我們漂亮、帥氣,總會有人在各種關係中如魚得水。那要怎麽辦呢?要不停的追趕嗎?要不停的超越他人嗎?只有這樣才是上進、保持自我的表現嗎?這就取決於我們如何選擇了。追趕是一種選擇,停下來是一種選擇。轉個彎也是一種選擇。

如何選擇呢?而每個人的認知決定了選擇的方向。從心理學上講,每個階段的成長都離不開心理上的認知建設。心理認知的程度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又催生出各種情緒變化。不同的情緒反應出做事的態度,決定你是積極的面對,還是消極的對抗。那麽怎麽提升心理認知程度呢?那就是不斷的學習力。學習力又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內在的學習力,一個是外在的學習力。

內在的學習力包括:自身的學習能力。擅於總結書中的經驗並能用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改善和提升自己的心理認知。外在的學習力包括:擅於發現同事、朋友、家人等周圍人的優點。學人之長,為已所用。正如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既然一個人的心理認知受內在和外在的影響。那麽提升心理認知能力是一生要追求的事情。再回過頭來說博士自殺這件事。生活真的是沒有容易的,面對不容易需要勇氣,但你經歷的每件事都要靠自己抗住。每個人的成長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你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而是你要比任何人都要內心強大。人的一生不是直線上升的,一定是螺旋式上升的。每當在你經歷了人生困境時,覺得這個關是無論如何過不去了的時候。那就什麽都不要想,先暫時不去想你所看到的絕望的未來。知道你這個時候不想跟任何人聊你當下的心情。但你能控制的是,你可以低下頭做你能做的事情。這段時間可以不面對問題,也不解決問題。先把你的困境交給時間來打理。

要不斷的提升認知,這樣困擾你內心的因素就會減少。在人生成長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你不到20歲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世界是我的,我能改變世界。在你進入社會後,越來越發覺,我改變世界有點難。30歲後很多人開始放棄改變世界的想法了,學著與世界妥協。發現只有這樣自己會好過些。環境的變化帶動認知的改變。長大後你看到了環境殘酷的一面。雖然很多事情,我並不認可,但憑我一人之力又無法改變時,我幹嘛非要硬著來呢?這不是為難自己嗎?難道就沒有別的方式去面對嗎?當然有了,當你要改變認知的那一刻,你眼中冷酷的環境也能看到它可愛的那一面了。你用寬容的心看待你所面對的環境,那麽環境也會展示它溫柔的那一面。是啊,我可以一邊堅持自己內心的想法,一邊做戰略性的妥協呀。也許有一天,我俱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那當然好了,如果不能,我盡力了,坦然了,也就接受了自己。像宋丹丹說的,這二十幾年,我不是原諒了誰,而是放過了自己。

認知改變了,不變的是我們內心的堅守。他比你有才華也好,你比她更優秀也罷。可以比來比去,可以在比中提升自己。但不要把“比”做為你的人生目標,這樣或許你贏得了更多的回報,但你感受不到輕鬆和快樂,只是在“比”的過程中感受到無形的壓力和壓抑心靈的累罷了。

我們要如何渡過這一生呢?我看到過一個視頻。是十幾個暮年的老人在回憶一生時,都不約而同的這樣表達人生:不要做完美的媽媽,不要做完美的愛人,不要做完美的人。要做你自己喜歡的事,做你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口口聲聲的說,我們要做喜歡的自己。很多網絡大V發的主題、內容,還有很多書的書名都在宣稱,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但他們都隻告訴了你一個大眾都嚮往的夢想,而沒有告訴要怎麽做?

其實,怎麽做,千人有千人的做法。但在實現上有難度。有的人20歲之前就實現了,有的人到死都做不成自己。你得先做好你該做的事,才能做你想做的事。 一個40歲的創業者在離職告別晚宴上動情地說,鮮衣怒馬闖江湖,如今江湖還在,我卻要說再見了。她說,賺的錢夠花一輩子了,以後不會出現在江湖之上,只在自己的小島上過餘生。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你得先具備這樣的條件。

《活著就要無聲炸裂》的作者南顧說,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抑鬱症患者。而我有兩個朋友相繼因為抑鬱症選擇了自殺,告別這個世界,一個是斐雯娜,一個是徐生。記得確診抑鬱症的那個夏天,我讀高二。

抑鬱症不是自閉症,也不是狂躁症,是一種患者本身拒絕社會和自己交流,並且無法正常接收外界傳來的信息的病症。那個夏天,我三天兩頭地頭痛,無法集中精神,不能好好看書,也不想和別人說話,不能好好睡覺,整晚失眠。甚至變得厭世,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人變得懶,連嘴都懶得張。我曾經一度以為,我的生命會停止在那個夏天。休學半年回家療養,我媽天天哭。日子一天天過去,不高興也不低落,偶爾聽到開心的事情還會覺得生活依然充滿著希望,而吃藥只是每天要做的眾多事項裡的其中一項罷了。

真正讓我慢慢好起來的,不是別人,是我自己。那個夏天,我靠閱讀、畫畫、旅行撐起自己。那半年,除了要感謝親朋好友的支持和幫助之外,我最要感謝的是維京。因為那半年,他從香港回來,一直陪著我。他說:“等你好起來,我們就可以去更遠的地方看看,像小鳥一樣自由。”

回到學校以後,因為基礎好,學習並無大礙。加上老師同學的幫助,成績依然在年級前列。高中畢業,在讀大學期間,以及大學畢業工作之後,抑鬱症有時還是會犯,最嚴重的時候也曾想過自殺。可最終我仍舊對這個世界抱有期待,畢竟,我還沒有看遍想看的山川湖海。

抑鬱不是絕症,需要自救,需要周邊人的理解,需要時間的過渡。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不要攻擊,不要害怕,以平常心對待。我們不是怪物,我們只是比其他人更害怕孤獨,更渴望愛和理解。

南顧說,無論痛與笑,所有的過往皆是成長。她的第一本新書《活著就是無聲炸裂》裡大多記錄的都是生活中的真情實感,言語不免拙劣,因為毫無修飾,有些過於真實。回頭再看一遍,就像是把自己毫不留情地攤開在陽光下,被人觀看,被人記住,被人遺忘。但無妨,這世間又有誰會真的記你一輩子呢。書裡的一些短篇故事,我之所以把他們寫下來,是將之當作時間給我的贈禮。希望,這裡面能有你鍾愛的某一篇、某一人。

對那些厭倦人生、要放棄自己的時候,你要對時間有點耐心。沉得住氣,沉下心來。就算你真的想死,晚死三天行不行?不會連三天都等不了吧。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如果你真的抱定了必死的決心,那也請你安排好你善後的事情,盡力減少對親人的傷害。也許在你準備善後的過程中,你或許就不想死了。

南顧新書《生活就是無聲炸裂》中有這樣一句話:無論痛與笑,所有的過往皆是成長。 和時間對話,我們見字如面。 正如,活著,就要無聲炸裂。

命運或許真的在那靜靜的看著我們,或正等著嘲弄我們。但我們決不聽命運的安排!

作者:虛度時光讀吧

編輯:衛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