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私募基金熬不下去了 寧願多賠錢只求早清盤

  來源:金證券

  摘要

  【私募基金熬不下去了 寧願多賠錢只求早清盤】滬上一私募基金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由於證券私募不能新發新三板產品,到期產品只有清算,他暫時是看不到市場什麽希望。(金證券)

  “每天我都會刷新有關新三板的政策動態,利好不少,但能起實效的不多。”滬上一私募基金負責人陳林(化名)對《金證券》記者表示,由於證券私募不能新發新三板產品,到期產品只有清算,他暫時是看不到市場什麽希望。陳林管理的私募2015年發行的兩隻新三板產品都在今年到期,目前都處於浮虧狀態,他成天發愁如何順利退出。

  陳林只是無數新三板私募的縮影。數據顯示,募集總額超過132億元的172隻新三板基金今年將到期,這些三年前跑步入場的資金如今大面積虧損。由於市場流動性不足,產品退出同樣存在諸多困難。

  集中到期糾紛頻發

  2015年新三板市場行情火爆,大量專門投向新三板市場的專項基金產品湧現。數據顯示,僅2015年上半年,就有超過1700隻的新三板基金產品成立。以陳林所在的私募基金公司為例,當時成立了兩隻5000萬元的基金分別參與新三板公司的定增和二級市場交易。按照當時的合約,如今這兩隻產品都到了兌付期。

  “新三板基金的退出期限一般是2+1,即2年封閉期加1年退出期。”陳林對《金證券》記者說,今年新三板基金迎來了到期潮。

  數據顯示,今年有172隻新三板基金將到期清算。目前,172隻基金產品中只有83隻公布了最新基金淨值,账面處於浮盈狀態的僅19隻。

  “新三板流動性不足,產品淨值存在失真的情況,實際情況更差。而且,你以為到期了就可以順利清算?怎麽可能。”陳林對記者說,現階段新三板市場參與者減少,退出需要新增資金接盤,但慘淡的成交根本找不到接盤資金。此外,因為產品基本都虧損的,管理人想清盤,投資者也不答應,非要彌補損失。

  《金證券》記者了解到,今年新三板產品的管理人和投資人之間的糾紛頻發。深圳某私募基金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旗下新三板產品上半年到期,淨值7毛多,投資者不願意,要求按照保本加年收益8%清算,雙方已經拉鋸了好幾個月。“投資人情緒激動,我們可以理解,但實在超過能力範圍。”他無奈表示,儘管做不到投資人期望的,但肯定要給額外補償,否則越拖成本越高。

  還有的基金管理人選擇提前清盤。今年5月4日,新三板掛牌投資機構思考投資公告對其擔任投顧的“中信銀行(港股00998)睿贏精選A類4期金融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提前清算,該產品公司自有資金投資100萬元,虧損11.41萬元;此外,還須承擔“虧損補資款900萬元”。這已是思考投資4月以來第四次發布投顧產品清盤公告。思考投資此前公告,擔任投顧的3隻信託產品相繼清盤,產品淨值均在1元以下,虧損幅度最大的產品淨值為0.6146元。從公告內容看,這三隻產品思考投資可能自己出資做劣後,投資的自有資金全部虧光。在上述4隻今年清盤的產品中,思考投資合計虧損8371.41萬元。

  熬不下去不願展期

  為什麽不和投資者商量做展期呢?面對《金證券》記者的疑問,陳林和深圳私募基金負責人均表示“因為中短期不看好”。

  陳林對記者說,其實去年底他們就開始和投資人商討展期事宜,當時的政策背景是IPO發審常態化及新三板制度建設利好預期,“投資的新三板公司股價處在歷史低位,而且市場也沒什麽流動性,賣出就是從账面虧損變成實際虧損。當時大部分投資人還是理解的,願意將產品期限延長。”

  情況在今年二季度發生了變化,隨著新三板指數只有最低沒有更低,流動性越來越差,衝刺IPO的過會率越來越低,掛牌企業越來越少,摘牌企業越來越多,基金管理人和投資人的心態都發生了變化。“我們不想做展期了,希望能早點清盤,哪怕多賠點錢;投資人也不願延長期限了,覺得市場沒什麽希望,想早點落袋為安。”陳林對《金證券》記者說。

  新三板企業“摘牌潮”愈演愈烈。2014年、2015年、2016年,新三板市場的摘牌企業分別為16家、13家、56家。2017年新三板摘牌企業數量激增至709家,而今年8個多月時間裡,摘牌企業已逼近900家。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由於遲遲未得到政策紅利,今年摘牌企業有望突破1500家,掛牌公司數量可能跌破10000家。

  “作為一個專業價值投資者,我真的是抱著投資心態進入新三板市場的。回顧新三板這5年,制度建設和改革從沒停滯,但市場越來越低迷也是不爭的現實。”陳林對《金證券》記者感慨,由於流動性不足,新三板市場定價功能低下,融資功能也很難實現,掛牌公司和投資者都飽嘗艱辛。他擔心,如果未來有更多的公司摘牌,市場的存在價值也會受到挑戰。

  2015年4月7日,新三板成指一度站上2134.31點的高位;2018年8月21日,新三板成指已在1000點之下,收於982.87點。

  “作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新三板擔負著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走資產證券化路線的重任,有理由看好長遠發展,但我現在熬不下去了。”陳林對《金證券》記者透露,等旗下兩個產品順利清盤後,團隊準備發A股私募產品。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