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貿易摩擦陰影籠罩 大宗商品孰喜孰憂

    上周,在中美貿易摩擦話題持續發酵之下,國內大宗商品走勢分化,其中有色金屬以下跌為主,金銀則大幅上漲。

    業內人士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將是未來持續影響大宗商品市場的巨集觀主導因素。大宗商品各品種因自身屬性及基本面的不同,所受影響也有所區別,其中有色金屬及豆類期貨波動值得重點關注。

    

黑色星期五多頭損失慘重

    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消息的影響下,上周五,股市及商品市場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黑色星期五”。

    當天,上證指數跌3.39%,道瓊斯指數跌2.93%,恆生指數重挫850點。大宗商品盤面更加難看,螺紋鋼、橡膠期貨主力跌停,鐵礦石期貨主力合約下跌6.22%,焦炭、焦煤重挫,有色金屬期貨集體下跌。

    多頭損失慘重。資管網統計的投資账戶數據顯示,當天期指多頭虧損巨大,其中中證500多頭账戶虧損達770萬元、上證50多頭虧損達300多萬元。另外,不少橡膠多頭認為橡膠價格已經接近成本價,因此不斷加倉並計劃長期持有,不料遭受跌停的暴擊,虧損達300多萬元。

    文華商品統計數據顯示,當日,國內商品期貨市場共計流出資金49.52億元,上演了一幕資金“大逃亡”。其中,黑色產業鏈期貨共流出資金22.14億元;有色、化工板塊分別流出6.3億元、12.34億元。

    國金巨集觀團隊分析師邊泉水、段小樂表示:“從市場層面而言,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將帶來債市上漲、股市下跌、商品分化。”

    其認為,對債市而言,雖然美國國內通脹短期上升,但整體價格存在中長期下行壓力,通脹預期可能下降,對長債價格形成支撐;對股市而言,風險偏好的下降對短期價格形成負面影響,長期受到企業盈利預期也將轉弱,整體負面影響較大;對商品而言,短期來看,中國出口產品所需原材料較大的基本金屬和黑色價格將下跌,中國剛需較大美國掌握定價權的大豆等農產品價格面臨上漲,長期來看,整體商品價格在需求下降的影響下,都面臨下行壓力。

    相關分析人士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對中美商品價格短期影響有所不同,但長期來看,隨著市場的自我調適,整體是不利於商品價格上行。

    “短期來看,中國存在物價下降壓力,外部需求下降,但供給在短期難降下來。美國物價存上升壓力,關稅的上升提高成本,外加外部供給減少導致原先從中國進口商品供不應求。”邊泉水、段小樂認為,長期來看,整體物價存在下行壓力,主要原因在於全球經濟受到貿易保護主義負面影響,生產效率下降、投資和消費信心下降。

    

工業品:有色金屬首當其衝

    儘管上周五黑色系品種表現出了“慘烈狀”,但業內人士認為,對於大宗商品而言,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受影響最深將是有色金屬和農產品。

    對於上周五期間大跌的橡膠和煤炭品種,有投資人士表示,實際上,這些品種早已面臨庫存積壓過多的風險,國內鋼材庫存目前已位於近五年來高位水準,下跌是必然的。

    中美貿易摩擦將如何影響有色金屬期貨走勢?其邏輯是什麽?

    東證期貨有色高級分析師曹洋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貿易摩擦更新對有色金屬期貨的影響可能更多表現在巨集觀環境上面,主要是貿易摩擦加劇不利於全球經濟復甦,甚至可能導致經濟出現全面衰退,這將對有色金屬需求形成拖累。

    從價格走勢來看,他分析,貿易摩擦加劇可能在短期內增加市場避險情緒,對風險資產價格造成下行壓力。在市場情緒緩和之前,有色期價將承壓運行。長期來看,如果局面持續惡化,有色金屬價格可能進入一段很長的下行周期。

    具體品種方面,美國對進口鋁產品增收10%關稅,中國與俄羅斯暫時不在豁免行列。

    曹洋認為,對中國而言,直接出口至美國鋁產品佔總出口量比重不大,在整個中國鋁材表觀需求中佔比更小,提高關稅對中國影響較小。從反向思維來看,這部分受抑製的需求很可能會被國內市場消化,某種程度將利於下遊產能擴張,後續可以關注政府在政策或行業層面的指引。“對於美國而言,短期相關下遊的原料成本上漲大概率將會出現,主要是中國與俄羅斯在美國鋁產品進口中佔比超過20%,其中鋁板帶箔影響更加突出。中期來看,美國鋁及鋁材在成本方面劣勢明顯,即便產能重回擴張,也很難獲得明顯的競爭力。”

    “對全球而言,有色金屬市場受抑製的產能或尋求新的需求點,而受鼓勵的產能或重回擴增,總體上看對供給的擴增更為有利。”他說。

    

農產品:豆類成關注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多數板塊的下跌,由於中國對美國進行的反製政策多為農產品,因此,農業板塊出現多股漲停局面;商品市場上,豆類期貨受進口減弱預期影響,價格走強。

    從全球範圍來看,2016年美豆出口量佔全球的四成,同時中國大豆進口量佔全球的六成以上。美豆出口量的六成進入中國,而中國進口量的四成來自美國。

    “考慮到2月初,我國商務部已經正式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高粱展開‘雙反’調查,市場關注的焦點轉向其他農產品。對應在農產品期貨品種之中,由於玉米、棉花、白糖和油菜籽類,我國對美的貿易依存度亦比較有限,會否作為反製措施,都遠遠不足以撼動我國國內的市場秩序。市場關注焦點集中於美豆的進口會否成為反製的‘重型武器’。”國投安信期貨農產品分析師李青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從後期豆類市場應對來看,李青認為,除了進口大豆來源的多元化,我國國內豆類市場的發展同樣重要。“我國具備大豆種植的先天自然條件和豆製品加工的巨大產能,隨著近幾年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貿易摩擦更新,各方面產業特徵凸顯出來。當下,在國家供給側改革主線的指導下,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增加優質食用大豆、鞏固油料生產的同時,擴大飼料作物面積、開展糧改豆試點等政策轉化為生產力的急迫性日益明確。”她表示。

    此外,3月23日,針對美進口3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我國商務部公布了初步的反製措施,擬對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損失,這其中包括了豬肉及製品。

    這將對相關產品價格帶來怎樣的影響?

    據了解,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肉類生產、消費和進口國。2016年,我國合計進口肉類452萬噸,其中豬肉及製品佔比高達68.8%,可以看出,其在我國飲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是我國豬肉進口的第三大國、豬雜碎進口的第一大國,兩者佔比分別在13.3%和29.1%。

    “不過,我國豬肉及製品對美的貿易依存度並不高。”李青分析,2016年,我國豬肉及製品的表觀消費量在5584萬噸,若不考慮微量的出口,當年國內產量5299萬噸已經能夠覆蓋國內消費的94.9%。豬肉及製品的進口量僅佔國內消費的5.54%,自美進口產品的佔比就更加微乎其微。

    值得注意的是,從國內畜牧業發展角度來看,“九五”期間我國提出轉變增長方式,經過20年努力,包括生豬養殖在內的畜牧業在滿足數量供應上的任務已基本完成,轉為結構性的調整。

    具體到生豬養殖方面,“十三五”生豬區域清晰規劃了潛力增長、重點增長、適度發展和約束發展區域,布局更加兼顧環境承載能力。2016年,我國不足3000頭的生豬養殖場和養殖戶合計出欄5.4億頭,佔比高達79%。

    “大規模養殖企業的迅速擴張,一方面,為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也有望在養殖的品質以及數量上彰顯優勢。對美豬肉及製品加征關稅或將同時檢驗我國生豬養殖行業攻堅轉型的成果。”李青說。

(中國證券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