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沒效果?十有八九是這5件事沒做好!

關於艾灸,總有一些灸友留言,自己艾灸了數月,為什麼一直都沒效果?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請繼續看下去:

施灸時間

施灸時間,應是循序漸進的,初次艾灸者要注意控制灸的時間,宜少不宜多,施灸穴位由少至多,以此適應艾灸熱度

艾灸時間上午、下午均可,陰晴天無需避忌。

有些病證須控制施灸時間,如重度失眠症可在臨睡前施灸,出血性癥狀隨時灸之止血,可一日多次,免複發,過飢過飽時均不宜灸。

平時身體沒有病痛的話,每隔5-7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每穴位15-20鐘左右。如果有傷風感冒等病痛,或身體寒症較重,可以艾灸相應的穴位,時間可以長一點,每個穴位20-30分鐘都可以。無病痛的情況下,不要每天艾灸,易上火(口乾舌燥、便秘、痘痘、鼻血等)

灸順序

《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此為施灸順序。

施灸時先灸陽經,後灸陰經,先背部,後胸腹,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四肢次之,依次進行。取其。

如次序顛倒,往往有面熱、咽乾、口燥的後遺症或不舒服之感覺,施灸效果也會受到干擾。

灸量控制

兒童、婦女、瘦人、體弱者、初次灸者、功能減退之疾患:宜艾炷小、艾條細、壯數少。

成人、肥胖者、體壯者、感覺遲鈍者、功能充進之疾患:宜艾炷大、艾條粗、壯數多。

體弱或年老:不耐多灸,可用小炷分次施灸。

敏感者:宜艾炷小、艾條細、反覆更換、不可燃近皮膚。

另腰背腹部、肩股皮厚肉多、沉寒痼冷,陽氣欲脫,艾條可粗大。

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多筋、風寒感冒、癰疽痹痛,灸量宜小宜少。

取穴參考

1、單一病症或有明顯的病灶反應點的病症:主選阿是穴,如局部的疼痛、局部的皮炎或濕疹、網球肘、關節炎等。

2、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疾病,蕁麻疹一類,除主穴外,需配合提高免疫機能的穴位,如:大椎、曲池、氣海、關元、足三裡,和血液有關的膈腧、血海等。

3、慢性病,慢性疾病病程長,易損傷身體元氣,致臟腑失調,取穴時可加灸扶陽保元的關元及調理臟腑的足三裡。

4、臟腑疾病,和臟腑有關的疾病,除了在相應臟腑附近及經絡取穴,往往要搭配背部俞穴,下肢足三裡。

比如胃炎,最簡單的可選取附近上脘、中脘或下脘(根據病症反應的位置選取),配上胃俞穴,加上足三裡。

配穴是不簡單的,大家可根據前人道理,自身經驗慢慢加深積累。

活用隔物灸

1.隔薑灸:適應虛寒病症,調理陽氣不足引起的疾病,主要有過敏性疾病,和胃病、關節炎、虛寒頭痛、結腸炎等虛寒證。

2.隔蔥灸治療腹部術後腹脹和產後癃閉非常有效。

3.隔鹽灸具有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的作用,對多種腹部疾病,痢疾、淋病、亡陽脫證,四肢厥冷,急性腹痛、吐瀉等有不錯效果。

初識艾灸者,會擔心艾灸有無副作用?

其實艾灸是一種純天然調理,對於習慣了打針吃藥的我們來說,副作用基本為零。

只是有時候,艾灸並非拿起來就會起效,需要合理的方法,時間的積累,才能慢慢將其功效發揮。假如艾灸時遇到了一些麻煩,也不用心浮氣躁,可控制艾灸頻率,請教他人,把握脈絡,摸清道理,慢慢便會上道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