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期末將至,怎麽才能讓孩子背得快記得牢?原來我們都做錯了

自從女兒上了初中,突然發現學習不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小學時女兒每次考試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學得也很輕鬆。現在每天晚上作業寫到凌晨12點多,甚至還有兩三點的。其中最多的就是語文作業,而其中背誦作業特別多。

聽著她在深夜裡一遍遍機械地重複,我的心裡特別著急,總覺得應該有更好的記憶方法。

前兩天,無意中看到《認知天性》這本書,突然發現原來我們在記憶方面有著那麽多的誤區,比如我們熟知的“反覆抄寫、朗誦”,這些從我們小時候到現在一直都在用的方法,居然被認為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行為。

難道說,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錯的?這本書的觀點就一定是正確的嗎?會不會是所謂的“專家”?

經過了解,我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完全不用懷疑,因為他們是一個由11位認知心理學家、大學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他們聯合教育專家和學校、機構,在課堂上進行大量試驗,耗時10年,最終總結出了人類普遍的學習規律,甚至有人評價這本書標誌著“後刻意練習時代”的到來。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對於記憶我們到底有哪些誤區,以及正確的方法是什麽?相信會對提升孩子記憶力有所幫助。

為什麽說短期內反覆抄寫朗誦是錯誤的記憶法?

我們一直有一個觀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人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或一門知識的時候,都傾向於反覆閱讀書本,並且進行集中練習,特別是學校,尤其喜歡這種模式。孩子們用熒光筆或水彩筆在書本上寫滿了五顏六色的漂亮筆記,然後在深夜裡一遍遍地抄寫或是一遍又一遍地背誦,看起來,真的是非常地努力。

科學家做了一個試驗: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在閱讀過學習資料後立即看第二遍,另一組則只看一遍。然後對他們進行測驗,結果是看過兩遍的稍好於只看過一遍的。如果把測驗時間延後一些,兩組就沒有什麽分別了。

第二項測試是,讓一組讀過一遍以後,隔幾天再讀一遍,另一組沒有重讀,再考試時,這組進行了間隔閱讀的學生,成績就好於那些沒有進行間隔閱讀的。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重複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但是這個過程毫無挑戰,它產生的只是短期記憶,而非長期記憶,而且會讓人產生“已經記住了”的錯覺。

所以,很多孩子在剛背完時考試成績不錯,但最終,會在之後的考試中“原形畢露”。

怎樣才能背得快,記得牢這裡有五條建議

第一,有間隔地練習

關於如何提升記憶,有一個很出名的理論: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新學的知識

不進行間隔溫習的話,6天就隻記得25%

對於新知識我們只需要在第一次接觸後,隔一兩天溫習一遍,之後隔上一周或數天再看一遍,隔月再進行一次測驗就好。

為什麽間隔練習更有效?

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已知聯繫起來。而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持久記憶則需要花時間進行心理演練以及其它鞏固過程。正因為如此,間隔練習才更為有效。

當你在兩次練習之間加上間隔時間後,表面上看似乎花費了更多的時間,但實際上,這樣做會讓學習效果更持久,而且以後也可以更靈活地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所以期末來臨前,要做好背誦計劃,隔一兩天就對之前背誦過的內容再熟讀背誦一次。

第二,穿插不同內容的多樣化練習

在練習中插入兩個以上的主題或技能,也是一種勝過集中練習的方法。

科學家們對此進行了試驗,兩組學生同時做幾何體體積(正方體、球體、錐體及圓柱體)的練習題。

一組學生的題目是按照順序,即一種類型的題做完,再做下一種;而另一組學生的題目類型是穿插安排的。

最一開始按同一類型解題的學生正確率為89%,按混合類型解題的學生正確率只有60%;

然而在最後一周的測驗上,之前按照同一類型解題的學生正確率只有20%,而按混合類型解題的學生的正確率為63%

把問題的不同類型混搭起來,在最初的學習階段會產生一點阻礙,但這種方法讓最終的測驗成績提高了驚人的215%。

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多任務的穿插進行。

比如,你可以把語文古詩、數學解題案例和英語單詞穿插進行背誦。

再比如,在數學做題時把不同類型的問題穿插進行練習。

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區別問題類型的能力,畢竟在考試或現實世界中,沒有哪個問題出現時是按照我們學習時的順序出現的,你只有識別出要解決問題的類型,才能運用正確的解決方案。

從感覺上說,用穿插安排內容的方式學習,效果要比集中練習來得慢。從掌握知識和長期記憶上看,穿插練習比集中練習效果好。

第三,採用複述的方法

前兩天,網上有一篇爆文,講的是一個農民爸爸,三個孩子一個進了清華、兩個進了北大。他的方法就一個,就是讓孩子每天從學校回來以後,給他講講學到的東西。

這個爸爸其實是無意中運用了著名的“費曼學習技巧”——以教為學的學習方法,就是用你自己的語言,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把這個知識點告訴別人。通過教別人,讓自己把應該學的概念和知識弄得更清楚更透徹。

對這個方法我自己也是有很深的體會。

年初的時候,我和幾個小夥伴成立了一個學習小組,我給自己規定了一個固定任務,就是每天在群裡做一個1分鐘以上的語音分享,我分享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從某本書、某件事或某個人身上學到的一些東西。

在大半年的實踐中,我發現凡是分享過的內容,不知不覺就印在了我腦海中,在我寫作的時候或是生活中,時不時就會冒出來給予我指引。

前不久一位因精彩辯論走紅的牛津大學華裔美女學霸,也是運用這個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她高中時參加英國的高考拿了6個A+,這相當於中國的高考狀元。

認知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人們在學習一個概念的時候,花費越多的心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去重新演繹它,或者是嘗試理解這個概念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意義,就能越牢固地掌握這個概念。

第四,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

檢索就是主動在大腦中回憶某個知識點的內容。

檢索並不是翻查筆記,因為:

“大腦就像森林,你的記憶就在林中某處。你在這邊,而記憶在那邊。從你的位置到記憶的位置之間本來沒有路,但你走得越多,路也就出現了。這樣一來,在下次需要這段記憶的時候,你就能更輕鬆地找到它。但是,你一拿出筆記,就切斷了這條路。你不會再探索這條路了,因為別人已經告訴了你該怎麽走。”

最好的檢索其實就是測驗。

在發展心理學有兩個記憶的概念,一個是再認,一個是回憶。當孩子在做選擇題的時候,看到似曾相識的答案,就是對知識的再認。而當孩子在做問答題或者填空題的時候,就是在對知識進行回憶。無論是再認還是回憶,都是在腦海裡檢索自己所學的知識。

要想提升孩子的記憶力,鍛煉孩子檢索記憶的能力,可以定時給孩子做測驗。像我家女兒自從上了初中,基本上三門主課每周都會有1-2次的限時練。

通用這樣的測驗,可以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牢牢地掌握這些知識。回記新知識的難度越大,收效就越大。犯錯不會讓孩子退步,檢查答案並糾正錯誤就好。

其實這也是考試的目的,所以當孩子考的不好,也不要責怪孩子,有部分原因就是知識點記得不牢,剛好可以找出孩子的薄弱環節,進行集中記憶和訓練。

第五,在別人教給你答案之前,先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這個方法應用到孩子身上,其實就是預習。

預習是老師們都會提出的要求,但是怎樣預習就需要家長來監督和指導了。

比如,在語文的預習上,通讀課文後,理解一下文章的含義,再看注釋,了解文章及作者的背景,判斷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是否正確,發現這篇課文與已經學過的內容有哪些相關之處,例如體裁、作者、主題……

在數學的預習上,除了了解概念,還要做幾道相關的題目。先和題目較較勁,課上的學習效果才會更好。

當學生們在自己的“試錯”後能得到糾正性的反饋,這會加深他們的記憶。適度的失敗感不是壞事,學新東西時遇到困難是有益處的,因為嘗試解決一個難題比坐等解決方案對我們來說更有幫助。

以上這些方法避免了以往的學習誤區,並總結了很多學霸也說不出來的學習方法。運用這些技巧不難,帶來的益處卻是切實且長久的。

希望爸爸媽媽們都能多花些心思,去幫幫自己的孩子,學會如何學習,別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只是“看起來很努力的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