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07年癌症晚期,醫生說活不過3個月,我為何現在依然健康?

加入養了個生專屬社群

100天減肥訓練 關注報名

▲凌志軍 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作家。代表作有《重生手記:一個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交鋒》、《聯想風雲》、《中國的新革命》等。

作為時政記者,他曾記錄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風雲變遷。2007年,他被診斷為肺癌晚期,腦轉移,當初醫生認為「活不過三個月」,但他卻走出了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現如今依然非常健康。

1

醫生認為「活不過三個月」,

他卻走出自己的康復之路

他就是凌志軍,生於1963年,人民日報社資深記者、作家

2007年,他被診斷為「肺癌晚期」,且已經轉移顱內。當時多數醫生認為是惡性腫瘤,不立即手術會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時,凌志軍決定靜養;當肺內陰影變小被多數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他決定接受病灶切除手術。兩次他都「賭」對了。

抗癌成功後,凌志軍寫了一本抗癌感悟的書《重生手記:一個癌症患者的康復之路》,包含了他五年抗癌康復之路上的經驗總結,如實記錄了犯過的錯誤,堪稱一部「生病智慧書」;

今天就根據其《重生手記》以及其接受媒體公開採訪的內容,總結出其患癌後的8大感悟,可以說字字如金。

2

很多人不是死於腫瘤

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和恐懼

「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著名腫瘤臨床專家何裕民顛覆了中國人「癌症是絕症」的慣性思維。他說,「很多腫瘤患者不是死於腫瘤,而是死於對腫瘤的無知、高度恐懼以及恐懼本身帶來的盲目應對。應該理性對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

凌志軍認為:「我們最大的不幸在於被中國式的觀念包圍著,同時還接受著中國式的治療。」「只要我們不恐懼,不盲從,不走上錯誤的治療之路,就已有66%的機會遠離死神。即使我們的腫瘤已經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長期與癌共存。」①

3

沒想到做癌症病人那麼沒尊嚴

2007年2月,凌志軍被診斷「肺癌、腦轉移」的概率為98%,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兩地名醫會診,幾乎一邊倒地判定他活不過3個月。①

今年3月15日,新一輪複查結果:顱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見新的異常,癌胚抗原指標回歸正常,腳踝骨的陰影正在淡化,手術後倖存的那片肺葉生長壯大起來。

在治療期間,凌志軍發現,病人們花了錢、排了長隊、內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醫院的「特級專家會診」,才不足三分鐘。

醫生冷漠的「你等著吧」的「診斷」幾乎就是一紙死亡判決書。手術、化療等高科技治療和開「天價特效藥」,是不同醫生的相同手段。而憂心忡忡、愁眉苦臉、排隊就醫甚至傾家蕩產的那個弱勢群體,就是中國癌症患者的群像。

4

我們要用腦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北京、上海的專家們陳述的治療程式是:開顱手術、化療、放療;觀察肺部病灶,準備第二次手術,打開胸膛,切除肺葉;繼續化療,放療……

因為開顱也不能保證痊癒,凌志軍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先觀察一陣。

兩星期之後,醫生的說法是腦部的腫瘤「應該是沒有長大」!凌志軍傾聽自己身體所發出的信號是,頭痛、眩暈、視覺模糊、眼球震顫等癥狀並沒有更嚴重。

他感悟:對病人而言,要用我們的腦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但是,他並非一味排斥手術,在可信的醫生,胸科影像學專家石木蘭確認肺部的癌症,並建議他做手術開胸之後,他立即按照石木蘭的推薦,選擇醫生為自己主刀。

肺部的惡性腫瘤被切除之後,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裡。他拒絕了化療,因為化療僅僅「將治癒率從60%提高到62%」,同時拒絕了很多昂貴的「特效藥」。②

他查閱了很多資訊,確認中國有很多癌症患者被過度治療。他的一個朋友,身體棒,腰包鼓,結果從發病到治療僅三個多月就去世了。

他決定,做一個聰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體的力量而不是醫生和藥物,開始自我恢復。

5

把性命託付給自己,

找到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

凌志軍的經驗是:他把性命託付給自己,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康復之路。出院時,凌志軍嘗試用一些純自然的方法恢復自己的體能。

他曾在一種「末日心態」籠罩之下,但也在不經意之間走上康復之路——他每天步行5公里。8000公里,就是他5年走過的路程。相當於從北京到拉薩一個來回。

現在的凌志軍好似一個得道的智者,樂山樂水樂於助人,喜歡攝影,發現並捕捉光影世界中的美感,喜歡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

他的妻子也說:愛情、親情和友情的力量,會讓我們的生命出現奇蹟。即使它無法起死回生,仍可以讓我們超越肉體的痛苦,達到心靈的安寧。

著名作家、心理醫生畢淑敏說:「他不但奇蹟般地把病治好了,整個人生都上了一個新境界。」

6

向死而生,把身體交給自然!

從飲食和起居習慣開始,凌志軍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他不再忙碌。對他來說,「時間不再是金錢,不再是完成工作進度的承載體,它不過是我告別死神走向康復的橋樑。」

他更多的時間是在戶外度過,在湖邊踏青,在林間漫步,在陽台聽音樂閉目養神,眺望遠山近水和藍天白雲。他享受陽光,也享受風雨雪霧。

每天,他重視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在吃的方面,要足夠雜,足夠粗,足夠素,足夠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讓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規律,同時觀察大小便的顏色和多少,間隔時間;每天的睡眠不低於8小時。

春秋季節,盛夏9點之前和下午5點之後,他會來到戶外,裸露50%的皮膚曬太陽,就算不能補充維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陽光照亮,生機和活力不知不覺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他還去一些氣候和空氣好的地方療養。去蘇州的第二天,開胸手術後的正常反應胸悶和咳嗽就減輕了,五個月後咳嗽就好了。他還去了深圳東郊隱居,或漫步海邊,或在山間拾級而上。

他終於又回到了滑雪場,重溫了這種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運動。當晚,他給關心他的朋友發出一條簡訊:「號外:凌志軍重返滑雪場。」

2012年3月15日,經過新一輪的複查,凌志軍顱內病灶幾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見新的異常。醫生對他說,「不要再把自己當作病人啦!」

7

中國有八成癌症患者被「過度治療」

在治療期間,他處處發揮自己的記者本能,細心觀察自身所處的醫療環境,悉心搜集資料,對中國癌症治療現狀有很多驚人的發現。

當今社會醫患關係緊張,醫生誤診錯診,病人傷害醫生的事件時有發生,醫療領地上的「割據」與「門戶」讓人很是無奈。這些現象及其根源在本書中都有體現。

有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全國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是200萬,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著超過疾病治療需要的「過度治療」。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沒有得到良好的治療方案,符合規範用藥者僅為20%。④

「這些數字令我震驚,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於自己的疾病,而是死於自己的恐懼和不正確的治療。看起來,我們最大的不幸不在於遭遇癌細胞的侵襲,而在於我們被中國式的癌症觀念包圍著,同時還接受著中國式的癌症治療。

這種醫療環境正在造就一個悖論:醫學越是發達,越是剝奪患者的主動性和判斷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懼和錯誤。」

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8

不能盲目,你要會辨別哪些醫生值得信任

在自己親歷了之後凌志軍說,病人通常有兩種心理:第一,我不懂醫,不聽醫生聽誰的;第二,醫生都是錯的,不能聽醫生的。我想這兩種心理都有問題,都會導致自己犯錯誤。

我自己的感受是看病是一件很受罪的事情,去看病常常是很難受的事情——不是疾病帶來的難受,而是看病的過程當中種種的問題。

的確有一些醫生不怎麼樣,醫生也會犯錯誤,我遇到好幾次,所以對醫生的話不能盲目。但是,也的確有好醫生,醫術高明,道德水準也很高,這樣的醫生不難找到,我就碰到好幾位。

癌症患者對醫生的選擇非常重要,其實我從醫生那裡學到了很多,醫生不僅救了我的命,而且給了我很多這方面的知識,引導著我的康復之路,甚至他們的錯誤也讓我學到很多。

還有,犯了錯誤的醫生不一定不是好醫生。實際上,那些有熱情有辦法去發現新證據,並且根據新證據迅速修正自己錯誤的醫生,更值得信賴。

9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

但我們應當懂人!

作為病人,我們不懂醫,但我們應當懂人,應當知道什麼樣的醫生是可信的,什麼樣的醫生是靠不住的。如果既不懂醫又不懂人,那就很容易盲從,而盲從是導致我們犯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④

我做了30多年記者,接觸過各種各樣的人,的確養成了觀察人識別人的習慣,也有一些經驗。這能夠幫助我尋找那些值得信賴的好醫生。除了記者經驗之外,我想還有別的,比如冷靜,比如動腦子,甚至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會發生作用。

舉個例子,我非常信奉誠信,甚至有些偏執。如果發現一個人說了一句假話,我就會對他的所有言行產生疑問。所以,我在和醫生的接觸中,特別注意他說話的可信度。一旦發現他在自吹自擂,我就不會再去看他。

就是因為這個理由,我拒絕了不少醫生和他們的所謂「特效藥」。這也許會讓我失去一些治療的機會,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自己犯錯誤。

最後,相比國外醫生,大多數國內醫生並不大看重病人的癥狀變化,「都有過分依賴現代掃描器器和黑白影像膠片的傾向,漠視病人的直覺和陳述。

凌志軍說,我的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在美國,醫生不僅僅依據影像診斷,還充分考慮病人的癥狀,認真傾聽病人的感受。而對於中國式專家門診,這一點很難做到。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人的生理狀態千差萬別,疾病也是五花八門。千差萬別的癌細胞發生在千差萬別的人身上,結果必定是千差萬別的。

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更沒有任何一台機器,能夠精確地分辨出每一種情況。所以,當疾病猝然加之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康復之門的鑰匙在我們自己手裡。

人體有你想像不到的強大自愈力

當人有不適或生病時,自愈力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體異常信號,馬上調整人體的各種功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醫生治病,只是激發和扶持人類機體的自愈力而已,最終治好疾病的,不是葯,而是人們自己。


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個免疫系統的抵抗能力,它就像一個軍隊在保護一個國家。一但有汙染進入我們的身體,不管它是灰塵、一個病毒,還是一個細菌,只要免疫系統有反應,基本上能夠把它消除掉。

以下內容摘選自凌志軍部落格——

我為什麼相信自愈力?

首先,被醫生宣布為不治的晚期癌症病人,放棄治療回家等死卻又長壽,這樣的病例並不罕見,其中有些可能診斷有疑問,甚至是誤診,但也有些病人的診斷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不少因其他原因去世的人,在屍檢中發現體內腫瘤,但本人卻從來不知道,這也有確鑿的研究報告證明。

我不懂醫,所以下面的結論是基於常識和邏輯:

1、相信自愈力(免疫力)不等於拒絕治療,拿命賭自愈(我相信有自愈,但我不會奢望自己有那麼好的運氣,事實上我當初也是忙不迭的手術了),而是相信人體先天具有抵禦癌細胞的能力。

2、醫學乾預的本質,無論手術化療放療還是其他,只是抑製癌細胞的力量,以恢復病人體內自愈力量和癌細胞力量之間的平衡。

3、如果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更多地損害了人體自愈力(免疫力),而且不能恢復,那就是得不償失,甚至導致失敗。

沒有哪個病人在白血球淋巴細胞指標慘不忍睹的情況下戰勝癌症的,卻有很多病人在這種情況下更快更慘地死去。

4、所以,任何治療,包括飲食生活等,都須以恢復培養自身的自愈力(免疫力)為前提。

5、還有,對自己的自愈力建立起信心,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種巨大的自我督促力量。

我們無法判斷過分依賴藥物的病人是否相對不夠自信,但我們一定都知道,長壽的癌症患者無一不是樂觀豁達內心強大之人。

精神狀態能夠影響改變人的生理狀態(這也有研究證明)。正因此,我把精神力量也看做是自愈力量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免疫力30歲就走下坡

免疫力如同駐紮在體內的軍隊,在與外界襲來的病毒、細菌「作戰」時,承擔了重要的防禦任務。

免疫系統在25歲左右達到頂峰,30歲之後慢慢下降一個人免疫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可由白細胞計數的多少來判定

小於每微升4000個,則表明機體存在著免疫功能的降低。

6個方法激活免疫力

性別、年齡、基因都能影響免疫力,除去這些不可控因素,你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增強免疫力。

① 多吃果蔬和鋅

飲食是增強免疫力的關鍵,最佳方法就是攝入豐富的果蔬。

此外,鋅能預防感冒。如果在感冒出現癥狀的24小時內補充鋅,感冒天數會縮短。

含鋅豐富的食物包括:豬肝、瘦肉、魚、紫菜、牡蠣、黃豆、綠豆、蠶豆、花生、核桃等。

培養體內好細菌

人體內臟聚集著大量的細菌,對免疫力起積極影響。這些內臟細菌與有害微生物爭奪營養和太空,釋放化學物質,協助免疫系統消滅有害微生物。

一生病就用抗生素會使有益細菌受到連帶損害,平時該努力「培養」它們。

每天睡足8小時

研究表明,長期通宵熬夜會嚴重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從而更容易感染病毒。

充足的睡眠要保證醒來時體力恢復、精力充沛,一般成人每天睡眠時間在7~8小時,老人也不能低於6小時。

運動少而頻繁受益多

運動能夠幫助「沖洗」肺部細菌,還能使白細胞流通更迅速,提高免疫系統檢測疾病能力。

不過,運動太多也會影響免疫力。運動要「少而頻繁」,每次不超過兩小時,多參加跑步、游泳等有氧運動。

陽光能防自身免疫病

維生素D可以規範免疫系統的行為,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而曬太陽是最經濟有效地補充方法。調查顯示,國人曬太陽的時間遠遠不夠,孕婦、老人易缺乏維生素D和鈣。

你可以觀察一下皮膚曬紅需多長時間,那麼你每次需要的日光浴時間就是這段時間的1/4,每周2~3次即可。

樂觀保持微笑降低壓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發現,笑能增加血液和唾液中的抗體及免疫細胞數量,還能讓副交感神經興奮,降低腎上腺素水準,緩解疲勞,是提高免疫力的良藥

每個人都該學會如何應對隨時而來的壓力,生活中做到樂觀、積極,最重要是多交朋友、多傾訴,因為孤獨是免疫力最大的殺手

參考資料:

① 北京青年報《凌志軍:一個「向死而生」的傳奇》;

② 南方人物周刊《凌志軍:忘了,就忘了吧》,

③《重生手記》作者凌志軍;

④ 長江商報《中國式抗癌》等。

⑤ 健康時報微信 (ID:jksb2013)

▼ 今日話題 ▼

精選養生好文

錯過真的虧大了!

點擊圖片進入閱讀↓↓↓

標星+置頂「養了個生」

一秒找到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