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知名紀錄片人乾超正式加盟優酷任副總裁,同行如是說

文 | “廣電獨家”記者 林沛

“廣電獨家”今天獲悉,業內知名紀錄片人乾超(上海紀實頻道原總監、真實傳媒原總經理、雲集將來原董事長)正式加入優酷任副總裁,負責泛娛樂內容中心(含紀實、文化、資訊、生活),直接向阿里大娛樂輪值總裁、新任優酷總裁樊路遠匯報工作。

另據記者求證,早在去年年底雲集將來A輪融資後,乾超便辭任該公司董事長職務。該公司也是SMG旗下產業之一,專注於精品紀錄片生產與運營,近年來因《本草中國》《跟著貝爾去冒險》《水果傳》等品牌紀實IP聲名鵲起。如今,雲集將來官網“管理團隊”一欄顯示,總經理龔衛目前兼任董事長。

1978年出生的乾超,今年剛滿40歲,無論事業與個人都正值盛年。他的“換工作”引起了紀錄片界的強烈關注。因為事實證明,無論是上海紀實頻道還是雲集將來,近年來都成績斐然。

複盤乾超職業生涯上半場

著名紀錄片製片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融媒體文化委員會執行副主任兼秘書長孫劍英說:“乾超在紀錄片界是個很有影響力的平台管理者,也是優秀的製作人。他在上海紀實頻道從普通導演做到副總監、總監,一直到雲集將來董事長。我們也都是一路看過來,確實是難得的製作人和高管。”

“乾超對紀錄片有發自內心的熱愛。”雲集將來董事長、總經理龔衛評價道。

作為紀錄片導演,他的《紅跑道》至今仍保留著電視紀錄片在國際舞台上的獲獎紀錄。和另一部獲獎作品《房東蔣先生》一樣,《紅跑道》有著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立色彩,對社會現象有真誠的藝術表達。

紀錄片《紅跑道》

“真正的大片,是那些有生命洞見和思想深度的紀錄片”,乾超曾在2016年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然而,他又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創作者。近幾年,《跟著貝爾去冒險》《本草中國》《水果傳》《偉大的一餐》一部接著一部,讓人眼界為之一開。

這些作品始終在探索著“紀實+”的可能性,紀實真人秀、PGC短影片、紀錄電影、準直播式紀錄片……其中的IP轉化為手機遊戲、線下體驗、網絡直播、旅遊品牌、教育賦能的產品,讓市場看到高水準、原創、真實的內容實現商業變現的多種可能。乾超曾經說過,“紀錄片不能商業化,但應該兌現商業價值。”

“有一次他在頻道作報告,放了一個闡釋紀錄片創意的PPT,是給廣告客戶看的。”上海紀錄片元老王韌的第一感覺是“說不出話來,再一次震驚”,“我和同事說,我們和他們是兩代人。這裡面有思考的深度和市場的經驗,全是新知識點。”

即便身上掛著總監、總經理、董事長等一眾頭銜,乾超對創作的態度仍是身體力行:穿著一雙登山鞋跟著團隊下礦井上高原,親自擔任《本草中國》撰稿人……“他是個手藝人,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價值,他走我是很惋惜的。”王韌向“廣電獨家”記者透露,在台裡做大項目期間,“片中字幕校對、翻譯、中英文分行,竟然要乾超熬夜通宵自己來做。很多人不理解。”王韌說,“他做了頻道總監以後,更是非常出乎我的意料。”

《國資研究》報導數據顯示,在乾超擔任上海紀實頻道總監4年間,頻道實現累計淨利潤1.46億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鋼彈249%;他擔任雲集將來傳媒董事長期間,雲集將來從一個账面300萬元的公司起步,3年後成長為市場估值6.25億元、市盈率25倍的中國紀錄片原創力量。

另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統計,2017年上海紀實頻道獨播紀錄片數量、收視率、覆蓋地區全國排名等多項關鍵數據都位居地方紀錄片頻道之首。

相繼啟動的《海上絲綢之路》《理想照耀中國》《生死地》《西藏,自然之路》《大上海》《浦東傳奇》等大片唱響主流媒體責任擔當,彰顯上海台的大台實力。

同時,取消對文化欄目《大師》的收視率考核,強化對老牌欄目《紀錄片編輯室》的保護和投入,推出記錄城市生活的節目《72小時》,讓人們看到對紀錄片傳統的尊重。

《報告》指出,頻道“通過平台上星、全媒體聯動、產業創新等手段,取得了眾多突破性成果,為全國紀錄片行業帶來了更多信心和可以借鑒的思路”。

而據《國資智庫》披露,在傳統電視面臨艱巨挑戰的2015年,SMG長官層展現了上海獨有的戰略格局和決策力,決定通過成立雲集將來在體系內實施機制體制改革,創新突破。

但是,改革方案頒布,懷疑的論調卻成為主流。因為根據當時的全國調查,市場化的紀錄片製作公司只有區區20多家,實現盈利的只有1家。這恐怕是傳媒體系內極為少見的一幕:在最不被市場看好的領域裡進行創業墾荒。

在2015~2017年,雲集將來收入和利潤實現連年增長,短短兩年半利潤增長近10倍;2017年總收入突破1億元,超額完成了對SMG的業績承諾。

比經濟數字更重要的,是紀實內容向的破局

《跟著貝爾去冒險》是第一部由紀錄片團隊打造的大型真人秀,全網播出突破8億次。

《本草中國》成為首部登陸一線衛視周末黃金檔的紀錄片,首播時收視率達到0.83%,超過同時段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

《水果傳》成為互聯網上年輕觀眾比例最高的紀錄片之一。

計劃中的《火星計劃》則是第一部同時涵蓋紀錄片、真人秀、科幻劇樣式的節目,而《六個團子》是一檔播出時間長達6個月的準直播式紀錄片。

在垂直領域中,《中國美》《中國老總》《最美公路》《水果傳》《被點亮的星球》《偉大的一餐》《超級亞洲》《激蕩四十年》《生命裡》《追眠記》等作品,呈現出以紀錄片表現人文藝術、政治經濟、商業財經、自然地理、美食生活、宇宙探索、社會現實等領域的優秀水準。

將導向、品質、市場、用戶這幾個看似不相乾的元素,在紀錄片領域達成統一,是成績背後重要的邏輯。

“在中國紀錄片界,乾超是個很敢想的人。”孫劍英對“廣電獨家”記者說,“無論做製作人還是管理者,他想做的事情總能看到結果。”

直到如今,雲集將來與Discovery合作的《跟著貝爾去冒險》與《越野千里》,與國家地理頻道合作的《被點亮的星球》等,在業內仍是腦洞大開、少有碰觸的紀錄片國際化玩法。

探索頻道、國家地理頻道等對於中國題材紀錄片多年來采取的都是“合拍模式”:在國內找製作團隊,拍了之後仍在國外播。但,“我們的合作是整個業務都綁在一塊。大家共同投資,通過市場行銷後共分享利潤,不只是純粹內容合拍的概念了。”探索亞太電視網(Discovery)大中華區前主席張方告訴記者,“以前沒人這麽做過,‘貝爾’是我們在國內媒體合作的首創。”

王韌仍記得幾年前參加MIDA(上海電視節白玉蘭國際紀錄片獎)晚會的情景,那是一場由乾超導演的紀錄片晚會。“全場爆滿,提前10分鐘到,一個位置都沒有,很多人只能席地而坐。”整台晚會簡樸,卻洋溢著少有的現代感、專業性和國際氛圍。

“整個會場上,世界最大的紀錄片製作部門、紀錄片影展的老總都來了,都是他請的。他們紛紛上台講話,整台晚會主持、嘉賓全都是雙語。”王韌告訴記者,自己當時突然意識到,“他是上海台極少能與世界紀錄片對話的人”。

今年8月於韓國首爾舉行的第15屆EIDF國際紀錄片節,是亞洲最權威的紀錄片節之一,乾超以漫畫人物形象登上主海報,足見國際紀錄片界的認可。

“既有的平台業績也是很不錯的,很多事情值得做。”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說,“但想在這個行業有作為的人,心裡一定是不甘慵懶、不甘寂寞,還想再出發。”

乾超“換工作”,行業如是說

對於乾超“換工作”的決定,張方並不感到意外,他認為乾超“本身就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創作人員”,“他上來之後做了很多大膽嘗試,有些甚至有風險,他也願意試。我是蠻支持他做這個調整。對他本人、對整個產業、對紀錄片領域都不是壞事。”

乾超不是第一位從傳統媒體進入新媒體的知名紀錄片人。前有《舌尖上的中國2》原製片人朱樂賢、《舌尖上的中國》原總導演陳曉卿,後有《超級工程》原總導演李炳等。朱樂賢與陳曉卿加入騰訊,李炳則加入優酷。

“最近六七年,播出平台的多元使紀錄片可以選擇生存環境了;最近四五年,廣告商和銀行風投都開始投資紀錄片,”孫劍英說道,“這在十年八年前都是不敢想的事兒。”

安徽廣播電視台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禹成明溫和地表達出傳統紀錄片人面臨的一些“辛苦”,“節目的購銷能不能價格更高?專業人員的激勵能不能打開?”他提出,購銷、人才與資本是國內紀錄片市場形成的三個要素,目前更需要在最後者發力,“市場資本提供了更大空間是好事情,要不太苦了。”他笑言,團隊在拍攝《小崗紀事》的過程中,在小崗村要湊錢買家電、買洗衣機,“確實很辛苦”。

紀錄片製作人是電視時代的功臣、互聯網時代的匠人。在如今市場打開的前景下,他們顯然有了更加多元的職業發展空間。

到目前為止,知名紀錄片人的新去向,最多的是擁抱新媒體或攜手資本去創業。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8)》顯示,2018年中國紀錄片主要投資者依次是電視台、民營公司、新媒體機構和國家機構。其中,新媒體增長幅度最快,較之前年增長了50%的投資規模。

以騰訊、優酷、愛奇藝為主的影片網站“巨頭”近幾年在紀錄片方面都進行了不小的投入。騰訊影片每年上架紀錄片達上萬小時,其中獨家的達到4000多小時,採用自製或聯合製作等多種方式。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也曾指出,新媒體正在改寫紀錄片的傳播規則,重塑傳播版圖。相較電視媒介,新媒體平台為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寬鬆的環境,也為紀錄片收獲了相對穩定的閱聽人人群。

“我想互聯網巨大的空間與能力,讓他們對紀錄片的前景有一種樂觀,可能也是他們評估(離職)的一個很重要的緣由吧。”何蘇六說,“所以他們再出發的時候,應該多多少少都會跟互聯網擁抱。”

對這些離職的紀錄片高管來說,另外一個不言自明的方向,或許是由資本、商業加持的新型紀實產業。乾超就曾在採訪中說,“你是創作者、我也是創作者,你是平台管理者、我也是平台管理者,我們碰到的問題差不多,導致我們所思考的東西也大同小異。”這種同質化帶來的最大問題,在他看來,是紀錄片“本應十分豐富的產業內涵,有時被我們屏蔽掉了”。

可以看出,雲集將來近年來的資本運作,不僅使這家SMG旗下公司為全國紀錄片行業做出突破與表率,也印證了他似乎並不甘於傳統“玩法”,充滿開路意識和創新實踐動力。

在2016年年底舉辦的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上,乾超獲得年度人物。評委會給出的獲獎詞是:在中國紀錄片公眾時代,他拓寬了紀錄片的視域:用紀錄的力量撬動資本杠杆,大幅抬升紀錄片綜合價值;依托雄厚資源,打造產業化紀實生態圈;打開紀錄類型邊界,讓真實走近更多用戶;跳脫於西化的範式,探索屬於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經營模型。

“那是我們第一個授予的年度人物,後面(2017年)是空缺。我們對他紀錄片的貢獻還是有比較高的認可度。”作為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的領頭人,在採訪中,何蘇六評價乾超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是“突圍”,“很多方面開風氣之先。”他說,“他是很務實的,他的思維又很超前,所以此前很可能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

“作為一個紀錄片人,如果具備了很優秀的特質,在哪兒都會活得好。”孫劍英十分樂觀,她認為乾超、陳曉卿等人有一些相同的特質:第一,已經有個人品牌影響力,運作過專業上是內行,作為高管又懂管理、懂市場運行的規律,手裡有資源;第二,不斷創新,帶領團隊尋求突破,深諳市場上觀眾的需要。“他們都屬於高管,不再是普通製作人了,懂市場、懂製作、懂管理,有品牌、有資源,有這麽多在身上,在哪兒都會活得不錯。”

站在廣電的立場上,禹成明的第一感覺是不捨,“對電視台來說,一定是重要人才的流失。”他告訴記者,“他們既是好導演又是操盤手,確實是損失。一個類似人才的培養,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但他也認為,眼光和專業度便意味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從一個紀錄片“老兵”的角度,禹成明想到的第一點是傳承,“希望他們把體制內好的傳統、專業精神和對紀錄片的眼光能帶到新領域,樹立一個更好的引領作用,讓紀錄片有更大的空間,把我們紀錄片的行業門檻提高,就像跳高一樣。行業做大、做強,腰杆子才能挺起來,地位才能提高。”他笑言,“什麽時候紀錄片導演也能按集開價就好了。”

在採訪的過程中,孫劍英一直提醒記者,“這種變化是很正常的,我經常跟業界同行交流,大家都覺得特別正常。”此外她也提示道,“空間大了,壓力也會增加。在公司裡面要算账的,比電視台生存壓力大得多。”

“希望他對於中國紀錄片的產業途徑或紀錄片的新生態,能有一個正向作用吧。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何蘇六說道,“因為他們內心裡面對紀錄片的真正繁榮都有一種使命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