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東升:做正確的事 時間就是答案

  陳東升: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是答案

  來源: 支點財經

  “這裡是能治愈我一切疲憊的地方。”在新近的“你最喜歡的武大一景”討論中,有學生這樣形容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很多人點讚表達認同。在旅行分享社區馬蜂窩上,網友們將萬林藝術博物館列為武漢大學的必遊景點,認為它是繼櫻頂之後,武大的又一標誌性建築,“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能碰到不錯的展覽,就更加不得了啦”。

  如果看到了這些評論,“超級學長”陳東升肯定會欣慰地一笑。

  2011年6月,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升決定個人出資1億元,捐建萬林藝術博物館,為武漢大學120周年校慶獻禮。後來這筆捐款追加到1.2億元,在萬林藝術博物館於2015年投入使用後,他又向博物館捐贈了價值3000萬元的藝術品。

  整座建築造型就像一塊飛來之石,設計靈感來源於這樣一個典故:1983年,陳東升大學畢業時在珞珈山頂一塊石頭上刻下了一個“始”字,寓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30多年前武漢炎熱的畢業季裡,一個花了大半天時間在石頭上刻下勵志“始”的汗流浹背的青年,肯定沒想過30多年後的自己,會在母校建下另一塊“巨石”。

  還有一個挺有意思的巧合。

  1988年,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任副總編輯的陳東升,決定效仿《財富》世界500強的排序方法,做一個中國500家大企業評價,第一年評出100家大企業,第二年開始評中國500強。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他的《我評出百家最大工業企業》。30年後,陳東升創辦的泰康保險集團以240.58億美元的營收,入圍2018《財富》世界500強,位列第489名。

  不妨把這些看似冥冥之中的安排,放到更長一點的時間軸裡去,一定能探尋到關於巧合以外的蛛絲馬跡。

  《人民日報》頭版發表陳東升的《我評出百家最大工業企業》。  《人民日報》頭版發表陳東升的《我評出百家最大工業企業》。

  1979:與武大有關的日子

  1957年冬天,陳東升出生在湖北天門縣城的機構大院裡,小時候最愛讀的就是父母部門裡的報刊雜誌。“我們那時候流行做剪報,把自己覺得好的文章剪下來貼到本子上,誰貼的越多就證明越愛學習。我貼了好多本,到現在還留著。”近半個世紀之後,陳東升回憶起自己年少時的知識啟蒙,還很興奮。他告訴支點財經,上世紀70年代初,有一期《參考消息》用三分之一版介紹了可攜帶式電話,並預言它會改變世界,那時候他第一次知道了美國有家公司叫摩托羅拉,“那些文章滿足了一個少年的好奇心。”

  恢復高考後,1979年,陳東升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說到改革開放,我大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教育改革。武漢大學的劉道玉校長作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搞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選修製、學分製,讓武漢大學成為最令人神往的校園,很多北大、中科大的學生轉學過來,當時我們覺得很驕傲。”陳東升說。

  在武大求學期間,陳東升喜歡到珞珈山頂一覽武大全景,也喜歡到湖邊細看東湖白浪。“可能我有誇大,那時候覺得自己就像在哈佛、耶魯或者在芝大上學一樣,是那樣一種學術氛圍。”他有些動情。

  劉道玉到武漢大學任職校長時,陳東升升入大三,作為教育改革的直接受益者,陳東升去哲學系選修了西方哲學史。“這改變了我整個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後來我成為一個非常激進的開放青年。” 

  可即便是思想解放的開放青年,在那個年代,也不會把從商作為自己職業的第一選擇。

  “我其實從沒想過下海。這與我們青少年時期受到的教育有關,一開始想當科學家,像錢學森、華羅庚那樣。高中時期讀了《馬克思傳》,又想成為馬克思那樣的大理論家,那時的夢想是在《紅旗》雜誌、《人民日報》上發表理論文章。”陳東升笑言,自己終於在28歲時實現了夢想,在《紅旗》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世界商品貿易規律與趨勢的文章,雖然並不是什麽“大理論文章”。

  1983年的畢業季,陳東升跟幾個關係要好的同學登上珞珈山頂,即將奔赴各地工作的他們各個躊躇滿志,“站在山頂,我們都放空,志向很大。”

  陳東升進入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國際貿易研究所發達國家研究室,從事國際貿易及巨集觀經濟研究,後又成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副總編。

  年輕時的陳東升在日本街頭。  年輕時的陳東升在日本街頭。

  1992:決定下海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1日,87歲的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發表了重要講話,後被整理成“南方談話”。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點,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些提法給了僵硬思潮致命一擊,在經濟上也形成了空前的號召力。

  據說,“92派”這個詞是陳東升發明的。

  據《中華工商時報》的統計,受“南方談話”影響,1992年度全國至少有10萬黨政幹部下海經商,他們中的佼佼者同屬於“92派”,陳東升是“92派”的領軍人物。

  陳東升回憶道:“在《管理世界》做中國企業500強評選,對我的人生有很大影響。” 那時候,全社會有一個關於如何強國的大討論——是應該科學報國,實業報國,還是教育報國?

  他曾經把中國500強和世界500強對比,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世界經濟總量的排序和它擁有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完全成正比。這給了他很大的啟示:實業強國是根本,經濟決定一切,沒有一大批世界級的企業,中國的強盛就不存在。那時候的他已經意識到,中國會進入一個經濟複興的時代,辦企業、開公司會成為一股巨大的經濟浪潮。

  就在這時,國家體改委頒布了《股份公司規範意見》《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陳東升認為這兩個檔案是“中國企業發生真正變革的轉折點”。

  “當時想創立企業,可是不知道資本從哪兒來,有了這兩個檔案後,就可以去募集資金,可以去根據一種商業模式尋找投資人來投資。”他後來下海並先後創立三家公司,都是基於這兩個檔案。

  “改革開放初期就有很多人去做生意,產生了很多‘萬元戶’,但那時候我們只會說這批人不錯,很有勇氣,但下海這件事還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共識。”陳東升說,1992年下半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改革目標,才讓創業開始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那一批下海的社會精英,“有很強的家國情懷在裡面的,舍我其誰”。

  1992年12月,陳東升寫下第一份人壽保險公司創業企劃書。  1992年12月,陳東升寫下第一份人壽保險公司創業企劃書。

  曾經:“創新就是率先模仿”

  1993 年 5 月,“中國嘉德國際文化珍品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德拍賣”)正式成立,成為第一家全國性的股份製拍賣公司,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字頭的拍賣公司。

  “那個時候就是滿腔熱血,當時都沒有拍賣的概念,除了在電視上看過,什麽都不懂。今天請教這個,明天請教那個,還去香港把拍賣過程錄下來,回來大家一起看。”陳東升提出了“創新就是率先模仿”的觀點。

  “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數的前沿學術創新、科技創新都在那,我覺得美國火的東西中國一定會火,於是就有了‘創新就是率先模仿’的想法。找最好的葫蘆畫瓢,找最好的商業模式來複製,成功的概率會大大提高。我那時候創辦嘉德拍賣,對標的是蘇富比,我和我弟弟創辦宅急送,口號是要做中國的Fedex。做泰康保險的時候,左眼看友邦,右眼看平安。”陳東升對支點財經說。

  那麽“92派”的企業家們當時是如何選定創業行業的?“用市場經濟的雷達去尋找市場盲點,搶佔市場。”這是陳東升的另一句總結——用計劃經濟的余威去搶佔市場經濟的灘頭。

  1990年,陳東升去日本訪問。他看到日本滿大街都寫著“東京生命”“住友生命”“日本生命”“海上火災”,覺得很奇怪,就問了當時在日本留學的朋友。原來,“火災”就是財產保險公司,“生命”就是人壽保險公司。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人壽保險可以做成這麽大的生意。在研究“財富500強”時,他也發現其中有不少就是保險公司。陳東升當時就想,保險公司可以做成一個企業巨擘。

  通過4年的申請,1996年8月,泰康人壽終於獲準成為《保險法》頒布後的中國第一批股份製保險公司之一。

  1996年,泰康人壽開業。  1996年,泰康人壽開業。

  “我當時一聽說有機會做人壽保險,馬上跑到王府井新華書店,把只要有“保險”二字的書通通買下來,逢人便說我要辦一家人壽保險公司,很多人覺得我是神經病。花了4年才拿下牌照,但我從沒想過放棄。”陳東升認為,創業還需要一份憧憬和堅持,這很重要。

  2007年,陳東升還是用“創新率先模仿”的方法論,去看看其他國家是怎麽做養老產業的。他先後去了日本、台灣地區考察,覺得都不是他想要的。直到去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中心養老社區,老年人活力、自信、快樂的生活,深深震撼了他,他決心把這個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帶回中國。

  10年來,“摸著石頭過河”的泰康保險集團,從養老社區,到醫養融合,再到打造“保險+醫養+資管”閉環,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

  2016 年 7 月,泰康保險集團以 16.25 億元人民幣控股 13.52%,成為蘇富比單一最大股東。從模仿者到並肩者,被彭博稱為“一個中國企業家不忘初心的圓夢行動”。截至2017年底,泰康保險集團資產規模達7128.54億,管理資產超1.2兆,入圍世界500強。

 陳東升跟泰康養老社區的居民們在一起。 陳東升跟泰康養老社區的居民們在一起。

  40年後再出發

  “改革開放就是一個時代的巨浪,把所有的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少年,全都裹挾進來,歷史就是這樣前進的。創業創新的洪流浩浩蕩蕩,從來沒有人能夠阻擋。”今年3月,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年會上,陳東升的發言很是豪邁。

  “泰康保險集團成立22年來,從一家傳統的保險公司,走向一個多元的保險集團,把養老和醫療保險、醫院和養老社區的建設結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的發展歷程跟中國經濟的改革進程也是吻合的,中國也開始從模仿創新,進入到一個自主創新的時代。”陳東升說,中國經濟通過40年的高增長,跑馬圈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進入了整合的時代,一個需要自主創新的時代,只有這樣才能把企業做大,讓經濟更有競爭力,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

  他總結,40年來,中國的企業家精神從不自覺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從狂野到成熟、從躁動到平靜、從賺錢到做社會公益,在進步,也在進化。從最早提出改革開放,到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到本世紀初加入WTO,再到現在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還特別頒布了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的檔案。“這些都是史無前例的,未來還要靠年青一代的企業家,把偉大故事繼續演繹下去。”

  1983年在石頭上費力刻下“始”字的陳東升,1988年在尚未建立起市場經濟制度的中國評出百強企業的陳東升,花了4年才拿下人壽保險牌照的陳東升,都好似偏執狂。只要時間還在行走,歷史的車輪就需要這樣的闖勁來推動,時間就是答案。

責任編輯:陳合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