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研發實力首次公開 20億美元研發5G,獲8.78萬項專利

智東西6月27日消息,今天,華為在深圳總部發布了名為《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是創新的必由之路》的華為創新與知識產權白皮書。

這份白皮書是華為公司首次公開、全面、詳細地披露自家研發體系,包含了很多重要數據——包括華為集團的研發主體、歷年研發經費、專利數量、技術成果分布、知識產權收入等,對於全面了解華為研發實力來說至關重要。

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在白皮書發布現場

白皮書中的一些主要數據包括:

1、華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截至2018年底,華為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8萬項,其中1.11萬項是美國專利。

2、2018年,華為研發投入1000多億人民幣,位列全球第五。未來幾年,華為還會將研發經費會逐步提升到150-200億美元/年。

3、華為已經投資了20億美元進行5G研發,超過了美國和歐洲主要設備供應商5G研發的投資總和。在ETSI最新公開的5G標準必要專利中,華為佔比已達到20%。

4、截至今年6月中旬,華為已和全球運營商簽定了50個5G商用合約,將超過14萬個5G基地台發往世界各地。

5、華為創新、研究、平台開發的主體為2012實驗室,旗下有引導5G發展的無線技術實驗室、AI核心的諾亞方舟實驗室、光通訊技術的玻普實驗室等眾多的研究機構。

6、華為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有15000人左右從事基礎研究,經費大約在30-50億美元。此外,華為還有6萬多產品研發人員。

7、華為歷史累計支付專利使用費超過60億美元,其中接近80%是支付給美國公司。

8、自2015年以來,華為獲得的知識產權收入累計超過14億美元。

以下為智東西整理呈現的白皮書乾貨:

世界上擁有最多專利的企業之一

目前,華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

根據白皮書內容,截至2018年底,華為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805項,其中有11,152項是美國專利,歐洲超過6600族。

同時,華為也是全球PCT專利申請最多的公司之一,2018年華為向聯合國下屬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提交了5405份PCT申請。

WIPO總乾事FrancisGurry說:“這是有史以來,一家公司創下的最高紀錄。”

華為2010~2018在中國、美國、歐洲授權專利數據如下:

2018年,華為在美國當年獲得的專利授權數量排名第16位,在歐洲專利局當年專利授權數量排名第2位,申請量和授權量長期名列前茅。

同時,華為同時也是擁有中國授權專利最多的公司。

未來每年研發經費150-200億美元

長期重視研發投入一直是華為的標誌。一直以來,華為都堅持將每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發,近年這個數據上升到約15%。

2018年,華為在研發方面投入了1000多億人民幣,在《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五。相應的,華為公司每年的專利申請數量和授權數量也持續增長。

近十年裡,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4800億人民幣(約730億美元)。

而根據白皮書內容,在未來幾年,華為每年的研發經費甚至會逐步提升到150~200億美元。

2018年,華為在世界500強中排名第72。目前,華為的業務遍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30多億人口。

5G實力強大:必要專利佔全球20%

在自家的老本行——網絡通訊——方面,華為更是握有強大的技術儲備。

在ETSI最新公開的5G標準必要專利數據顯示,華為佔比已達到20%,這些專利對於全球所有國家的手機和網絡運營商來說,都是必需的。

作為核心貢獻者之一,華為與產業夥伴共同完成3GPP 5G首版本標準制定。而在仍處於發展完善中的5G標準中,華為貢獻的技術提案佔獲批提案的比例更是高達21%,佔全球首位。

早在2009年,華為投入6億美元啟動5G技術和標準的研究。2016年後,華為又追加投資14億美元,用於加快端到端5G商用產品的研發。

至此,華為已率先投資20億美元進行5G研發,超過了美國和歐洲主要設備供應商5G研發的投資總和。

研究投入的回報也是豐厚的,截至2019年6月中旬,華為已經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定了50個5G商用合約,超過14萬個5G基地台已發往世界各地。

相比3G/4G,5G使用的頻段要高得多,由於高頻信號覆蓋範圍小的固有缺點,部署5G需要更多的基地台,如何提高覆蓋範圍和降低網絡建設成本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此,華為與業界合作夥伴聯合提出上下行解耦方案,打破上下行綁定在同一頻段的傳統限制。在享受高頻段下行大容量的同時,將5G的上行通過較低頻段承載,提升了小區邊緣速率,大幅改善網絡覆蓋。這樣初期建設5G網絡就不用增加很多站點,大大縮短部署周期。

在2019世界移動大會上,該方案榮獲通信界公認的最高榮譽之一的“最佳無線技術突破獎”。

研發主體:2012實驗室

華為創新、研究、平台開發的主體為2012實驗室,它是在2011年,華為整合全球研發資源建立而成。

2012實驗室是華為未來5-10年發展方向研究的實驗室,主要面向於中長期的ICT網絡架構、標準、材料等前沿技術,並不針對產品和版本以短期回報為目標。

此外,2012實驗室旗下還有:無線技術實驗室、玻普實驗室、諾亞方舟實驗室、網絡技術實驗室等眾多的研究機構。

1、無線技術實驗室:華為5G誕生地

無線技術實驗室負責探索無線領域的創新技術,業界所熟知的華為5G和wifi等領先無線技術的研究都出自於該實驗室。

其研究的創新技術包括:頻譜效率的持續提升,新型物理層技術探索,新的無線自由度尋找和論證,香農極限的持續逼近等。

2、諾亞方舟實驗室:AI研究中心

諾亞方舟實驗室是2012實驗室的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也華為最重要的實驗室之一,將幫助華為實現在AI時代的轉型。

目前諾亞方舟實驗室有六個子實驗室,包括計算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推薦搜索、決策推理、人機互動和AI基礎理論。諾亞方舟實驗室在華為打造萬物互聯智能世界的願景下佔有非常獨特的位置。

3、玻普實驗室:光纖容量每三年翻倍

玻普實驗室負責研究光通信技術,從2012年創立之初持續聚焦光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掌握了長途超大帶寬光鏈路技術、超大容量光交叉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

過去10年單光纖容量每三年翻倍,驅動光網絡核心交換節點的技術變革,華為持續引領業界光網絡技術演進。2018年華為在業界首先推出超大容量全光交叉系統架構,對比傳統的電交叉架構,容量提升10倍,能耗降低10倍,實現整體能效100倍提升。

4、不斷崛起的智能手機業務

此外,在智能手機領域,華為近年也取得了快速發展。

華為手機業務於2003年底起步,十多年來,從芯片、軟體、材料,到美學設計、工藝、散熱等方方面面的能力都經歷了漫長的積累與改進過程,如今在通信性能、拍照、續航能力、EMUI軟體以及外觀設計方面都處於領先,為全球消費者帶來了極致體驗。

華為在通信領域有30年的積累,在法國(美學)、日本(材料)、俄羅斯(算法)、瑞典(工程)、美國(工藝)、烏克蘭(散熱)等地成立研究所。

智東西此前也了解到,截止至2018年6月,在華為的眾多全球研發中心中,有12個專注於智能手機產品研究的“烽火台”,分布如下(智東西整理製圖):

5、基礎研究:1.5萬人把金錢變成知識

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被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不同場合一再強調。

目前,華為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有1.5萬人左右從事基礎研究,經費大約在30-50億美元,“他們把金錢變成知識”。

此外,華為還有6萬多產品研發人員,“他們把知識變成商品,從而再換回金錢來”。

每年投入3億美元支持高校研究

華為強調,自身並不固守所謂自主創新,而是吸納世界範圍內的專業人才共同開展研究工作,與全球合作創新。

1、高校/科研機構合作

目前,華為與全球300多所高校、900多家研究機構和公司合作,實施7840個項目,已投資18億美元,簽署的對外付費的研發合作合約達一千多份。

華為還承諾,今後每年投入3億美元,主要用於向世界各地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支付合作費用,購買合作研發成果或使用權。

5G Polar碼就是開放式創新的最佳例證。2008年,Erdal Arikan教授公開發表了Polar碼論文,開拓了信道編碼的新方向,是世界上第一類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方法。

華為在預見到極化碼在提升信道編碼性能的潛力之後,在Erdal Arikan教授的研究成果基礎之又進一步投入大量研究,解決了工程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障礙,完成了Polar碼技術從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業應用的蛻變。

2、積極參與標準組織與產業聯盟

華為總計加入了140多個標準組織,擔任超過250個重要職位,在3GPP、ITU、CCSA、ETSI、IEEE、WFA和WWRF等組織擔任董事會或執行委員會成員。

2018年向各個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超過5千篇提案,歷史累計提交近6萬篇。

如果把標準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全部算上,華為總計加入了400多個此類機構,擔任超過400個重要職位。

3、產業合作

華為的X Lab應用場景實驗室,圍繞聯網無人機、車聯網、雲化VR/AR、無線醫聯、無線機器人5大場景研究,為5G應用提前構建生態,目前已吸引270多個產業夥伴加入,產生50多個全球創新項目。

此外,華為還已與全球20+重要客戶/合作夥伴建立了36個聯合創新中心,定義孵化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4、維護開發者生態

華為資助的“沃土計劃”,累計已投入10億多美元,加速以華為雲為底座的開發者生態能力建設。

目前全球注冊開發者近30萬人,增長超過150%,新增認證聯合方案近600個、新增認證開發人員1,700多人。

知識產權的變現

自2001年簽署第一份專利許可合約至今,歷史累計支付專利使用費超過60億美元,其中接近80%是支付給美國公司。

不過反過來,華為研發實力和知識產權價值,在歷史上的合作、合資、並購中也獲益不少。

比如,從2000年起,摩托羅拉與華為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產品貼牌合作。十年間,摩托羅拉從華為採購了價值8.8億美元的先進的核心網和無線接入產品。

2001年,華為將旗下從事通信電源業務的安聖公司,包括相關技術和知識產權以7.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美國愛默生公司。

此外,華為也將自身知識產權給其他產業夥伴使用——自2015年以來華為獲得交叉許可後的知識產權淨收入超過14億美元。

迄今為止,華為經過友好談判簽署的收費專利許可協議超過10份,這些協議的付費方涵蓋美國、歐洲、亞洲公司。

結語:勿將知識產權問題政治化

正如文前提及的,這份白皮書是華為公司首次公開、全面、詳細地披露自家研發體系,包含了華為集團的研發主體、歷年研發經費、專利數量、技術成果分布、知識產權收入等重要數據。

深入研究這份白皮書,對於全面了解華為研發實力來說至關重要。

自從今年5月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後,華為一時被推到了輿論漩渦之中,圍繞其5G技術、芯片斷供、自研作業系統等眾多爆炸性新聞層出不窮,華為也一改往日低調常態,頻頻發聲。

在今天的白皮書發布會現場,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強調,在華為過去30多年的經營和發展歷程中,沒有一起案件被法庭認定存在惡意竊取知識產權的行為,華為也沒有因此被法庭判決承擔賠償責任。

他呼籲,知識產權是創新的基礎,將知識產權問題政治化會威脅全球技術的進步,勿將知識產權問題政治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