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圖文故事 | 除了“六老漢”,習近平還提到了這些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心治沙事業,也牽掛著在風沙中逆行、從荒漠奪回綠洲的治沙人。

21日,正在甘肅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八步沙林場,實地察看當地治沙造林、生態保護等情況。

“六老漢”三代人接力治沙

八步沙,是騰格裡沙漠南緣甘肅省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據說,100多年前,這裡只有八步寬的沙口子,所以叫做“八步沙”。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裡的沙子又細又軟,人踩上去,腳就陷到沙裡了,只能一步一挪地艱難“跋涉”,所以也叫“跋步沙”。

上世紀八十年代,沙魔從這裡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農田村莊。當地六位年齡加在一起近300歲的老漢,在承包沙漠的合約書上按下手印,誓用白發換綠洲。

這是在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拍攝的八步沙三代治沙人。(2019年3月27日攝)

“六老漢”的頭白了,八步沙的樹綠了。38年過去,“六老漢”只剩兩位在世。“六兄弟”接過父輩治沙的鐵鍬,如今,“六老漢”的孫輩又加入治沙隊伍,薪火相傳,播撒綠意。

組建林場之初,“六老漢”就約定,無論多苦多累,每家必須出一個後人,把八步沙治下去。

從“六老漢”時代的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到現在的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等,第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方式,在父輩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治沙要講科學。摸清沙漠的脾性,遵循自然規律,才能實現治沙事業可持續發展。

一項平凡而偉大的事業

在寧夏靈武市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王有德在治沙一線扎草方格(2013年7月24日攝)

昔日的寧夏白芨灘林場黃沙滿天、荒蕪破敗。“治沙英雄”王有德數十年如一日,帶領職工以每年治沙造林3萬畝的速度,在浩瀚的毛烏素沙漠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守護著黃河以及河岸萬頃良田。

2008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來到寧夏,面對一望無際的麥草方格,他緊緊握住王有德的手說,我是來向你學習的。你們在這裡做出了很大貢獻,非常了不起。

習近平隨王有德走上沙丘。“這是一項平凡而偉大的事業,也堅定了我們治沙的決心。對你們的事業,我們會全力支持。”習近平對圍攏過來的治沙人說。

平凡而偉大,這五個字道出了治沙事業的艱辛與光榮。

要有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耐心和耐力

由於環境惡劣、植被易為破壞,治沙的時間常以漫長的年月來計量。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右玉縣群眾在荒山植樹(翻拍照片)。新華社發

70年來,山西右玉縣縣委帶領人民把“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50多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把“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原變林海,創造了人間奇跡。

河北塞罕壩景色(2018年7月2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

提到這兩個治沙故事,習近平強調了久久為功。“抓任何工作,都要有這種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耐心和耐力。”

在他看來,生態治理,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恆的堅守。

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一座不朽豐碑

“沙漠變綠洲”奇跡背後,離不開無數人的努力與堅守。

谷文昌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福建東山縣的縣委書記谷文昌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幹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後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焦裕祿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準。在帶領全縣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鬥爭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這兩個縣委書記,習近平經常提及。

“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多做埋頭苦乾的實事,不求急功近利的‘顯績’,創造澤被後人的‘潛績’”“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習近平這樣詮釋他們的愚公精神。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家園

庫布其沙漠創造的綠色奇跡不僅讓世界刮目相看,也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這一治沙經驗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等方式,為更多荒漠化地區帶去新的綠色希望。

庫布其沙漠(2019年7月28日晨間拍攝)

習近平向第六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致賀信,他說,面向未來,中國願同各方一道,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共築生態文明之基,攜手推進全球環境治理保護,為建設美麗清潔的世界作出積極貢獻。

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為了呵護綠色家園,中國在努力,並真誠地願同世界各國一起努力。

出品人:趙承

策劃:霍小光、張曉松

監製:杜宇

文字:黃玥、王鵬、薑偉超

攝影:鞠鵬、謝環馳、范培珅、王鵬、劉詩平

視頻:謝環馳、苗夏陽

編輯:劉羽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