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G催生移動支付 5G將帶來什麽?

回顧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2G帶來了短信,3G帶來了智能手機,4G帶了短視頻和移動支付。雖然5G的熱度持續不減,但目前尚未出現現象級應用,有不少人還在問5G到底是什麽,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產生哪些影響?7月9日至11日,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2019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召開。在10日下午舉辦的“互聯網5G應用新生態論壇”上,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和行業專家紛紛試圖給出他們最具想象力的答案。

5G可以融合物理和虛擬世界

大眾對於5G的模糊印象應該就是一個“快”字。高通公司在去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表示,5G的下載速度峰值可以達到4500Mbps,初始中值速度也有1400Mbps,相當於目前4G網速的大約20倍。

除此之外,“超大帶寬,海量連接,高可靠、低時延是5G的基本特性”,中國聯通5G行業組辦公室負責人劉世江在論壇現場介紹。這些特性的改變源於5G的波長、頻率和頻譜發生了變化。

每日互動有限公司CEO方毅解釋,波長短首先意味著基地台需要建得很密,手機和基地台距離變近,降低了對信號強度的要求,可以更加省電;其次,波長短意味著天線短,彼此之間距離可以很近,多根天線適合大規模進出。

而頻率高、頻譜寬,意味著單路信號部門時間內傳輸的信息量增大,信號密集也意味著速率加快。這樣低延時、高可靠的特性保證了遠程操控能被及時響應。

比如,據華為AR產品總監衛丁介紹,VR/AR在前些年非常火爆,但熱度很快就冷卻下來,就是因為數據的傳輸速度太慢和延遲時間過長,也就是所謂的“沒有沉浸感”。5G的高帶寬和低時延的特性有助於突破這個瓶頸。

與VR/AR類似,超高清視頻、雲化辦公、全息通信、無線醫療以及自動駕駛等一系列創新型的應用和服務都基於高帶寬、低時延這兩個特性。

目前為止,很多技術已經實現了落地。據劉世江介紹,今年聯通利用5G+8K+VR進行了春晚直播。在5G +醫療方面,去年聯通和福建孟超醫院合作,做了全球首例5G遠程動物手術,給一個小豬換了肝髒。在5G智慧教育方面,去年發布了全息音樂教育產品等等。

此外,其他特性也衍生出別的5G應用場景。劉世江說:“海量連接和超大帶寬頻來了智能家居、物聯網和智慧城市。此外,高可靠、低時延和海量連接則主要賦能了傳統的製造業。”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曼青在今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總結的一樣,5G最根本的特徵就是連接,可以使整個連接更快、更多、更及時。5G將可能帶來極小世界和極大世界的相互統一、以及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相互融合。

各國都希望爭奪5 G產業制高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說過,“將來20%左右的5G設施將用於人與人之間的通信,80%將用於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換句話說,5G將來發揮的潛力,主要面向產業互聯網或者工業互聯網。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無線研究中心5G技術專家張叢武在論壇上形象地比喻道,“5G是要實現萬物互聯。如果把4G比喻成修路的話,5G則是造城。”他認為,5G是一個跨行業的融合生態,它會催生很多的融合應用還有各種產業機會。如果說4G主要面向移動互聯網的話,5G將主要面向產業互聯網。

正因如此,5G被不少國家視為引領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一環,各國都希望爭奪5G產業的制高點。

據南都記者梳理,今年上半年,美國、韓國、英國、瑞士和科威特等國都已經完成了5G的商用發布。

比如愛立信與瑞典工業巨頭ABB簽署了一份基於5G技術面向工廠自動化的諒解備忘錄,旨在使用5G和工業互聯網聯網來提高工廠自動化程度;韓國三大運營商同時推出面向汽車製造、機械製造企業的5G服務,旨在通過啟動智能工廠服務加速布局工業互聯網應用,提高製造業業務效率和競爭力。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曾撰文表示,面對國內發展的要求和全球5G商用的競爭,中國應搶抓機遇以工業互聯網為突破口加快5G商用步伐,積極探索新型應用模式,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張叢武則指出,產業互聯網的應用可能個性化的需求比較強,它從單一領域向跨領域協同的方向發展,面向各行各業。“如果從數字經濟這個角度講,我們認為5G是整個數字經濟的關鍵基礎設施。”

6月6日,中國也發放了5G牌照,標誌著正式進入5G商用時代。據悉,中國的上飛、南方電網以及青島港都有一些關於5G互聯網的應用,用來提高整個生產應用的效率,降低成本。

珠三角產智能終端是關鍵

在論壇上,張叢武對全球5G業務總體發展節奏進行了判斷。他認為,高清視頻、AR/VR、無人機作為通用性高帶寬業務,未來可能廣泛應用於各種5G場景,既是5G的基礎性應用,也是最早成熟的業務。

而對於中低速海量連接和部分高可靠、低延時業務,他認為,4G能夠滿足部分需求,未來5G可以增強體驗,比如智能抄表、可穿戴設備、物流跟蹤和車載信息服務等都是現階段和5G初期的重點業務。

對於網絡通信能力要求較高的部分行業應用場景,則需要隨著5G網絡逐漸成熟和覆蓋完善進行試驗推廣,如遠程手術、全路況自動駕駛、雲化機器人等,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他看來,5G應用和全國產業的分布呈現比較大的正相關性。

北京市將圍繞城市副中心、大興新機場、世園會、國慶慶典、北京冬奧會等五大重點工程開展五大類典型應用場景,包括超高清視頻應用、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自動駕駛和智慧醫療。

在我國東北傳統工業基地,吉林、遼寧擁有一汽、華晨寶馬等整車製造企業,以及沈陽新松機器人、東軟集團等高新技術企業,其5G試點主要在車聯網和工業聯網方面。

像我國的中西部,以成都、重慶、武漢等地為核心,物聯網產業發展迅速。重慶5G實驗室重點研發物聯網智能應用和下一代車聯網技術應用。湖北則建立了5G產業聯盟,逐步開展無人駕駛、無人機智能巡檢等應用。

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是我國電子整機的重要生產基地,而智能終端是5G落地的關鍵,包括頭戴的VR/AR設備、智能手機、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這一類的應用。

浙江、上海在5G應用方面創新熱情較高,政府、運營商和企業在多個場景聯合進行應用示範。今年5月,5G無人機在上海北外灘成功試飛,中國電信在上海虹橋打造首個5G示範商務區。杭州的5G應用試點將針對杭州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特點,發展物聯網、智能製造等領域。

焦點

13秒短視頻

AI生成文章

有版權嗎?

網紅法官詳解互聯網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新探索

無人機拍攝的照片是作品嗎?使用人工智能合成的創作物,受不受版權保護?原本需要花一個半小時看完的電影,有人使用一系列截圖用三分鐘告訴你影片概況,算不算侵權?

7月9日-11日,2019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舉行。10日上午,一場探討互聯網創新和知識產權發展的論壇,吸引了近百位來自高校、企業、法院和智庫機構的嘉賓參與。

當天,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薑穎介紹了當前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狀況。自去年9月掛牌成立以來,該法院共受理了21729起案件,其中網絡著作權案件佔比78%。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吳偉光表示,網絡版權的訴訟案件量不斷增高,版權制度在今天也期待著一場範式變革。

互聯網法院不到一年

受理超2萬起案件

根據4月底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發布的《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2018年中國網絡版權產業規模達742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6%。

隨著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新型的法律爭議也不斷出現。如何嚴格知識產權保護,解決數據采集和使用等互聯網競爭領域問題,引起了業界的諸多討論。

當天論壇上,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網紅法官薑穎分享了互聯網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新探索。“通常我們說,互聯網法院是一個網上案件網上審的法院,”薑穎介紹,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審判案件,另一個則是審理的案件都與互聯網有關。

據南都記者了解,去年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掛牌成立,專門處理特定類型的互聯網案件。與傳統法院審理方式相比,當事人不需要到互聯網法院,就可以實現起訴、調解、立案、庭審、宣判等全部訴訟環節的網絡化辦理。

數據顯示,在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內,北京互聯網法院截至今年6月30日,一共受理案件21729件,其中網絡著作權案件收案17146件,佔總數的78%。

薑穎介紹,從受理情況看,著作權案件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一類是爭議難點較小的常規類型化案件佔到總數的50%- 60%,其中包括人們熟悉的圖片和小說侵權案件等,還有另一類案件則是基於互聯網不斷發展的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侵權行為。

何為新型網絡著作權新型案件?

薑穎分享了互聯網法院近期審理的兩個典型案件,其中還有一起短視頻案入選了2018中國法院十大知識產權案件。

去年,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了抖音維權案,一個大概13秒的短視頻作品是否具備著作權法對保護客體提出的“獨創性”要求,成為該案爭議的焦點。

“我們的法官認為短視頻節目應該受到保護,並且也需要通過這樣的保護來鼓勵短視頻平台傳播更積極的內容。”薑穎說在這個案件的審理中,法院結合網絡環境的創新與特點,對短視頻節目能否得到著作權保護,給予多大程度的保護作出了裁判。

不止短視頻維權案,北京互聯網法院今年審結的全國首例“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著作權案,同樣備受關注。

南都記者了解到,該案的原告是一家律所,被告是百度公司。原告認為被告侵犯了自己的著作權。百度方面則強調,涉案文章是數據軟體分析而成的,不屬於著作權的保護範圍。

雙方的爭議焦點在於計算機軟體智能生成的內容可否構成作品。今年4月26日,互聯網法院作出判決,自然人創作完成仍應是著作權法上作品的必要條件。雖然分析報告不構成作品,但不意味著其進入公有領域,可以被公眾自由使用。

該案的意義在於,這是法律上首次對人工智能合成文章是否具有著作權以及權益屬於誰作出界定。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應平衡權利人與行業發展的關係

其實不管是短視頻還是A I生成文章的訴訟糾紛,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吳偉光認為,這背後都反映出當前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困境,即版權權利客體識別變得複雜。

“產權交易的前提就是明確屬性,但中文字體、網絡遊戲直播畫面、無人機拍攝的照片是不是作品,這樣的不確定性導致了版權識別成本很高。”吳偉光說。

不僅如此,傳統的版權行業如一本書,從作者、出版到發行是由一個個閉環構成,但互聯網時代,作者、傳播者、消費者正在變成一波人。人們每天都在創作、消費和傳播內容,要找到權利人並不容易。

吳偉光認為,網絡環境下維護作品傳播閉環的成本也奇高。在這種情況下,知識產權的案件訴訟量不斷增多,制度維護的成本也在提高。

如何破解這樣困境?在薑穎看來,網絡環境下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應平衡權利人與行業發展的關係。“不能因為保護得太多而讓行業發展不起來,但也不能為了行業發展而削弱權利人的利益,使其失去創新的動力。”

吳偉光則提到,人們曾寄希望於區塊鏈技術保護知識產權,但目前這項技術只是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證據固定的問題,而沒有對制度產生根本性變化,未來能走多遠仍有待觀察。

就像移動支付解決了假幣流通的問題一樣,吳偉光也期待知識產權制度在今天實現一場範式變革,從根本上結構當前的體系,提供一套更有效的版權或財產交易的方案。

觀點

網絡市場反壟斷成互聯網創新與

知識產權發展分論壇熱議話題:

競爭準入門檻越低

形成壟斷也就越難

7月16日,矽谷四大科技巨頭谷歌、蘋果、臉書、亞馬遜將參加美國國會的反壟斷聽證會。事實上不止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反對科技巨頭壟斷的聲音日益高漲。

南都記者注意到,今年的中國互聯網大會,反壟斷前沿問題也成為與會者討論的焦點。7月10日,在一場專門探討互聯網創新與知識產權發展的分論壇上,專家們連續拋出問題,中國互聯網市場是競爭激烈還是日趨壟斷?舉起反壟斷的大旗就能解決市場有效競爭和隱私焦慮嗎?

有學者認為,反壟斷的整個制度設計是需要理性分析創新激勵與壟斷監管的問題,但最終的目標是明確的,即保護整個社會總福利的提高。

微信具有“基礎設施”屬性

據外媒報導,7月16日,谷歌等四大科技巨頭的高管將到美國眾議院反壟斷小組委員會參加一場關於“主導平台和創新”的聽證會,並就外界的拆分質疑等問題作出回應。

這場定於下周,集結GAFA的聽證會將把民主黨和共和黨對矽谷的不滿帶入公眾視野,或將為監管部門的下一步審查奠定基礎。

據南都記者了解,6月初,美國政府發起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負責亞馬遜和臉書,司法部(DOJ)則專盯谷歌和蘋果。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6月3日也表示,將審查矽谷科技巨頭潛在的反競爭行為。

當科技巨頭的反壟斷監管成為美國熱議話題時,中國互聯網關注者也在探討和思索這一問題。7月9日- 11日,2019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舉行。在一場探討互聯網創新與知識產權發展的論壇上,不少專家學者就此展開了討論。

“下周美國的四大互聯網巨頭都去參加聽證會,人們為何在這個時間點反對巨頭?”當天論壇上,中國信通院知識產權中心高級谘詢師李梅回顧了美國的反壟斷歷史,稱“這是一個劇變的時代”。

1890年,世界上第一部反壟斷法《謝爾曼法案》在美國誕生。1950年,美國又通過另一部重要的法規《塞勒-克弗維爾法》,來限制企業的反競爭兼並。

以反壟斷法為依據,美國電信巨頭AT&T在1984年遭到拆分,分成7個子公司。“距離美國上一次拆分巨頭已經過去35年了,現在人們又提出拆分谷歌和臉書等互聯網巨頭,在這段時間什麽發生了改變?”李梅注意到,基礎設施理論開始延伸到一些互聯網平台。比如在國內坐擁上億活躍用戶的微信也具有這方面的屬性,類似水電燃氣和電信運營商。

“反壟斷法並不是反對大企業”

其實不止美國,目前各國對於大型企業的反壟斷監管似乎都在加強。人們為什麽會反對科技巨頭?其中的主要觀點認為,大公司限制和抑製了創新、損害公平競爭和中小企業的利益,還有人稱,大型互聯網平台存在虛假信息泛濫,對用戶隱私保護不力等問題。

儘管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監管獲得不少支持,但也有反對者認為,舉起反壟斷大旗未必能解決抑製競爭和隱私洩露等問題。

“反壟斷到底在反什麽?”當天會上,騰訊研究院首席經濟顧問吳緒亮提到,一方面我們鼓勵企業做大做強,企業家也以此為榮,但做大做強的極致是壟斷,這是否意味著處於最高處的企業需被拆分,從頭再來?

“反壟斷法並不是反對大企業。”吳緒亮指出,在實踐中,反壟斷執法機構關注的是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協議、經營者集中和濫用行政權力限制、排除競爭等行為。

目前,國內互聯網市場是競爭激烈還是日趨壟斷,是創新活躍還是創新不足?李梅認為,當下互聯網公司的競爭並不少,相反所面臨的競爭更加多維。一個表現在於競爭對手的不確定,技術創新和入口變換導致基礎服務不斷更迭,市場的競爭也變得難以預測。

在吳緒亮看來,數字經濟帶來的最大變化是邊際成本的降低,這導致很多交易變得可行,很多領域的市場開始交融。他舉例,比如網約車對傳統計程車的挑戰,原來的領域可能幾家來做,但現在有新的進入者發起挑戰。競爭的準入門檻越低,要形成壟斷也就越難。

“我們需要更加理性地分析可能存在的真實危險,而非虛幻的敵人,”吳緒亮稱,知識產權保護、反壟斷等數字經濟公共政策的設計應在創新激勵與監管之間找到平衡點,但根本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最終保護整個社會總福利的提高,即保障消費者和生產者、行業的利益。

采寫:南都記者 李玲

見習記者 李慧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