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華為AI,三十而立

成立於1987年的華為,31歲了。

通信屆的老將,在今年為自己做了一個重要的轉身。雖然華為不認可這是一種“轉型”,並且將人工智能定義為“通用技術”,但是以外界來看,本月全聯接大會上發布的“達文西項目”以及兩款AI芯片,都扎扎實實地透露著而立之年的華為:AI立身,意氣風發。

對於華為不喜歡“轉型”這個說法,可以從此次AI全棧布局中窺見一二。以華為的角度而言,全棧方案是打通既有的雲端和終端,從而形成的全場景AI解決方案。這樣一來,AI自然可以被視作是通用技術工具,疊加在既有的業務上,就像華為不單獨售賣芯片,而是將它作為賦能工具,增加產品的競爭力而已。

摸爬滾打三十年的華為,在攻佔AI這件事上,做到了“曲線救國、錦上添花”。

黨全栓說,對華為而言,“全棧全場景”的提出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事實上,這確確實實水到渠成的事,其實暗含了華為邁入而立之年的多年謀劃。

端倪初見,華為的AI戰略

在華為內部,全棧全場景的項目名稱為“達文西項目”,也是外界傳聞中資訊最少、最神秘的項目。儘管徐直軍強調達文西只是華為眾多項目中的一個,但其實它整合了華為體系中諸多耀眼的、有價值的部分,這稱得上是一種技術派的浪漫主義情懷。

徐直軍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達文西這個人就是博學家,多才多藝,什麽都懂,是畫家、發明家、 醫學家、 生物學家、地理學家 、建築工程師等等,所以非常切合我們要做這個事情。一開始,這個項目是自下而上驅動的,由開發人員發起,最終,我們想要做的就是一個芯片支持全場景,可以在最寬範圍支持架構。”

在這樣的初衷下,華為提出了全棧全場景。按照華為的構想,全棧支持的就是全場景,而“全場景”的含義就是雲、邊緣到端的場景需求。

這樣的限定不是沒有道理的。不止華為如此理解,對於技術本身的發展,行業人士多認為AI能力已經盡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因人工智能催生的雲-邊緣-端這樣一種形態都不會有所變動。因此,基於這一認知,華為為解決方案的提出找到了立論點。

通常,ICT領域的產品公司或者運營商,都是不敢貿然提出這一構想,但華為不一樣。它出身華強北,從市場的跌打滾爬中起步,做過通信設備,賣過產品,自研過芯片。在ICT領域,華為的觸及面可以說十分廣泛,也正因為有這樣的經歷和認知,華為才敢提出全棧。

所謂全棧,就是華為從底層芯片到頂層應用端做了全套,目前主要有四層:1.基於可統一、可擴展架構的系列化AI 芯片和IP:Ascend芯片層,除了發布的昇騰910和310,還包括Max,Mini,Lite,Tiny和Nano等系列;2.芯片算子庫和高度自動化算子開發工具CANN;3.支持端、邊、雲獨立的和協同的統一訓練和推理框架的MindSpore;4.提供全流程服務(ModelArts),分層API和預集成方案的應用使能層。

簡單來說,即是同時擁抱基礎建設和開源平台,物質精神兩手抓。

第一層芯片層,華為用各種IP把適用於物聯網、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等應用場景的各類芯片統一起來。這裡的亮點很大程度上就是貫穿各類芯片並配合上層調用算力的IP與芯片的密切配合。在現場,黨全栓就格外強調了:面對一個複雜場景,其實單顆芯片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這一系統更注重如何根據需求高效調用不同的芯片。

第二層則更像是AI時代催生的產物。早先,算子多見於通信算法上,即信號處理常用的卷積運算。但事實上,隨著人工智能對數據處理能力的要求加大,將各種經典的算法存儲為工具庫來調用是一種必要,也是華為的先見。就像是芯片設計所需的EDA工具一樣,華為利用自己在ICT領域的算法積累,搭建了這樣一個可自動調用的算子庫。這是為開發者提供便利,也是為自己的芯片架構推廣謀動力。

前兩層是華為架構的基礎,第三層則是這套方案的核心所在:全場景支持。開發出一個可以根據場景來調動底層芯片算力的架構,是很多致力於開發AI芯片平台公司所希望做成的事情。如果華為此次真能達到反覆強調的“高效”,確實也是一次大進步。

最後一層,其實是為調動開發者在華為平台上開發積極性的一種服務,一如賣產品,華為選擇在最後一層融合人工智能技術,讓開發服務體驗更優,以此爭取更多的開發者來使用。

不得不說,華為深諳分享即收獲的道理,這是技術信條,也是商業手法。

因此,華為全聯接大會的第三天設定的是專屬開發者的主題日。走出了通信的桎梏,華為首先擁抱的就是開發者。在這方面,華為確實下了大工夫,它提供的服務幾乎遍及人工智能各個細分領域。除了全流程ModelArts外,它還發布了視覺開發破平台Hilens,量子計算模擬器HiQ,線下開發套件Atlas 200,服務堪比谷歌。

徐直軍非常接地氣的給出結論,“我們就是致力於打造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生態。”

但作為開發領域的後來者,憑價格便宜和算力充足,華為是否能和有著數十年開發平台服務經驗的谷歌們比拚,甚至把開發者們吸引過來,這還值得商榷。

這一次,很多人關注華為發布的兩款昇騰芯片,一顆是用於雲側的昇騰910,另一顆是用於端側的昇騰310,但不得不說,與華為巨集大的全棧全場景構想相比,它們也只能是片磚片瓦。

拋出全棧,搶佔先手

用統一架構來解決AI應用碎片化的問題,這是華為全棧全場景的初衷。不止華為有此想法,在各處的演講中,寒武紀提到這一設想的次數遠超華為,Arm意欲推出的平台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搶賽道、搶時機,華為要搶AI的這杯羹。

作為一家ICT供應商,華為最為熟知的領域毫無質疑是通信。在通信領域,單看某一細分領域,華為也沒有格外耀眼的亮點,但若從整體能力上去看,華為的布局確實有其獨特之處。放眼全球,我們將IOE、FANG、微軟、BAT、英特爾們(含高通、英偉達、AMD、聯發科以及諸多AI芯片玩家)、愛立信們(含思科)以及聯想們(含HP、戴爾、浪潮等)、三星、蘋果、小米等新老玩家圈一起,通過幾個維度去分析,結果是無法找到一家可直接完整對標華為價值鏈與商業形態的公司。

細致去看,英特爾們在底層芯片價值鏈日益完整,但因各類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很難再去用統一的架構覆蓋全場景;亞馬遜、阿里們有較完整的“雲+端”價值鏈,尤其是數據計算,但管道維度、底層芯片與硬體形態缺乏獨立的力量;再看其他,微軟在OS、雲計算層面,IBM在傳統計算與數據庫層面有很強的優勢,但更多只能在單一維度上對標。

而華為則不一樣,從通訊能力上看,華為的網通設備、連接力、管道基礎能力全面;在AI層面上,其算法、算力、視覺、語音等要素皆具備,而且在商業領域,華為擁有的客戶數據量也非其他通信上下遊公司所能比擬。打通雲管端,華為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產品和服務思維,開始著手布局生態的決策看來確實是自然而然。

“戰略是人定的,執行是最難的”

在2018年這個關口上,騰訊進行了組織架構調整,阿里也在雲棲大會上確立了包括AI芯片、自動駕駛、雲計算在內的多條最新技術路線,連做搜索業務的百度也開始宣布要量產無人車。因時而變,國內扛大旗者們紛紛都開始尋找新的增長力。

在ICT領域,現狀也十分明晰。傳統運營商業務仍在成長,但已見頂;概念廣為人知的5G,規模商用化還早;移動終端更多則依賴市場和人口紅利。在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支撐力逐漸被削弱,華為也必須要講AI故事,展示自身新的成長能力。

提及AI,徐直軍談到有一幕讓它印象深刻:“我們在麒麟970增加了AI的能力,帶動了全球在智能終端的創新,也帶動了智能手機的銷售,今年能賣2億台。”可見,對於華為來說,現在開始賺取AI的紅利不是沒有可能。

按照華為的設想,它希望AI的滲入能夠自然而然帶動成長,讓自己可以穩中有變,但種種跡象表明,作為華為商業模式轉變的重要征兆,達文西項目已經切實帶給華為前所未有的挑戰。

此前,無論是開發芯片,還是將AI融入手機等產品,華為都不曾撼動自己主線業務的地位,而這一次華為的技術變革帶來的影響勢必貫穿整個組織架構。而主業轉換、生態構建、商業模式重塑會經歷一個較長的周期,充滿太多不確定性。

比起過往,徐直軍在當時發布會現場也隱忍了許多。不過在提到明年將會陸續公布達文西項目更多芯片和細節時,他還是難掩激動之情。

對於而立之年的華為而言,AI之舉已經到了成敗蕭何的關鍵境地。

華為的變革無疑會影響到國內甚至國際AI市場形態的塑造。徐直軍自然明白這一點,他丟出一句樸實但也意味深長的話:“不該看你的競爭對手是誰,而是你華為自己做得怎麽樣?戰略是人制定的,執行是最難的。”

這是所有企業共同面對的難題:執行。在新市場中,佔得先機最為重要,而這也符合華為的狼性文化。

AI絕非單一的技術或產品,它是一種複雜的技術與商業的融合。拋開了“上不碰數據,下不做應用”的商業立場,華為儼然要開始大包大攬了。

而立之年的華為,是該擼起袖子大乾一場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