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陝西楊凌:後稷故裡走來“新農人”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黃博

拿到土壤分析報告後,方瑜緊急叫停了原定的氮肥採購計劃。

生於1987年的方瑜,在陝西楊凌打造了一個佔地400畝的棚栽無花果產業示範推廣基地——菲格莊園。

就在他正準備簽字批準基地氮肥採購計劃時,他曾在北大光華同上MBA的同學薑義亮博士拿來了土壤分析報告。他被上面的一項數據看傻了——這片基地土壤氮元素超標80%。

他趕緊叫停了原先的氮肥採購計劃,轉而谘詢薑義亮,並由薑義亮根據土壤分析結果幫他重拿一個施肥方案。

薑義亮是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的土壤學博士,他和幾個博士同學在楊凌創立了錦華生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土壤分析、環境監測、生態修複等技術服務。

此後,薑義亮就被聘為方瑜菲格莊園的土壤體系負責人,菲格莊園則成為薑義亮錦華生態技術服務的客戶。

無論是方瑜還是薑義亮,都很難讓人把他們和農人聯繫起來,但他們從事的又都是農業之事。楊凌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部長張小明說:他們是年齡輕、學歷高、技術強、觀念新的“新農人”。

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下稱楊凌示範區),是中國農業始祖後稷故裡。這裡有前身由於右任、楊虎城等創立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是農業科技力量雄厚的中國農科城。

在這片承載中國數千年農業歷史的地方,目前正有一大批“新農人”耕耘於農業示範園、創新創業園、新式大棚。他們中既有轉型農民、返鄉人員、退伍軍人,也有大學畢業生、歸國留學人員、商界精英。依靠楊凌雄厚的農科優勢、人才優勢,他們大膽創業創新,成為後稷故裡農業新技術、新模式的創造者、示範者、推廣者。

(小標)新農人引領農業新技術

以3個農學博士為核心的“錦華生態”,設立在楊凌示範區創新創業園。這家創立於2016年,目前只有20多人的涉農企業,服務範圍卻覆蓋全國大半省區。

類似於菲格莊園土壤氮含量超標80%這樣的事,今年32歲的薑義亮見得太多了。在西北農大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的薑義亮,上學時就常跟隨老師做土壤田野調查,對我國大部分區域的土地現狀有較深刻認識。土地鹽鹼化、風沙化和重金屬汙染等,使很多土壤亟需得到修複。但可悲的是很多農民,包括很多農業企業都不熟知自己耕地的土壤情況,經常盲目施肥,既嚴重浪費又加重了汙染。

有感於此,薑義亮聯合幾個學土壤、環境、生態的博士同學,在楊凌成立了技術服務公司,專為農業企業、政府提供專業的環境技術服務和治理工程,主營土壤分析、改良、修複,以及環境檢測與調查、生態修複與規劃等。目前,他和團隊的足跡已踏遍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和東北平原大部分地區,並成功完成多處土壤改良與修複。

陝西榆林毛烏素沙地,存在土壤結構性差、保水保肥性差、有機質含量低等問題。薑義亮團隊通過新構土體改良技術,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了保水保肥性,改良風沙土地10萬畝,種植的馬鈴薯產量每畝高達8000公斤。

陝西潼關一處地方因重金屬廢礦渣傾倒,水質和土壤受到嚴重汙染。團隊根據土壤剖面監測結果,採用原位化學穩定化和植物修複相結合方案,修複後土壤中重金屬達到工業用地標準,修複總面積171畝。

在現在的楊凌,薑義亮和團隊聲名鵲起,不僅很多涉農企業聘請他們做土壤分析和施肥顧問,經常還有農民用瓶子裝著自家地裡的土讓他們幫作分析。

薑義亮說:“看到那些拿瓶子裝土來求助的農民,我們更感到了身上的責任和土壤修複這一領域的廣闊前景。”

從國外學成歸來的李勁波,創立了楊凌耘上田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他們開發並運行的農業互聯網平台,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核心,通過在田間地頭部署各種傳感節點,實現農業智慧生產。

李勁波說,系統發現作物生長環境低於最優生長環境範圍後,就會通過網絡控制水泵、補光燈等設備,自動進行溫、光、水、肥的補充和調整,使農業生產實現去人力化。

此前,楊凌一家食用菌企業,將這套系統引進到老撾萬象的基地使用:菌棚裡二氧化碳濃度過低,系統會自動補充;菇房裡濕度過低,系統會自動觸發加濕器。

使用這套系統,員工簡單培訓後就能管理大片種植基地,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人力至少節省50%。目前,已有很多生產種植者、農業專家和設備製造商成為李勁波的生態合作夥伴,大家共同致力於農業信息化建設和智慧化生產。

不久前,李勁波收到了參加聯合國成立75周年青年大會的邀請,他說他將以楊凌示範區青年“新農人”代表的身份參加今年9月舉辦的這一國際盛會。

張小明說,楊凌示範區很重視大學生雙創培育,除了各項政策支持外,新建成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可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技術導師+創業導師+創業助理”的保姆式服務,帶動了一大批有闖勁兒的大學生實現了創業夢。

目前在楊凌,已經形成了農科人員、大學生和職業農民三大創業主體。創新創業園引進培育創新創業團隊780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100多家,累計引進培育大學生企業400多家。不論是在農業示範園區的大棚裡,還是在創新創業園區的辦公樓裡,一大批專門提供農業技術服務和模式示範的企業正蓬勃發展。

(小標)新農人助推新農技推廣

被陝西省農業廳認定為高級職業農民的馬新世,有兩大愛好,一是愛鑽大棚乾農活,二是喜歡在田田間地頭上課培訓職業農民。

當滿臉黑紅、一身泥腿的他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會覺得他就是一個標準的農民。然而當他滔滔不絕地介紹一個又一個農業新技術時,你又會覺得他是一個農業科學家。

老馬本身就曾是農民創業的典型。2017年,他將5家農業合作社整合後,建成集生產種植、休閑觀光、技術示範於一體,應用雙拱雙膜大棚、智慧水利、有機營養枕、生物防控、碳基營養肥等五大技術的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並擔任負責人。

此後他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農技示範推廣和職業農民培訓上。本著“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做”“幫著農民賺”的原則,他積極培訓農民,推廣新技術、新經驗、新模式。幾年來,該園以田間課堂的形式,共帶動大學生、返鄉人員、自主創業者150多人走上“農創”路,累計培訓1520多人次,接待來訪者5萬多人次。

在老馬的指導下,80後楊凌返鄉職業農民王豔夫婦,全面掌握了在北方通過設施大棚種植火龍果的技術,成功將南方水果在北方種出高品質、高產量,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成功後的王豔夫婦沒有滿足於隻簡單地自己種植,面對眾多參觀後要求學習的創業者,他們很快又發展成向全國推廣火龍果大棚種植的種苗和技術服務商。

2018年,該火龍果基地新建雙拱雙膜大棚12座,培育和引進新品種20余種。以基地為中心,前半年賣種苗,後半年賣鮮果,僅依靠朋友圈,就一年四季業務不斷。

今年從4月份開始到現在賣種苗就收入140多萬元。目前,基地的火龍果種苗已銷往山東、山西、河南、青海、新疆、內蒙、甘肅等20多個省市區,在全國建立服務基地上千個。

和王豔夫婦一樣,湖南人劉立志來到楊凌,通過應用雙拱雙膜大棚,成功在北方種植青皮甘蔗並致富。他和王豔等人的成功,在楊凌引爆了“北果南種”熱潮,南方的熱帶水果在楊凌成熟的大棚、溫控等技術的夾持下,不但被成功引種,還以此為基地不斷推向北方其他省區。

自從錦華生態成為菲格莊園的土壤技術服務商後,方瑜不僅節省了施肥費用,他要打造高標準示範園,成為棚栽無花果全套技術服務商的志向也更堅定了。在已有20多個無花果新品種的大棚裡,他一邊帶人參觀一邊介紹產業的發展前景和他的商業模式。

棚栽無花果產業在北方目前處於發展初期,鮮果和乾果市場都供不應求,且這一產業具有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在設施大棚種植半年後即可見效。

除了從老家浙江帶來專業種植技術人員外,依靠楊凌農業科技和人才優勢,菲格莊園已發展成一個由浙商資本投入,擁有專業技術團隊的無花果智慧種植與新生態農業模式提供商。在楊凌打造的高標準基地,可提供從種苗供應、技術服務,到鮮果收購、加工,包括園區管理、人才輸出等全套裝務,並帶動周邊6個省份20個農業項目,面積達1000多畝。

在楊凌示範區,不僅老馬的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園,每個園區都兼顧職業農民培育的職責。目前,已累計有14469人獲得楊凌示範區頒發的農民技術職稱證書,涉及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區內已有240名農民通過自主創業當上了“老闆”,並帶動5000多人實現就業。

初夏時節,楊凌示範區很多莊園和大棚裡,常見一撥又一撥的參觀者、學習者、觀光采摘者,來請教問題、洽談合作的絡繹不絕。

在自家園子裡,帶你參觀之後,這些“新農人”大都會拿出自產的瓜果和加工成的食品、茶酒與君共品共聊。和一般農人不同的是,他們莊園裡自家一畝三分地裡的產值會是普通農田的十倍、百倍,所異塵餘生的地域會是全國甚至國外。

連霍高速通往楊凌的出口處,矗立著高大的後稷塑像,手拿禾黍的他目光炯炯地注視遠方。他腳下這片土地上一批“新農人”目光所視也是很遠很遠的遠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