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對小孩兒健康負責,就從小兒推拿養生做起

小兒推拿亦稱「小兒按摩」,是在中醫兒科學和中醫推拿學的基本理論指導下,根據小兒的生理和病理特點,在小兒體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的一種中醫外治療法(物理療法),還具有益智、增進食慾、助長、增強免疫功能等保健作用。此法適用於從新生兒~14歲的兒童。一般以3歲為界,手法略有不同。

小兒稚陽之體,自身抗病、調節能力差,發病容易,傳變迅速。但小兒畢竟單純,病因大多是寒溫失調,飲食失節,發育異常或癘氣所傷,幾乎沒有七情六慾,臨床病種也比較單一。小兒臟氣清靈,隨撥隨應,雖然臟腑柔弱,但氣血反應靈敏,臟腑發育、再生、修復能力強,只要調護得宜,一般恢復都較快。

據明代《小兒按摩經》等中醫典籍記載,「凡身熱重者,但撈明月,或揉湧泉,引熱下行」,「凡身涼重者,揉外勞、板門穴,揉二扇門,推三關」。寒溫失調,感冒、發熱、中暑、咳嗽、哮喘;飲食不節,嘔吐、泄瀉、呃逆、胃痛、腹痛、厭食、脫肛、蟲證、積聚、疳證。推拿以手法直接操作,通過穴位補瀉,能調節胃腸蠕動,改善胃腸道血液循環,促進淋巴迴流,加速消化液和各種酶類、抗體的分泌,促使炎症消散,利於組織修復。

小兒推拿的作用可以概括為:平衡陰陽、調和臟腑、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扶正祛邪。具體表現為:

1、提高小兒機體各項功能

穴位與經絡的治療功能,已被現代臨床醫學所證實。穴位即為經絡上的最重要點,通過刺激穴位,就可以起到調整經絡氣血、陰陽平衡的作用。正氣自然充足,正氣存內,則邪不可乾,也就是抵抗力增強,得病的機會相應減少。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小兒推拿確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時,還可以保證小兒氣血充盈,飲食不偏,食慾旺盛、發育正常等。

2、緩解、解除小兒病痛

如果小兒有病,按摩小兒身體的某一部位,通過經絡的聯繫,使其體內相應的臟腑產生相應的生理變化,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小兒推拿治療範圍很廣,可以對發熱、感冒、咳嗽、哮喘、滯頤(流口水)、腹痛、腹瀉、便秘、厭食、疳積(營養不良)、夜啼、遺尿、近視、小兒肌性斜頸等多種常見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3、未病先防,提高小兒對疾病的抵抗力

小兒推拿對小兒強身防病的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未病先防:通過按摩,小兒氣血調和,經絡通暢、陰陽平衡、正氣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2>、防病傳變:小兒得病後傳變較快,易發生危急狀態,小兒推拿可以起到預防發病、防止傳變以及發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播放GIF

小兒推拿可治療的病痛

小兒推拿的確可以緩解小兒的常見病,像感冒、咳嗽、小兒腹瀉、疳積、小兒肌性斜頸等,尤其對治療小兒腹瀉效果最好。小兒推拿適用於0歲到14歲的孩子,0歲到6歲效果較好。

若孩子發燒或者有炎症,隻作推拿是不行的,還要配合吃消炎藥,「有些孩子得了瘧疾、惡性貧血等,這種情況下是不能作推拿的,這樣只會延誤、加重病情」。

如果想帶孩子作小兒推拿,首先應前往醫院確診孩子的病症,讓醫生看看孩子的身體條件是否適合作推拿。如果要作推拿,也一定要到專業的推拿機構,請專業人士來作。

那種「不打針,不吃藥,小兒推拿治療百病」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家長應理性對待,不可盲目跟風。家長選擇給孩子做推拿時,還應注意以下事項:首先,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有行醫資格的醫院或者按摩店;其次,小兒過飢或過飽均不利於按摩,小兒哭鬧時要先安撫好小兒情緒再推拿,推拿時需選擇避風、避強光、雜訊小的地方;第三,推拿後要注意避風,忌食生冷食物。

常見小兒推拿手法

推拿分為保健和治療兩種,如果家長的目的僅為保健,也是可行的,給大家介紹了以下幾種方法。

如果是小兒積食,主要推拿脾經、胃經;孩子若拉肚子,同積食所用方法差不多,只是手法有所不同:順經為補,逆經為泄,輕柔為補,重手法為泄,積食、便秘要用泄法,拉肚子需要補法。

1、保健四大手法

小兒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末節的羅紋面分別為脾經、肝經、心經、肺經和腎經。循拇指末節羅紋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即為補脾經。補脾經有健脾胃,補氣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兒腹部3-5分鐘。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作用。

足三裡位於膝眼下3寸(相當於小兒四個手指的寬度),脛骨外旁開1寸(相當於小兒中指的寬度)。按壓足三裡具有健胃和胃,調中理氣,通絡導滯的作用。

脊柱穴位於背部的正中線,頸部到骶尾骨的連線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後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為捏脊。每捏三下將脊背提一下,即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個手法合稱為小兒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強體魄、促發育的作用。常用作於小兒日常保健推拿,尤適合身體脾胃虛弱或病後脾胃失運的寶寶。

注意事項:一般早上或飯前進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暫時,病癒後再進行。可用滑石粉或潤膚油做為介質。

2、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循拇指末節羅紋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即為補脾經。

循無名指末節羅紋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無名指末節羅紋面即為補肺經。補肺經有補益肺氣的作用。

循小指末節羅紋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節羅紋面即為

補腎經(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補腎經有補腎益腦,溫養下元的作用。

腎頂,即小指頂端。按揉小兒小指頂端即為揉腎頂。揉腎機能收斂元氣,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達益氣固表止汗之功。用於自汗、盜汗、多汗。

注意事項: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進行,盜汗可睡前1小時進行。每日一次。外感、發熱時可暫停。可用滑石粉或潤膚油做為介質。

3、通便四大手法

用食指或中指揉臍旁開2寸(約寶寶2個手指的寬度)的位置即為揉天樞。揉天樞能疏調大腸、理氣消滯。

摩腹(同上)。

用拇指或食指、中指面自上而下直推背部第四腰椎至骶尾骨端這一直線,即為推下七節骨。推下七節骨能瀉熱通便。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尾椎的骨端即揉龜尾。揉龜尾能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

作用:四法皆有通大便之功。合用於小兒便秘。

注意事項:一般飯前時行。每日一次。可用滑石粉或潤膚油做為介質。

4、治外感四法

用兩手大拇指指腹自兩眉中間直推至前髮際,即為開天門。開天門具有疏風解表、開竅醒神、鎮驚安神作用。

用兩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緣向兩側分推至眉梢,為推坎宮。推坎宮有發汗解表、醒腦明目的作用。

用拇、中指指腹按揉兩側眉梢與目外眥之間的太陽穴,為運太陽。運太陽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的作用。

耳後高骨位於耳後入髮際。乳突後緣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後高骨能疏風解表。

作用: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風解表、止頭痛的作且。用於風寒、風熱感冒。

注意事項:外感發熱時可用,次數不定,高熱者每日可行2次。風寒感冒可用蔥、薑水做為介質。風熱感冒可用清水做介質。加強發汗、退熱之功。

大家都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