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職員從北京到貴州當第一書記 先學苗語和吃辣椒

吳劍今年40歲,是中國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的高級專員。2018年5月,吳劍受農行委派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黃平縣的學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攝影/吳海文 侯嘉豪 李亞隆

剪輯/Lynn 統籌/伊豆

出品/騰訊新聞

離開北京,飛越2000公里,吳劍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身份和環境。“剛來的時候生活各方面都不習慣,前兩個星期,我嘴上全是長泡,因為這邊吃辣椒特別多。”

除了飲食,溝通也是一大問題。學壩村地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村裡85%以上的人口都是苗族,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當地的老人大多只能講苗語和方言,這對吳劍開展工作產生了巨大的阻力。

剛來的時候村民用苗語跟吳劍打招呼,吳劍只能笑一笑,然後揮揮手,完全不懂他們在說什麽,“oufa是喝酒的意思,然後nongga就是吃飯,這些簡單的詞我現在能聽得明白了。但走訪的時候還是會有一個村乾陪著我,充當翻譯的角色。”

學壩村有519戶村民,共2264人,目前還有18戶44人沒有脫貧。作為學壩村的第一書記,吳劍一方面需要每日走訪貧困戶,了解實際情況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實現全部脫貧;另一方面,他也要為村裡發展產業,變“輸血”為“造血”,激活本地經濟,拔掉窮根。

519戶村民分布在9個自然村寨,“單純靠走路的話,不說入戶,光走一圈就是一天的時間。” 吳劍幾乎每天都會走幾萬步,輕鬆佔領微信運動的封面。

為了提高走訪效率,吳劍花了8000多塊錢買了一輛二手車,一年已經跑了2萬多公里。“像我自己的片區大概是四公里左右,都是彎彎曲曲的山路,一天就要好幾個來回。”

潘奶奶一家是學壩村典型的貧困戶,全家8口人,兒子和兒媳婦在杭州打工,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來一次,平時都是潘奶奶一個人帶著五個孩子生活。

剛來學壩村的第二個月,吳劍走訪了潘奶奶一家,當時的景象他依然記憶深刻,“我看到房子的牆都是用土坯做的,好多地方都快垮了,房頂是用竹片糊的牛糞,透風又漏雨,屋裡邊也是黑漆漆的一片。”

走訪後,吳劍利用農行的貸款支持,為潘奶奶家房子進行了整治,原來牛糞竹片換成了結實的木板,屋裡的泥巴地也做了硬化,潘奶奶和孩子開心地像過年似的。

除了走訪貧困戶,發展村集體產業也是吳劍的重要工作。

種植業和農村電商是村裡的主要產業。其中,學壩村的葡萄種植面積達到了26畝,草莓20畝,太子參40畝,一年的銷售收入接近100萬元,受益群眾60戶左右。“我們生產出來的葡萄,農行省分行、州分行、縣支行都提供定點採購,去年採購了上千斤的葡萄。”

為了更好的銷售當地的農產品,吳劍和其他駐村幹部通過搭建電商平台把周邊所有的優質農產品集中起來銷售。從今年初到5月末,農產品的銷售額已達到170多萬元。

對駐村幹部來說,村委大樓就是第二個家。每天走訪完貧困戶,吳劍還要將當天的調研內容錄入系統,“精準采集農戶信息並及時上報給鄉鎮,這樣上級才有決策依據。”

由於經常要工作到晚上10點以後,吳劍一周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村委不足五平米的小房間裡。“加班的話隨時就在這休息了,現在每天都是這麽一個工作強度,最早的時候凌晨四點鍾就要開始做表填數據了。”

吳劍已經有2個多月沒回家了,每當深夜的時候他都特別想念北京的家人。“原本打算一個月回去一次,但到這兒實際開展工作後發現根本走不開,工作量太重了,只能是小長假的時候爭取回去,路上至少得十幾個小時。”

去年12月,吳劍收到了女兒從北京寄來的信,女兒在信裡說,“我現在好懷念您在北京天天可以陪我的時光,……但我要堅強,替爸爸保護好媽媽……”沒來貴州之前,吳劍經常帶女兒踢球玩耍,現在只能視頻、打電話,他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女兒,“我來的時候孩子是三年級,現在四年級,正是她成長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對於缺席女兒的成長,他感到愧疚,但吳劍不後悔來到貴州,“幾年以後我再回憶起我在學壩村脫貧攻堅的工作上,我曾經奮鬥過,我覺得我是自豪的,我相信我的孩子也是驕傲的。”

起初,學壩村的村民並不看好吳劍的工作,“村支書就跟我說,你從北京過來,沒有什麽農村工作經驗。” 後來,通過踏實的工作,吳劍切切實實給村裡帶來了改變,也贏得了村民和村乾的信任。

駐村一年多,吳劍在學壩村也找到了歸屬感,“現在我真覺得我是學壩村的人了,原來大家都把我當客人一樣,有些困難的事情直接不跟我說了,通過這麽一段時間後,我從一個客人變成學壩村的主人了!”吳劍信心滿滿地說:“我希望在三年的時間,給村裡邊切切實實地留下一些產業。至少我走了之後,他們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把這些產業發展起來。”

告別妻女,遠離都市,吳劍帶著農行的希望來到學壩村。一年時間裡,他為當地村民辦實事、動真情,把根扎在了學壩村。在中國,還有許許多多像吳劍一樣的農行人,他們“舍小我,為大我”,戰鬥在扶貧攻堅第一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