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識:中醫臨床用藥有副作用嗎?

V

天然,所以安全

避之唯恐不及

中藥有副作用嗎

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一方面,病人對西藥嗤之以鼻,要求用中藥治療,總是認為西藥說明書中列有大量的毒副作用,不安全,而中藥作為傳統藥物,大多來源於天然動植物,效用中正淳和,是沒有副作用的;而另一方面,臨床醫生對某些中藥卻是避之唯恐不及,特別是消化內科、腎內科醫生對於某些中藥引起的肝損、腎衰頭痛不已。

中藥到底有沒有副作用呢?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程思樂醫生說,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嘗試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Q

砒霜有沒有副作用?

A

眾所周知,砒霜是古代有名的毒藥,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砒霜入口即死」的橋段。但實際上,砒霜在歷史上曾長期被用作治療結核、梅毒,且效果明確。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砒霜所含三氧化二砷是良好的抗癌劑,可用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等多種惡性腫瘤的治療,臨床如能合理應用,不僅可以避免毒副作用的產生,且可以治癒一些疑難雜症。

Q

水有沒有副作用?

A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是人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水,也不是總無害的。對於肝硬化、心臟病、尿毒症的患者來說,過多的水可能導致腹水、心衰、水中毒等情況,加重原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由此可見,凡事沒有絕對的情況,中藥的副作用也是一樣。對某些患者來講可能沒有副作用,但是對另一些患者來說可能就有副作用。是否產生副作用,既要看藥物本身的特性,也要看施藥對象和病情,不可一概而論。「平衡」的概念貫穿祖國醫學始終,因此在施藥時需要不斷的平衡藥物和施藥對象,才能達到提高藥效、減少副作用的目的。因此,關於中藥的副作用,任何「有」或者「無」的回答都是片面的,這涉及到中藥和人體這兩者之間平衡與否的問題。

怎樣減少中藥副作用

作為非中醫藥專業的人來講,無論是作為患者還是作為醫生,要想最大程度地減少中藥副作用的發生,除了不斷與中醫師、中藥師溝通外,還必須認識到以下幾點:

1

中藥也是葯,是葯三分毒

中醫辯證,西醫辯病。中藥的治療原理就是辨證論治,以藥物之偏性治療人之偏性。因此,首先得知道患者的偏性是什麼,才能選擇出最合適的中藥進行治療,這是個專業問題,必須要找專業的中醫師,通過望聞問切後才能確定。在臨床上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患者,聽別人說吃了個什麼中藥對什麼病有好處,一想自己也有這個病,甚至都不確定是不是就是這個病,可能只是表症類似,或者純粹為了某些中藥的保健作用,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買這個中藥吃,其結果可能是期望的藥效沒達到,卻吃出中藥的副作用了。為什麼呢?其實道理也一樣,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因此對待中藥,我們不能太過隨意,應該在醫生辨證論治的指導下,遵醫囑服用。在用所謂的驗方、秘方的時候,應該先去正規的醫院請中醫師把關,看看適不適合自己的病情,能不能服用。

2

確保正規渠道買葯,購買地道藥材

中藥和西藥最大的一個不同在於很多中藥飲片都沒有統一標準。區別於藥典對西藥的法律性嚴格的同質化規範,中藥很多時候只能用「產地」、「等級」這樣的簡單方式進行分類。為了逐利,中藥飲片市場充斥著以次充好、偷工減料、化學合成等亂象。服用這樣的中藥飲片,質量就難以保證,也容易出現副作用。中藥飲片市場的這種亂象,現在難以完全杜絕,因此建議大家選擇相對正規的醫院或者藥房購買中藥,以提高藥材的品質、質量,用藥安全的保障性也更高一些。

3

注意藥物的相互作用

中醫理論中,中藥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說法」,說的是藥物的配伍禁忌。在當代,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廣泛用於臨床,中藥和西藥同時服用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藥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容易產生藥物副作用。例如,同時服用麻黃製劑和降血壓藥物,會降低降壓藥物的作用,嚴重者可加重高血壓。藥物的副作用可以表現為上述的拮抗作用;也可以表現為協同作用,放大藥效,導致嚴重後果。譬如消化內科常見的,有心腦血管意外風險的病人長期服用銀杏製劑的同時還在服用阿司匹林或華法林等抗凝藥物,導致嚴重的自發性出血。不僅藥物如此,不少食物與某些中藥也會「犯沖」,一起服用可能會降低中藥的作用,或者增加中藥的副作用。譬如復方丹參片與豆奶相剋,滋補類中藥與蘿蔔相剋等等。因此如果我們對中藥的相互作用不是非常清楚,減少藥物相互作用的最好辦法就是間隔服用藥物或食物,間隔2小時左右,藥物相互作用基本上可以避免。

4

定期複查,門診隨訪

臨床上不少藥物性肝損或者腎損的患者都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沒有複診的概念,認為找醫生看一次,然後就按這個方子一直吃下去,很長時間後才發現出現了藥物副作用。甚至有些患者不能及時認識到出現副作用,忽視了藥物的不良反應,而導致嚴重後果。例如消化內科常用的紅藤合劑,是一劑有效的消炎化淤的良藥,但是長期服用,部分患者會出現肝功能損害。因此我們在臨床使用時需要不斷監測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及時變更方案。中醫有句俗語:「話傳三遍假成真,藥方子抄三遍吃死人」。每個人的病情都是不斷變化的,隨著病情的變化,中藥處方也需要不斷調整,這樣才能與患者和疾病相平衡,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否則只能致病。因此,我們建議患者需定期門診複診,定期檢測肝腎功能等指標,並根據病情變化,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不斷調整處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