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西北形勢有多嚴峻?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逆北

漁陽鼙鼓動地來

安史之亂,在唐帝國近300年的歷史上,是一件大事。公元755年,安祿山調集八萬主力西進,連取洛陽與長安兩座重鎮,給唐王朝沉重的打擊。

(影視劇作中的唐玄宗與楊貴妃)

後來,在唐軍的反擊與叛軍內亂的共同作用下,安史之亂於公元763年平息。殘余的叛軍被赦免罪行,並保持了原先的半獨立地位,唐帝國也暫時度過了難關。

安史叛軍被打平了,可是唐王朝周邊的局勢並沒有因內部的穩定而好轉,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為了抵禦安史叛軍的猛攻,唐中央政府向西北地區的邊軍發出了多份文書,要求其迅速整裝東進,配合中原地區的其他唐軍以共同撲滅叛亂。

於是,西北地區的唐軍精銳紛紛內調,安西都護府和軍鎮的防禦力量被削弱了。而這,顯然給了唐王朝在西域的其他競爭者可乘之機。比如吐蕃。

反覆無常的強鄰吐蕃

早在唐太宗時期,吐蕃便頻頻由青藏高原出擊,進擾中原。唐軍同其打了幾場惡仗,暫時遏製住了吐蕃軍東進的勢頭,而吐蕃的首領松讚乾布趁機要求和親,唐太宗李世民也答應了,並送文成公主入藏,雙方皆大歡喜。

不過,好景不長,文成公主死後,吐蕃又恢復了東侵的勢頭,後來中宗又嫁金城公主過去,可還是沒有起到一勞永逸地解決邊境問題的作用。吐蕃也依然保持著在西域強大的軍事存在。

安史之亂後,吐蕃看到唐軍力量被削弱的現實,立即發動了對西域的攻勢,不少州郡被其吞噬,而安西軍鎮雖拚死敵住了吐蕃軍的幾次進攻,可卻無法阻止其發兵長安的計劃。

(莫高窟中記錄唐將張議潮反攻吐蕃的壁畫)

唐政府——屯集重兵抗衡吐蕃

於是,在唐政府平定安史之亂後,為了抵禦吐蕃軍對京城周邊的染指,唐上層除命宦官所執掌的“神策軍”(職能類似於中央禁軍)加強訓練外,又征召了大量的官兵在入秋時節(秋季是吐蕃進犯頻繁的季節)進行防衛,這就是“防秋兵”。

即便如此,唐政府還是不放心,於是,他們又拿出大量金銀犒勞其在西北地區的藩鎮士卒,以鼓勵他們協助拱衛京師。從唐政府這番費盡心力的準備中,我們也不可不看出吐蕃武力的彪悍。

與回鶻結盟

當然了,唐政府在動員軍隊對抗吐蕃進擾的同時,也在努力拉攏其他力量配合作戰,例如今天維吾爾人的祖先——回鶻,便是唐王朝十分倚重的盟友之一。

回鶻原臣屬於突厥,唐軍打敗突厥後,其內部發生分裂,無暇約束自己的部下,回鶻也趁機獨霸一方,或曰偏安一隅。

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唐朝在與吐蕃的對抗中,回鶻多采取了中立的姿態。而安史之亂後,回鶻不僅積極協助唐軍討平內部的不穩定勢力,還在鉗製吐蕃一事上用力頗多。那麽,是什麽導致了回鶻這種態度的轉變呢?

原因有很多。第一,吐蕃的軍事力量要強於回鶻,其合作意願並不強烈,而回鶻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來自吐蕃的軍事壓力,因此這是製約雙方結盟的原因之一。

第二,吐蕃與回鶻的生產力水準近似(遊牧經濟),吐蕃無法像唐王朝一樣向其提供更多的絲帛等奢侈品。因此,回鶻貴族在幫唐軍打吐蕃一事上獲利頗豐,自然不會去輕易結好吐蕃。太史公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對回鶻也是一樣適用的。

第三,同吐蕃相比,在以往的交往歷史中,回鶻同唐王朝多是一種隸屬的關係(在表面上)。所以,為了提升自己在地區事務中的話語權,並鞏固自己的地位,回鶻自然十分重視從唐朝處得到支持與認可。而這也間接的影響到了安史之亂後雙方關係的重構。

比如唐肅宗時期,郭子儀跟回鶻借兵打擊叛軍取得了勝利,借著這個機會,回鶻的可汗便提出要與唐朝建立姻親關係。唐肅宗苦於叛軍和吐蕃的雙重壓力,當即許諾,不久便將皇室一女子嫁給回鶻可汗。回鶻可汗大喜過望,一面重申支持唐皇的決定,一面派軍護送唐公主到西域。

唐肅宗的和親外交在後來的唐朝皇帝身上得到了延續,德宗等都曾嫁公主於回鶻。而回鶻也頗受寵若驚,屢屢遣軍迎擊吐蕃,大大緩解了西北地區的緊張局勢。

這樣一種平衡一直持續到9世紀中葉,在那時,回鶻與吐蕃都陷入了內亂,唐軍抓住機會進行反擊,奪取了被吐蕃長期控制的河湟重地。

但此時的唐帝國也是日薄西山,不久便被黃巢起義所拖垮。而吐蕃與回鶻等內部也在經歷著分化重組,直到10世紀後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地緣政治舞台上。

參考文獻: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

(宋)歐陽修修,宋祁撰《新唐書》 中華書局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鴻《長安—絲綢之路的起點》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劉迎勝《絲綢之路》 江蘇人民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