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回望香港海防百年興衰:是淚是雨終究隨風而去

【文/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王殘陽】

港島夜色。王殘陽攝。

香港西扼珠江口、瀕臨南海,素有“東方之珠”美譽,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資訊中心。這座美麗的海港城市因其優越的深水良港和獨特的地域區位而興盛,也因其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頻頻遭受列強覬覦,由此帶來了長達百年的屈辱歷史。猴年春日,筆者探訪香港多地,觸摸這座城市的海防遺跡,回望那段漸漸遠去的歲月。

海防重地的崩塌

明清時期,伴隨著中國對外通商貿易的興盛和列強入侵的加劇,香港由偏居一隅的南蠻之地,逐步更新為南中國的海防重地。明朝時,為防禦外敵入侵,在沿海各地設立衛所和水寨,興建海防炮台,形成海陸配合的海防體系。其中,廣東沿海地區共設立6個水寨,南頭寨主要負責巡防現今深港兩地的海域,在香港地區轄有佛堂門、龍船灣、大澳3處汛地。

1514年,葡萄牙武裝商船抵達珠江口,通商要求被拒絕後,惱羞成怒的葡萄牙人強行佔據了香港屯門地區。他們修築堡壘,製造火銃,立起刻有葡萄牙國徽的石柱,企圖長期佔據。7年之後,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掛帥出征。面對葡人先進的佛郎機火銃和堅固碩大的戰船,他沒有選擇硬碰硬,而是劍走偏鋒,把破舊船隻載滿枯草、澆灌油脂,借助風勢焚毀葡船,取得了海戰的勝利。1522年,不甘心失敗的葡人卷土重來,與明水師大戰於大嶼山西北的茜草灣,結果又一次铩羽而歸。這是中國抵抗西方列強所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清朝康熙年間,在香港設立了九龍、大埔頭、麻雀嶺等7個汛營。隨著海盜活動的日益猖獗,以及來自西方殖民者的威脅日增,從1717年開始,清政府相繼修建了佛堂門、分流、九龍、石獅等多個海防炮台,香港的海防力量由此而大為鞏固。

昂船洲南岸炮台遺址。

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英國鴉片船出現在珠江口,把香港作為主要的錨泊地,然後再由中國的煙販分裝至小艇上。煙片煙像病毒一般由沿海迅速擴散至內陸,吞噬著大清帝國的肌體。為應對越發嚴峻的鴉片貿易導致的白銀外流,1839年6月,欽差大臣林則徐在虎門銷毀了查禁的煙片。當年,英國先後在香港發起九龍山海戰和官湧之戰,均以清軍勝利而告終。

1840年6月,由16艘英國軍艦、4艘武裝輪船、28艘運輸艦組成的英軍東方遠征軍抵達廣州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眼見廣東沿海戒備森嚴、無法取得便宜,英軍轉而一路北上侵犯廈門、攻陷定海,抵達天津大沽口外,逼迫清政府讓步。

1841年1月25日8時15日,英軍硫磺號艦長貝爾徹,率領艦員從西環水坑口登陸香港島,開始勘察地形。在“佔領峰”上,艦員們三次舉杯祝福女王身體健康。第二天,英軍艦隊抵達,海軍陸戰隊登陸港島。伴隨著陸戰隊的鳴槍聲和軍艦隆隆的禮炮聲,英軍士兵在太平山頂升起了英國國旗,宣告著英軍正式佔領香港島。這也是太平山其中一個山峰“扯旗山”名稱的由來。這一天,也成為香港百年滄桑歷史的起點。

九龍寨城公園南門。

位於九龍半島界限街附近的九龍寨城公園,今日是一個環境清幽、鳥語花香的遊覽勝地。然而,在近兩個世紀以前,這裡卻是戒備森嚴的軍事要塞。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予英國,九龍半島一下子成為防禦英軍的最前沿。為了加強防衛,清政府決定擴建九龍寨城,於1847年5月完工。圍著寨城四周,築有高高的城牆,東、西、南三面設立了32個炮位。清政府負責九龍政務的“九龍巡檢司衙門”和負責防禦的軍事機構“大鵬協府”,便在寨城內開設。

第二次煙片戰爭後,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予英國,劃界時正是以九龍寨城外面通海的碼頭為起點,劃出一條橫跨了整個九龍半島的界限街,街道以南割讓給英國。1873年,清政府在九龍寨城東門口搭建了一條用花崗岩建成的、長達200米的石橋——龍津橋,是當時全港最長和最堅固的石碼頭。橋頭修建了一座接官亭,用以迎接清政府官員前來巡視和寨城官員到此上任。

1898年,英國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地區,為期99年。條約明確提出“仍留九龍寨城,以便文武駐扎;保留原有碼頭,以便兵商各船來往停泊”。這就意味著,大清帝國依舊保留了對九龍寨城及其附屬碼頭的管轄權。或許是簽署條約的李鴻章認為,有清朝的軍隊駐扎在香港,可以為帝國挽回一絲顏面,也象徵著帝國依舊保留著對香港的主權。由此,九龍寨城成為大清帝國的一塊域外飛地,即她的主權屬於清朝,但卻因為英國對香港的割佔而與祖國大陸相隔絕。然而,僅在一年之後,駐守寨城的清軍就被英軍驅趕出境,清政府喪失了對寨城的實際管轄權,而港英政府受限於主權問題,也不能對此進行管理。自此以後,九龍寨城一度成為“三不管”地帶,是滋生黃、賭、賭等嚴重犯罪的溫床,直至1993年被清拆重建。

旭日旗下的黑暗

九龍半島西側的昂船洲島,是一個環境清幽、遍布植被的宜人之地。夕陽余暉照耀之下,筆者穿過一條劈山而建的登山小道,來到了昂船洲西炮台遺址。昔日的威武重炮已經難覓痕跡,只剩下一個圓形的混凝土基座,周圍長滿了茂盛的雜草,透露出幾許孤寂、荒涼的意味。這是整個昂船洲6個海防炮台中最為重要的一座,在1941年抵抗日軍侵港的作戰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20世紀30年代,日軍的鐵蹄一步步向華南地區延伸。為了抵禦來自日本的威脅,港英政府修建了數道防線。第一道位於深港邊境;第二道是橫跨九龍半島北部的大型防禦工事“醉酒灣防線”,全長約18公里,沿線遍布地堡、機槍陣地、戰壕、水泥掩體等防禦工事,英國人得意地稱之為“東方馬奇諾防線”;第三道是沿著香港島海岸線,構築了一圈包括摩星嶺炮台、白沙灣炮台、西灣炮台、歌連臣炮台、赤柱炮台等在內的密集工事。

1941年12月8日,日軍正式發動對香港的進攻。由於英國首相丘吉爾對守衛香港態度消極,戰前英軍才匆忙進入陣地,備戰較為倉促。僅僅兩天后,號稱能防禦半年的“醉酒灣防線”即宣告失陷。而操作昂船洲西炮台的,不是訓練有素的軍人,而是從平民中征集的義勇軍。雖然他們作戰十分英勇,但由於缺乏充足的訓練,一些炮彈也射擊到友軍的陣地上,造成了不應該的傷亡。至12日,英軍全部從九龍半島撤退,固守香港島。西炮台的炮手們成功掩護英軍撤退後,主動炸毀了炮台設備。

今日遊人雲集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是由具有百年歷史的舊鯉魚門炮台修建而成。在一棟營房的遺址上,密集的彈坑觸目驚心,見證著當年那場激烈的戰鬥。1941年12月18日夜間,日軍主力從港島北岸的太古、北角、鯉魚門一線登陸,發動了對港島的猛攻。經過幾日苦戰,1941年12月25日下午,港督楊慕琦宣布英軍投降,這一天在香港也被稱為“黑色聖誕節”。

赤柱炮台遺址。

在香港島最南端的赤柱半島,臨海而建的赤柱炮台氣勢磅礴,居高臨下扼守著東博寮海峽,直面遼闊的南中國海。登上一號炮床,規模巨集大的戰備工事可藏納百餘名官兵同時作戰;遠望二、三號炮床,曾經的防衛工事已經改為衛星通訊站,設有成群的衛星通訊天線,是港島對外聯絡的通信樞紐。這裡是英軍抵抗日軍的最後戰場,原因是通訊中斷,指揮官沒有接到投降的命令,於是率領部下繼續抵抗,並造成了日軍較大傷亡。直到26日凌晨,指揮官收到駐港英軍司令的投降手令,這才放棄了抵抗。

日軍佔領香港後,實施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殘暴統治,廣大香港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片美麗的國土浸滿了血和淚。戰前,香港人口共有160多萬,但到了日軍投降時,人口銳減至60萬人。據原香港政府醫務總監記載,日據時期香港共有17萬多人死亡,約80萬人口則被驅逐至大陸。

人民海軍的步伐

二戰末期,國民黨政府意欲收回香港,但英美兩國早已私下形成決議,決定英國在遠東殖民地仍由英國決定處理辦法。在美國的袒護下,蔣介石選擇了妥協退讓。1945年8月30日,英國皇家海軍少將夏愨率領特遣艦隊抵港。次日,宣布成立由英軍長官的臨時軍政府,恢復英國對香港的主權,由此香港又一次落入了英國的控制之中。戰後,英軍逐漸停止使用海防炮台,拆去固定火炮,改以主要使用移動火炮實施海岸防禦。

早期駐港英軍的海軍基地及船塢,均位於香港島的中環地區。今日中環很多地名,都與海軍有關。如添馬,其名字來源於英軍的運兵船添馬艦,該艦於1941年在香港保衛戰中被英軍自沉,其艦錨目前陳列於海防博物館。金鐘的英文名是Admiralty,含義為少將級以上海軍司令坐鎮的海軍基地,其中文名的由來是英軍兵房門口懸掛有金色銅鍾,每天上下班時都會敲打,附近居民長此以往,乾脆以金鐘稱呼這一地區。上個世紀90年代,為配合中環至灣仔地區的填海工程,英軍海軍基地遷至昂船洲島。現在,原中環海軍基地的地塊上,聳立的則是香港特區政府總部、行政長官辦公室和立法會。

1984年12月,中英雙方在北京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為了配合香港回歸和準備解放軍的進駐,1994年,中英雙方簽署了《中英防衛用地協定》,約定駐港英軍將14幅軍事用地無償移交解放軍,25幅軍事用地無償移交香港政府,並新建5幢軍用建築物及固定設施,其中之一即為新建昂船洲南岸海軍基地。1997年3月,新海軍基地建成,包括港池、信號台、辦公樓、禮堂等33座建築物,耗資合計11億港幣。

惠州艦入列並向市民開放。

1997年4月11日,英國海軍正式撤出昂船洲,標誌著英國在香港乃至亞洲最後一座海軍基地的關閉,也意味著英國依靠堅船利炮在中國海域上橫行霸道歷史的終結。後來,駐港英軍的最後3艘孔雀級巡邏艇,連同圖紙和設計專利權,以總價兩千萬美元的“友誼價”賣給了菲律賓海軍。

為順利接管香港防務,1993年4月,駐香港部隊艦艇大隊在汕頭開始組建。她的前身,是一支具有光輝歷史的英雄部隊,曾參加過“萬山海戰”“八六海戰”“西沙海戰”,湧現出“海上先鋒艇”“海上英雄艇”和戰鬥英雄麥賢得等英模部門和個人。1997年6月30日晚,海軍先頭部隊進駐昂船洲軍營。7月1日零時,五星紅旗在準時軍營升起。凌晨4時55分,頂著滂沱大雨,艦艇部隊10艘軍艦及船隻從深圳出發,於7時24分抵達昂船洲軍港。

駐港海軍進駐香港19年來,多次參加“香江衛士”聯合軍演、海空聯合巡邏、聯合搜救演習等軍事行動,展示了海軍官兵履行香港海上防務的過硬本領。2013年7月1日,兩艘新型護衛艦惠州艦、欽州艦正式入列,使得這支部隊如虎添翼,實力大增。而昂船洲軍營則是駐軍對外開放的主陣地之一,每年都要面向香港同胞開放,在愛港親民中進一步增進了軍民魚水情誼。香港老人張德華在參觀完軍艦和各類武器裝備後,專程給部隊寫來信件,寄上和海軍戰士的合影。信中老人說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解放軍日益強大,我們很感自豪和欣慰,向你們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